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決內心的方法》智慧的去生活 五、給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議

  五、給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議

  修行既是修心,把自己的心修得像水晶般清淨,像棉花般柔軟,像微風般輕松自在,生活也會自然而然地快樂起來。

  有的老年居士認爲自己的子女不孝順,不能善待長輩,爲此家庭産生了很多矛盾糾紛。爲什麼會這樣呢?在我們流轉人世間的過程中,子女不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不公平、先生不關懷太太、太太不包容先生等等之事是輪回中的常態。然而,對于佛弟子,則不應以世間常人的觀點來看待這類事情,也沒有必要過度的執著。一般而言,家人此生相聚的時間本就非常短暫,又有太多無常,加上平時大家都上班、出差,忙各自的工作,相聚在一起的機會本就少之又少,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家人應該和睦生活、相安共處,認真修行佛法才好。

  關于家人之間的無常,密勒日巴尊者在《覺悟世間虛妄歌》中曾經告訴我們:

  父在之時子不在,子在此時父已逝;

  二人縱聚亦無實,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馬牙白岩禅修。

  母在之時子不在,遊子歸時母已逝,

  二人縱聚亦無實,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馬牙白岩禅修。

  妹在之時兄不在,兄歸家時妹飄零,

  二人縱聚亦無實,兄修有義之佛法;

  赴馬牙白岩禅修。

  帕當巴尊者也曾經說過:

  家人如同市集上的人群般短暫,

  聽瑞(西藏的地名)的人們啊,

  切勿爭鬥阋牆(爭吵、爭鬥)。

  我認爲老居士們大多都已學佛多年了,也幾乎都是大乘的佛弟子,家庭的糾紛應當以佛法的方式來平息;以慈悲博大的心胸來接受;以智慧善巧的方式來圓融;以因果的果報來看待。當你以因果的觀點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家庭裏的一切問題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而是往昔自己所造的業力導致的。學佛修行者應該深信因果,作爲一個在家居士,家人與家人彼此生存依靠時,更要謹慎因果,負好家庭責任,互相包容和寬慰。

  常培養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經常反省自己,不要總是觀察對方的不足。子女不孝順時,不要先著急批評他們,也不要一直認爲他們不孝,生活應該要過得樂觀一點。首先自己先靜下心來想一想,反省自己年輕時,對父母是否孝順過。一旦發現自己年輕時也曾對父母不孝順,那他們對你不孝順也是有原因的,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很可能是你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這就是因果報應。你更應該在佛菩薩面前發自內心地忏悔。

  即使年輕時父母非常孝順,但誰也無法知道你的前世或前世的前世有沒有不孝順過長輩。所以要客觀地以智慧來回頭關照,也許你會找到一種平心靜氣、不去怨天尤人的妙法,在平靜的心態下生活得幸福美滿。這也是我們修行的功夫,更是一種對家人包容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優秀的父母多數是只求爲子女付出,不求向子女索取回報。這種父母反而會獲得子女的尊重和孝敬,所以他們生活得既幸福又快樂。

  一般而言,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並不僅僅是今生今世的關系,而是過去多生累劫中相互之上了根深蒂固的因緣。但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知道相互之間所結的是善緣還是惡緣,是你欠他們的,還是他們欠你的,這些都無法知道。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哪怕是自己子女中出現不孝順的,一切都是因業力導致,所以應該知道這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假如你過去世行善做得不夠,無論生了多少子女,哪怕是一個太子,也不見得能得到好的回報。在大乘佛法《觀無量壽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

  從前在印度摩揭陀國,有個國王,名叫頻婆裟羅。因年老無子,擔心自己沒有王位繼承人,于是請來相師占蔔。相師說:“山中有一道人,死後會來投胎,轉世爲太子”。國王因求子心切,就下令先斷了山中道人的水源、食物,後又派人進山殺死道人。結果道人死後轉世成了一只兔子,國王又下令追殺兔子,並把兔子釘死在牆上。不久這個國王的王後果然懷孕,生下了太子,名阿阇世。阿阇世王子長大後,因受奸臣挑撥,心生惡念,就舉兵政變,篡奪了王位,並將父親囚禁起來。而且也斷絕了父親的食物,任何人不得探視,目的是想餓死父親。母親韋提希夫人要求探望老國王,得到同意後,就每天把身體洗幹淨,將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塗在身上,是爲了讓老國王充饑。過了一段時間,阿阇世王子見父親仍然健在,又得知是母親所爲,就把母親囚禁在七重室的監牢裏,然後殺死父親。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祖祈禱,自己和國王爲何要遭受如此惡遇。佛祖告訴她,在阿阇世王子還沒有轉世前,他們已對阿阇世王子的前世做下了冤孽,即在他還沒有出生前就結下了冤仇,這皆是你們前世的因緣所造成的。

  如果你在過去世做了不少積德行善的事,再加上這一世家人彼此之間具有足夠清淨的善心,即使你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兒,你不但可得到這一世的孝順和敬重,來世也能生在梵天,且會和睦相處。

  在《涅槃經》中有這樣的一個公案。

  從前有一對母女倆同渡恒河,不幸同時被恒河大水所溺。這時母親想:“我的女兒如果不淹死,則我死亦無妨”。她女兒也同時想:“我的母親如果不淹死,則我死亦無妨”。母女二人相互發起了這種堅定、清淨的善心,就此一念善願——二人雖未修過禅定,卻于恒河中死後同生梵天。

  這個公案很好地說明了行持善心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具足了善的力量的話,即使沒有生兒育女,伴隨你的僅僅是個仆人,那他也會像孝順的孩子一樣孝敬你,你也會得到很好的回報。甚至是你家養的一只寵物貓或狗,也會同樣地善待你。當你在孤獨寂寞的時候,它也會坐在你的身邊陪伴你。當你生病痛苦難過時,它都會搖著尾巴來安慰你,這也是它對你表達的一種孝心。甚至有些寵物爲了報答主人的恩德,而救主人性命,這樣真實的故事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的。這些當下的果報不僅僅是往昔業因果的決定,也是由善心的力量所導致的,所以希望大家要深信因果律的循環法則。

  2008年5月18日下午6點半,成都記者從都江堰發回的電話連線報道說:有人發現在地震的廢墟裏還有生命迹象,有一只寵物狗,在這個危樓前守候,有的好心人是認識這只狗狗的主人的,人們就給了這只寵物狗一點吃的,但這只狗狗沒有吃,就叼著食物跑回一個還沒有完全倒的樓房裏,不久又回來,人們給狗狗食物,就這樣狗狗叼著食物又回去,後來人們跟著狗狗發現它的主人就在這個危樓裏還沒有出來,人們人試著接近危樓,聽到了求救的聲音,馬上報告救援人員行進實施救援。

  目前家庭親情的危機並不只是一個家庭所面臨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爲一位學佛人的長輩,如果總是想著子女不孝的事情,總是怨天尤人的抱怨,哪怕是一只寵物,也會離開你,身邊什麼人都會跑光的。或許現在看來你的家庭情況並不是很糟糕,但若這輩子再不好好修行,來世會變成怎樣?如果去了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怎麼辦?所以應該想辦法盡量令心中的五毒煩惱斷除,千萬不要墮落惡趣。現在你站在十字路口,有選擇的權利,也有把握的能力。我真誠地勸各位,千萬不要爲家庭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自尋煩惱與家人爭論。你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爲(身),守護好自己的語(口),照顧好自己的心(意),把自己的心修的像水晶般清淨,像棉花般柔軟,像微風般輕松自在,你的生活才會自然而然地快樂起來。以致在之後的生生世世中,很多的事情都會如願以償。我們要做心的主人,這才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意義。

  我們知道,不管學了多少的佛法,一生當中做了多少好事,但它的果報不一定會現世成熟,但善業的因果仍然存在。當因緣成熟時,它就會出現。佛經中說:

  衆生所造業,百劫也不壞,

  諸緣若成熟,必然生後果。

  我們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經曆了數不清的過去世,誰知道你行善多還是造業多?現在社會裏有很多人造業,卻很快樂,但誰也不能確保他們以後會不會受苦,也不知道他們死後會去哪兒,這就是因果。因果循環不一定是那麼近的,佛法強調叁世因果,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即使經曆了幾千個大劫,果報仍然存在,一定是自作自受。造惡業的人爲什麼幸福?因爲他過去世做好事多,過去世的果報受報未完。但現在所造的惡業之果報,將來必定要面臨。因此你一生當中念佛也好,行善也罷,只不過是遲早而已,它的果報絕對會有,永遠是如影隨形的。

  在你的人生當中,曾經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對于年齡大的老年人而言,生命接近黃昏時,還對今生今世貪戀什麼呢?與自己的家人爭論什麼呢?只要吃飽、穿暖、睡好、住好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管很多的閑事,也沒有必要說些是是非非,還不如虔誠地祈禱諸佛菩薩,念念不忘叁寶的功德,保持清靜心來專心念佛。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念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心中時時保持正念,不要總是回憶過去的事,也不要期盼未來的事。不要隨從妄念,而應活在當下,隨時隨地將心安住在清淨自然的狀態之中,我建議這就是你們應該要做、必須得做的事。經過這樣的一種修持,心中的妄念才能逐漸消失,而且會自然生起一種喜悅的心性。

  心中沒有了妄念,心清靜了,本性才能展現,身體才會健康,違緣自然減少,且修行的效果也會逐漸地提高。我們修行即是修心。你每天哪怕燒了很多支香,點了很多盞燈,磕了很多大頭,念了很多佛號,但如果在解決煩惱的問題上沒有起到作用的話,除了積累一點福報,其它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學佛最主要的目的並非是磕頭、燒香等等,而是要解決內心的煩惱,除貪、嗔、癡、慢、疑五毒,這是學佛唯一的目標。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經常在想一些什麼事情?如果想的是不好的,把它忘掉;如果想的是好的,盡量培養,這樣才能調伏自心,才能做得了心的主人。同時你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子女也…

《《佛法,解決內心的方法》智慧的去生活 五、給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