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逃窜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
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即公元的1129年,这时候,赵明诚做江宁知府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这个人,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御营统制统御的兵力不归属于江宁知府,而是归朝廷直接统辖的,他要起兵作乱,这对于江宁知府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赵明诚的部下,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要叛乱的消息,他赶紧就告诉了赵明诚。
说来也很巧很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明诚已经拿到了调任湖州知州的调令。赵明诚认为,他的逻辑就是,我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我已经是湖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新任的江宁知府来处置,我已经把这里所有的事情提前预支给他了。李谟也没有办法,他自己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他预测叛军所要经过的街巷,设置路障,并且埋伏了兵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叛军在天庆观纵火,企图抢掠整个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没让这些叛军得到什么好处。他们用斧子砍开南门之后,逃出城外,这也就是说,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没有酿成大祸。 李谟做了他应该做的,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赵明诚汇报昨天晚上的情况,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赵明诚居然和另外两个江宁府的高级的首长,昨天晚上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他们三位高官趁着月黑风高、无人察觉的时候,偷偷地把绳索从城墙上扔下去,然后非常笨重地,不那么灵便地在城墙上慢慢地把自己悬放下去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他们的家人,特别是赵明诚,有没有想到李清照。
赵明诚与李清照,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做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做法。历经磨难的李清照,最终原谅了丈夫赵明诚,而按照两个人商量的结果,他们准备从此解甲归田,隐居山林,生逢战乱时代,这也不失为躲避战祸的办法。
结果没想到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大家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了,连这种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的安排是李清照暂时在池州安顿下来,等到他面见宋高宗之后,回来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职。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临走的时候对她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怕她出什么问题,可是最终出问题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赵明诚自己。
无常,总是来得比希望早。
到了七月底,距离他们两个分手还不到一个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赵明诚的来信,信上说,自己由于一路纵马疾驰,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区炎热难耐,我们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炉,当时又没有空调,没有制冷的设备,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疟疾,病倒在了建康城。
李清照收到信后,连忙乘舟启程,坐船走水路,从池州赶往建康,一个晚上就走了三百里。船开得这么快,也是很危险,但都顾不了那么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黄芩等降温散热的寒性之药,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全部转换成痢疾,腹泄不止,最后去世。
应该说这个变故对李清照来说太大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一下,从在淄州的时候,听到京师被攻破的消息,后来又运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赵明诚在建康相会,后来赵明诚所遭遇的一系列的变故,但是毕竟两个人还在一起。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说赵明诚有一天会离她而去,所以这个消息对她简直是五雷轰顶、卒不及防,她还在池州等他回来接她,现在反而是她来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着他的生命从自己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要消失。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号这一天,赵明诚重病不起,他对家里的琐事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一年赵明诚不过四十九岁,李清照不过四十六岁。
她的一首《孤雁儿》,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诗词里边的一篇,这首词很充分地表达出赵明诚刚刚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这首词是这样的: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赵明诚在建康去世了,他这一去世不要紧,把李清照就一个人丢在了纷乱的战火当中,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那么现在有两个很严酷的现实就摆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个,就是她现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谁,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关系到她自身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笔的文物遗产。我们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个集数十年的时间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么这批文物现在的数量是多少呢?大概是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么样保护,尤其是不能让它落到金国人手里,更不能让它再毁于战火。这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两个很重大的问题。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
给大家说一个简要的逃亡路线图,就能看出宋高宗当年之狼狈。从建康出发到镇江,现在的江苏镇江,从镇江又到越州,就是现在的绍兴,从越州又赶到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从宁波上了舟山岛,这已经入海了,所以这叫“亡命天涯”,是一点都不错的。到了舟山岛上的昌国,乘船又到了台州,从台州的章安镇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温州,整个你看,从建康画了个大圈。
她一个快五十岁的女性,不但身边要带着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别是还有这么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顾自己,又得照顾文物,虽然说她的弟弟也能照顾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还要上班啊,因为她弟弟毕竟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顾他姐姐,应该说是主要照顾谁呀,宋高宗啊。你看这儿,一会儿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转陆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个成了海军陆战队了。
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很艰难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赶上宋高宗的队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样东西是跳到大海里也不会放手的,就是这些文物。所以我们说,跟随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她的足迹可以说基本上涉及到了苏南地区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这一路逃亡下来,可真是非常地艰辛,太不容易了。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收藏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
计划就是赶不上变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梦都想不到,这个剡州的地方爆发了叛军的暴乱,官军在平叛的过程当中,文物就没影了,找不着了。后来才听说啊,被一个姓李的将军,悉数纳入囊中。但是纳入囊中以后,是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为什么呢?李清照后来打听到了,姓李的将军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随着李将军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整个这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头,在她逃亡的生涯当中,颠沛流离的过程当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损害,而且接二连三地丢失了很多文物。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静,在她的词里边有突出的反映。她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不但写了梅花,写了自己,还写了国家。你看这个梅花,你看在晚风当中摇曳的梅花,不就像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吗?李清照这样一个遭到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像她这样一个跟随宋高宗一起逃难的一个女性,像她这样一个从来都是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强烈关注度的一个作家来说,她写的一首词里边,不自觉地就会渗透着她对这个国家,对时局的一种感觉。
遭遇国破家亡和丧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张汝州,曾经拥有美满姻缘的李清照,在年近半百之时再嫁,又在仅仅结婚三个月后,冒着入狱的危险,向官府状告自己的丈夫。
这时候李清照她很自然的,我们自己平常人也会很自然地去想一个问题,就是也许在那些偷盗者的眼里,在那些贪官的眼里,此时的李清照就像一个非常虚弱、破碎、可以随意掠夺的珍宝馆一样,反正你无依无靠,最可怕的是,无依无靠,手中还拿着宝贝,那就是一个天然的被掠夺的对象。那怎么办呢?那你就得找一个靠山,这个靠山是什么呢?对李清照来讲,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就这样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李清照的世界,他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
《禅门莲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