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莲花--李清照▪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官员权贵,到现在避难到遥远的青州老家。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特别地大。李清照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少妇,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和丈夫家里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

  命运就是这么严肃,它不和你的善良美德成正比,不会因为你善良,你就不经历坎坷,该受的风雨磨难,一样也不会少。你不要去埋怨,很多人的烦恼就是来自于埋怨,有人说,我是一个好人,可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不济?好人和命运不济,不是一个概念,风雨磨难也只是一种考验,不要把它想成一种惩罚,在坎坷中没有埋怨,那坎坷成就你生命的精彩;如果在坎坷中埋怨仇恨,那坎坷真的对你来说是一种惩罚。

  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在青州隐居生活了十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恩爱有加,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金石录》一书,实际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的合著。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

  《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世事无常,十年之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朝廷调令,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李清照在诗词中表达了十年亲密生活突然又离别的愁绪。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的一生,心里想的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自己一生都到不了的遥远。有人问,怎么样断除烦恼?少做梦!怎么能快乐?多吃饭。怎么能活得更好?多上网。上网可以看看笑话,看看娱乐,少评论跟自己没关的闲事,咱就是普通老百姓,吃得好、睡得好,就好。人生在世,要轻松,要自由,要快乐,不必要互相约束。什么是幸福?心灵的彼此自由;什么是开心?心灵的彼此轻松;什么是生活,互相活得快乐,这才叫生活。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李清照辛辛苦苦地、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她跟赵明诚相会后,生活并不像不像她想像得那么地美好。这些感受就表现在她到达莱州后写的一首《感怀》诗当中。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这诗说的什么意思啊?我来到莱州这个地方,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我已经变得像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那种惨状。

  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绝,你别以为我很孤单,我一点都不孤独。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就是子虚乌有,这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这一生是一条孤独的长路,你来到人世间时不曾和谁牵手,你离开人世间时,也必定是孤独地放手,没有真正能跟你走到头的,没有真正能跟你相伴一生的,没有真正能拿性命爱护你的,所以,人生就是一条孤孤单单的路,人间自古就是孤独。人世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承诺,没有永远的祝福,没有永远的等待,也没有永远的好梦,所以,李清照的好梦也到头了。

  她意识到人最终也只有两个朋友,一个子虚,一个乌有。大家想想,自己的一生有几个朋友,和李清照一样,也是四个字子虚乌有。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主要原因,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  

  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

  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这是无尽的伤感。

  但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胸怀,她对赵明诚的担待、宽容、包容,虽然痛苦,但是她依旧选择了包容丈夫,把一切忍耐下去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后来也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人生总是变故多,来来往往像走马灯一样,人生就是灾难连着不幸,不幸连着痛苦,你要想快乐,那么就要在这些灾难中去寻找快乐,这就是人生。

  正在此时,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今南京)去世, 赵明诚去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独自留下保护文物。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

  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

  这是很危险的, 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处在动荡时局中的青州突然发生兵变,青州的郡守被叛军所杀。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金石录后序》

  这是李清照的记载,就是我们原来计划好第二年开春要运送的那十来间屋子里边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为灰烬,一把火全烧完了。李清照拼着命抢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关的一些文物。半生心血,战乱中,付之一炬。

  历经劫难,李清照终于赶到了江宁,与丈夫赵明诚重新团聚了。而此时,刚刚成立的南宋政权急于用人,任命赵明诚担任了江宁知府。江宁,又名建康,正处在与金军隔江对峙的战线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李清照不但有婉约之情,而且有雄壮之气。她写过一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用她金刚怒目的不平之鸣,展现了一代女词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见识。可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李清照,在她奋笔疾书、在她猛烈抨击当朝懦弱…

《禅门莲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