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计司的张汝舟。这是个什么官儿啊?说简单一点,就是军队里边负责财务审计和审核的这么一个官员。官品并不大,七八品,但是很重要,岗位很重要。
李清照,她很快就发现张汝舟这个人,不但是学识修养方面自然是无法跟赵明诚相比,而且这个人道德品行败坏,或者说整个在她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她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说,就列举并且揭发了张汝舟为什么要跟她结婚的这些原因,这是李清照后来在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看出来了,而且也列举他种种的劣迹,归结起来也有三条。
第一,张汝舟跟她结婚的一个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结婚,是跟她身边的文物结婚。就是看中了她手里尚且残存的、珍贵的字画和文物,他打的旗号是照顾你啊、关心你啊,他眼睛就是跟你说话的时候可能眼睛就盯着你身边那些东西,他想照顾那些东西。
第二是什么呢?张汝舟这方面发现自己也上当了,也受骗了,为什么呢?结婚了以后发现他们家文物字画不像外界传的有那么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多,那么珍贵,可能张汝舟的信息出了问题,他的信息可能还停留在“岿然独存”的那个时候,就是还有两万卷哪、两千卷哪,或者最不济也有那四大类的时候,就奔着这个来的,结果结了婚之后发现没这么多,没这么丰富,最让他感到上当受骗的是什么呢?是好像李清照也并不着急着非要把文物的管理权、监护权甚至所有权转移到他的手里,那我这是干嘛呢?费这么大劲,我也不容易啊,是不是?骗子和坏人他有自己的逻辑,他也觉得自己还是很无辜的,我也上当受骗了,这一旦感觉到上当受骗了,温柔的一面就消失了,就露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本来笑的时候,这牙齿白白的、齐齐的,一发狠这獠牙就露出来了。所以在给綦崇礼的信里边,李清照列举他第三点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
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张汝舟在婚后,像得了志的中山狼,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张汝舟所设下的陷阱。然后张汝舟对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双方忍耐的底线,仅仅结婚三个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离婚请求,而张汝舟为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费尽心机,此时还没有达到目的,岂肯善罢甘休呢?在那样一个重视礼教的封建社会,从来只有丈夫休掉不满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动提出离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
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的,那不行,这不符合李清照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清照对感情和婚姻的基本的原则。正常途径离不了是吧?行,我跟你离不了婚,我可以告你,我走法律的途径。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离不了了可以告他呢?李清照也不是等闲之辈,她告张汝舟什么呢?她告张汝舟有个罪名叫做“妄增举数之官”。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宋代科举,考科举的这些举子们,一生当中啊,在做官的历程当中,他们要参加好多次的考试、考核,朝廷规定,当你考试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次数以后,朝廷按规定可以授予你一定的官职。比方说我现在考试,我已经考了三次了,你授我一个九品,我又考试考了六次了,你可以授我一个八品,等等等等。李清照告他就是说,张汝舟跟她结婚的时候,怎么也五十岁左右了吧,在他做官的过程当中,他虚报了这个举数,就是虚报了考试的次数,隐瞒了自己考试次数少的这个事实,骗取了官职,就这个罪名。
这个官司当时惊动了宋高宗,宋高宗委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专门调查此案。怎么调查的咱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张汝舟被查实,确实虚报举数入官,所以给他的处罚是什么呢,撤除官职自然不用说了,开除公职,发配到广西的柳州。
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么妻子就可以离婚了,不但可以离婚,而且可以保有属于自己的财产。那这样一来,李清照第一步就做到了,就是我告你,而且告得有名有据,皇上委托相关的机关调查属实,那么你被撤职,被查办,被流放,那我名正言顺,我就可以跟你离婚。但是宋代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两年牢。值得庆幸的是,李清照没有坐两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来了。
李清照不惜冒着入狱的危险也要离婚的决心,在那样一个年代实属不易,然而李清照毕竟是出身名门的大才女,以前的夫家和娘家都是社会名流,自己与前夫珠联璧合享誉当世,在丈夫死后的晚年,却出现了再嫁又离婚的是非。
李清照的再嫁婚变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各种不同的回应,不论是讥讽、嘲笑,还是无力的辩护,都可以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此事的不赞成。
这些抨击和诽谤的言论,其实主要是集中在两点,哪两点呢?
第一,当时在很多士大夫的眼中,李清照照这个人说话、做事、写诗文,向来是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标新立异,决不走陈套子。换句话说,李清照这个人是敢想敢做、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这跟儒家传统伦理道德里边要求女性什么呢,无才便是三分德,要温柔敦厚,要温柔体贴,当然我们不是说温柔体贴有什么错,它要求这个女子,要很温顺,要听话,要讲求妇德,要讲求妇道。她的这种个性如此地鲜明,爱憎如此地分明,而且心里想什么,作品里边就写出来了。这样一种鲜明的、自我的个性,跟传统道德里边对于女性的那样一种要求差得很远
第二:李清照这个前半生,她的婚姻生活跟赵明诚是非常美满的,简直像童话婚姻一样,她跟她丈夫赵明诚的这个婚姻太美好,太恩爱了,几乎是集合了天下所有人对美满婚姻的想象,都可以集中到他们身上,可以表现出来。她后半截的婚姻生活,天下人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那种想象,也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实际上你想想,李清照这个婚姻家庭生活,经历了所有的所能经历的经历,都集中到她身上了。最美好的、最美满的、志同道合的、最不美满的,然后离婚,告丈夫。就是最美满的、最美好的和最丑恶的,最不让人愿意去想象的,都集中在她身上。
李清照遭遇再嫁婚变的情感打击后,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时空的孤独,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零,看着赵明成遗留下来的著作《金石录》,回顾她与丈夫赵明诚对金石文物事业的种种往事,已进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生最叹老来悲”,在经历了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个人的不幸等种种磨难后,但她的创作不但没有中断,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她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不管我们用一个怎样的心境去走年年岁岁,不管我们用一个怎样的心情去走人生,人生的确就是一段愁,要想活好人生,有句俗话说得好“拿得起,放得下”,李清照把过往的、所有的沉重的往事都拿起来了,但是,她也学会了放下。李清照的人生,在反思中再反思,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什么是人生?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都是你的希望,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这就是你所有的人生。
不管你有多少的希望、渴望、梦想,你在人间只是一种等待,只是一种梦境,你来到人间,不会妨碍任何人,别人也不会妨碍你,你来到人间,你就借人间这条路,过得去就行了,你无需考虑能不能拿得起,你也拿不起,你能不能放得下,你本来就没有什么需要放下,你本来就是一个过客。
千古寂寥且莫问,流云散去送故人。流云散去,那就是你;得失散去,那就是你。来为来,去为去,那就是你;来也白来,去也白去,那也是你。给人间造不了都少福利,来人间白白地走一遭,这也是你。
如果,你埋怨自己命运不好,那你看看李清照,有她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吗?有她那样的艰难吗?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应了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恰是这么多的磨难成就了她如此之高的人生高度、文学高度。
从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
晚年的李清照不再仅仅是活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开始极度地关注朝廷,关注国事,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但是身为女性,她只能恨自己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她到晚年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她是孤独的,她没有亲人,没有子女,她不得不总是在回忆当中来度过每一天;另一方面她对生活又是充满着热情的,她总是希望能够冲出自己这个很小的生活的圈子,去什么呢,去更多的接触生活,去认识生活,去感受生活,这种矛盾的心境,无时无刻地不交织在她的内心,也在她的创作当中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一首词,就是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永遇乐》
太阳要落,晚霞漫…
《禅门莲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