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蓮花--李清照▪P4

  ..續本文上一頁逃竄的時候,在她的身邊,卻出現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典型。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她摯愛的丈夫趙明誠。

  宋高宗的建炎叁年,即公元的1129年,這時候,趙明誠做江甯知府已經有一年多了,在這一年的二月份,禦營統製官王亦這個人,在江甯城內起兵作亂。禦營統製統禦的兵力不歸屬于江甯知府,而是歸朝廷直接統轄的,他要起兵作亂,這對于江甯知府來講,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所幸的是趙明誠的部下,江東轉運副使李谟,得到了這個要叛亂的消息,他趕緊就告訴了趙明誠。

  說來也很巧很巧,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趙明誠已經拿到了調任湖州知州的調令。趙明誠認爲,他的邏輯就是,我已經不再是江甯知府,我已經是湖州知州,所以,這裏的所有的事情都應該由新任的江甯知府來處置,我已經把這裏所有的事情提前預支給他了。李谟也沒有辦法,他自己果斷地采取了措施,他預測叛軍所要經過的街巷,設置路障,並且埋伏了兵將。果不其然,當天晚上,叛軍在天慶觀縱火,企圖搶掠整個的市民。由于李谟安排在先,所以沒讓這些叛軍得到什麼好處。他們用斧子砍開南門之後,逃出城外,這也就是說,由于防患于未然了,所以沒有釀成大禍。 李谟做了他應該做的,這天早上天放亮了他就去向趙明誠彙報昨天晚上的情況,可是大家想都想不到,趙明誠居然和另外兩個江甯府的高級的首長,昨天晚上從城樓上懸下繩索逃走了。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他們叁位高官趁著月黑風高、無人察覺的時候,偷偷地把繩索從城牆上扔下去,然後非常笨重地,不那麼靈便地在城牆上慢慢地把自己懸放下去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到他們的家人,特別是趙明誠,有沒有想到李清照。

  趙明誠與李清照,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夫唱婦隨的模範夫妻。可是,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趙明誠卻做了一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棄愛妻、以求自保這樣令人不齒的做法。曆經磨難的李清照,最終原諒了丈夫趙明誠,而按照兩個人商量的結果,他們准備從此解甲歸田,隱居山林,生逢戰亂時代,這也不失爲躲避戰禍的辦法。

  結果沒想到離他的罷免還不到叁個月,趙明誠接到聖旨,繼續被任命爲湖州知州。這大家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了,連這種逃跑的人就重新又被任命爲湖州知州。趙明誠的安排是李清照暫時在池州安頓下來,等到他面見宋高宗之後,回來接她一起奔赴湖州任職。可是她萬萬沒有想到,趙明誠臨走的時候對她千叮咛萬囑咐,惟恐怕她出什麼問題,可是最終出問題的不是李清照,恰恰是趙明誠自己。

  無常,總是來得比希望早。

  到了七月底,距離他們兩個分手還不到一個月,李清照忽然接到了趙明誠的來信,信上說,自己由于一路縱馬疾馳,加上七月份的江南地區炎熱難耐,我們知道南京城是很著名的大火爐,當時又沒有空調,沒有製冷的設備,所以遭到大暑,得了瘧疾,病倒在了建康城。

  李清照收到信後,連忙乘舟啓程,坐船走水路,從池州趕往建康,一個晚上就走了叁百裏。船開得這麼快,也是很危險,但都顧不了那麼多了,等到了建康城,果然不出李清照的所料,她這位性子急的丈夫啊,吃了很多的柴胡、黃芩等降溫散熱的寒性之藥,病情不但沒有得到控製,全部轉換成痢疾,腹泄不止,最後去世。

  應該說這個變故對李清照來說太大了,事實上我們可以想一下,從在淄州的時候,聽到京師被攻破的消息,後來又運送文物到南方,她又跟趙明誠在建康相會,後來趙明誠所遭遇的一系列的變故,但是畢竟兩個人還在一起。她從來就沒有想過說趙明誠有一天會離她而去,所以這個消息對她簡直是五雷轟頂、卒不及防,她還在池州等他回來接她,現在反而是她來到了重病的丈夫跟前,看著他的生命從自己的眼前一點一點地要消失。這是七月底,到了八月十八號這一天,趙明誠重病不起,他對家裏的瑣事沒有做更多的交代,就此撒手而去.

  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二十八年相知相伴的知音夫妻,就此畫上了一個悲痛欲絕的句號,這一年趙明誠不過四十九歲,李清照不過四十六歲。

  她的一首《孤雁兒》,就是這爲數不多的詩詞裏邊的一篇,這首詞很充分地表達出趙明誠剛剛去世不久,李清照的內心世界。這首詞是這樣的:

  藤床紙帳朝眠起, 說不盡、無佳思。 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叁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趙明誠在建康去世了,他這一去世不要緊,把李清照就一個人丟在了紛亂的戰火當中,這一年是宋高宗建炎叁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歲。

  那麼現在有兩個很嚴酷的現實就擺在了李清照的面前:第一個,就是她現在孤身一人,生活上依靠誰,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這是關系到她自身的一個重大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趙明誠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留下了一大筆的文物遺産。我們都知道他們夫妻兩個集數十年的時間收藏了大批量的文物,那麼這批文物現在的數量是多少呢?大概是兩萬多件古籍圖書,還有兩千多卷的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這批文物究竟應該怎麼樣保護,尤其是不能讓它落到金國人手裏,更不能讓它再毀于戰火。這對于李清照來講是兩個很重大的問題。  

  在山河破碎、黎民塗炭的歲月裏,四十六歲的李清照帶著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戰亂中孤身一人,四處逃離。隨著金兵大舉壓境,洪州失陷,李清照運往洪州的文物頃刻間在戰火中化爲烏有。文物的散失對于李清照來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這正是所謂“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那麼,文物的命運尚且如此,李清照的命運又將會怎樣呢?

  李清照在承受著國破、家亡、夫死劇痛的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當中。李清照懷著對于金兵殘暴攻擊的擔憂和恐懼,帶著“巋然獨存”的那些文物,追隨宋高宗逃竄的方向奔波。

  給大家說一個簡要的逃亡路線圖,就能看出宋高宗當年之狼狽。從建康出發到鎮江,現在的江蘇鎮江,從鎮江又到越州,就是現在的紹興,從越州又趕到明州,就是現在的甯波,從甯波上了舟山島,這已經入海了,所以這叫“亡命天涯”,是一點都不錯的。到了舟山島上的昌國,乘船又到了臺州,從臺州的章安鎮入海,走海路,一路又逃到了溫州,整個你看,從建康畫了個大圈。

  她一個快五十歲的女性,不但身邊要帶著很多的家用的物件,特別是還有這麼大一堆文物,又得照顧自己,又得照顧文物,雖然說她的弟弟也能照顧她,但她弟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家人哪,她弟弟是不是還要上班啊,因爲她弟弟畢竟這一路上主要的工作不是照顧他姐姐,應該說是主要照顧誰呀,宋高宗啊。你看這兒,一會兒是走海路,海路走完了轉陸路,陡路又走不通了,又走海路,整個成了海軍陸戰隊了。

  這對于一個女性來講,是很艱難的,尤其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爲了趕上宋高宗的隊伍,把衣物,把被褥全都扔了,不要了,只有一樣東西是跳到大海裏也不會放手的,就是這些文物。所以我們說,跟隨宋高宗逃難的隊伍,她的足迹可以說基本上涉及到了蘇南地區和浙江的大部分地區,這一路逃亡下來,可真是非常地艱辛,太不容易了。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飽嘗戰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鬓生華”來慨歎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的苦悶心情。在那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一個男人都難以承受的沈甸甸的擔子,壓在了這個亡國喪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殘忍。不管怎麼說,李清照費盡了千辛萬苦,終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將她收藏的文物進獻給了朝廷。

  計劃就是趕不上變化,文物寄到了剡州,做夢都想不到,這個剡州的地方爆發了叛軍的暴亂,官軍在平叛的過程當中,文物就沒影了,找不著了。後來才聽說啊,被一個姓李的將軍,悉數納入囊中。但是納入囊中以後,是什麼結果呢?不知道。爲什麼呢?李清照後來打聽到了,姓李的將軍不久也死了,文物就隨著李將軍的死,就再也不知道下落了。

  整個這麼長的一段時期裏頭,在她逃亡的生涯當中,顛沛流離的過程當中,李清照不但身心上受到巨大的損害,而且接二連叁地丟失了很多文物。這一時期李清照的心境非常地不平靜,在她的詞裏邊有突出的反映。她說: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鬓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不但寫了梅花,寫了自己,還寫了國家。你看這個梅花,你看在晚風當中搖曳的梅花,不就像是當時的南宋小朝廷嗎?李清照這樣一個遭到了國破家亡的雙重打擊,像她這樣一個跟隨宋高宗一起逃難的一個女性,像她這樣一個從來都是對國家、對社會有著強烈關注度的一個作家來說,她寫的一首詞裏邊,不自覺地就會滲透著她對這個國家,對時局的一種感覺。  

  遭遇國破家亡和喪夫之痛的李清照,在杭州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張汝州,曾經擁有美滿姻緣的李清照,在年近半百之時再嫁,又在僅僅結婚叁個月後,冒著入獄的危險,向官府狀告自己的丈夫。

  這時候李清照她很自然的,我們自己平常人也會很自然地去想一個問題,就是也許在那些偷盜者的眼裏,在那些貪官的眼裏,此時的李清照就像一個非常虛弱、破碎、可以隨意掠奪的珍寶館一樣,反正你無依無靠,最可怕的是,無依無靠,手中還拿著寶貝,那就是一個天然的被掠奪的對象。那怎麼辦呢?那你就得找一個靠山,這個靠山是什麼呢?對李清照來講,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是不是需要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這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

  就這樣的時候,一個人走進了李清照的世界,他就是當時擔任右奉承郎監諸軍審…

《禅門蓮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