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蓮花--李清照▪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官員權貴,到現在避難到遙遠的青州老家。這接二連叁的打擊特別地大。李清照由一個不關世事,非常活潑、非常可愛、非常聰明的、很有才氣的這樣一個少女,到後來成長爲一個沈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當中的這樣一個少婦,到現在,連續經曆了自己家裏和丈夫家裏的政治的變故,她在一點一點地走向成熟,對世態人情的認識,也在一點一點地深入。

  命運就是這麼嚴肅,它不和你的善良美德成正比,不會因爲你善良,你就不經曆坎坷,該受的風雨磨難,一樣也不會少。你不要去埋怨,很多人的煩惱就是來自于埋怨,有人說,我是一個好人,可爲什麼我的命運這麼不濟?好人和命運不濟,不是一個概念,風雨磨難也只是一種考驗,不要把它想成一種懲罰,在坎坷中沒有埋怨,那坎坷成就你生命的精彩;如果在坎坷中埋怨仇恨,那坎坷真的對你來說是一種懲罰。

  趙明誠兄弟叁個人,帶著家眷回到了山東青州老家。在青州隱居生活了十年,李清照和趙明誠恩愛有加,夫妻倆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收藏,繼續撰寫整理《金石錄》一書。《金石錄》一書,實際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二人的合著。趙明誠出仕後,生活好轉,夫婦二人節衣縮食,有“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彜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們一起搜集金石書畫,一起研究把玩,其樂融融。

  《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叁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鍾鼎彜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全書共叁十卷,前爲目錄十卷,後爲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世事無常,十年之後,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漸地發生變化,蔡京被驅逐出政治舞臺,朝廷調令,趙明誠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趙明誠返回仕途期間,李清照在詩詞中表達了十年親密生活突然又離別的愁緒。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箫》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人的一生,心裏想的和現實,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自己一生都到不了的遙遠。有人問,怎麼樣斷除煩惱?少做夢!怎麼能快樂?多吃飯。怎麼能活得更好?多上網。上網可以看看笑話,看看娛樂,少評論跟自己沒關的閑事,咱就是普通老百姓,吃得好、睡得好,就好。人生在世,要輕松,要自由,要快樂,不必要互相約束。什麼是幸福?心靈的彼此自由;什麼是開心?心靈的彼此輕松;什麼是生活,互相活得快樂,這才叫生活。  

  宋徽宗宣和叁年,公元1121年,當時已經四十一歲的趙明誠,到山東的萊州擔任知州,這一次他提出來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帶在身邊一起去做官。李清照辛辛苦苦地、風塵仆仆地從青州趕到萊州的時候,她跟趙明誠相會後,生活並不像不像她想像得那麼地美好。這些感受就表現在她到達萊州後寫的一首《感懷》詩當中。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李清照《感懷》  

  這詩說的什麼意思啊?我來到萊州這個地方,窗戶破敗,桌椅陳舊,年久失修,既沒有書籍,也沒有字畫,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這兒都沒有,我已經變得像當初叁國時候,袁術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那種慘狀。

  最後兩句說得特別絕,你別以爲我很孤單,我一點都不孤獨。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碼有兩個,一個叫子虛,一個叫烏有,合在一塊兒就是子虛烏有,這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這一生是一條孤獨的長路,你來到人世間時不曾和誰牽手,你離開人世間時,也必定是孤獨地放手,沒有真正能跟你走到頭的,沒有真正能跟你相伴一生的,沒有真正能拿性命愛護你的,所以,人生就是一條孤孤單單的路,人間自古就是孤獨。人世間,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承諾,沒有永遠的祝福,沒有永遠的等待,也沒有永遠的好夢,所以,李清照的好夢也到頭了。

  她意識到人最終也只有兩個朋友,一個子虛,一個烏有。大家想想,自己的一生有幾個朋友,和李清照一樣,也是四個字子虛烏有。

  趙明誠把李清照接到萊州,結束了他們兩地分居、異地相思的生活。這對于李清照來說應該是件高興的事兒,可爲什麼李清照要寫那樣惆怅的《感懷》詩呢,她竟然說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虛烏有。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懷》詩裏邊表現出了這麼強烈的被冷落的感覺,是因爲她意識到在她和趙明誠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現了重大的危機感,她不但開始對自己沒有信心了,對丈夫也開始失去信心了。

  主要原因,她和趙明誠結婚二十多年沒有生育孩子。  

  我們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話“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在古代社會,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如果沒有給丈夫生孩子,沒有生個兒子,那這個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當中,在家族的心目當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價值也就會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裏頭沒有地位,這直接牽扯到可能她將無法繼承丈夫和家族的遺産。

  對于李清照這樣一個感情這麼樣地豐富,創作上這麼有激情的、細膩的女性來講,沒有後代,沒有孩子,這個對她的打擊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擔憂是非常巨大的。在古代的時候,只要沒有孩子一般都是把這個罪加在女人的頭上,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輿論上的壓力,趙明誠一想到這個事就得歎氣。再加上這個時候如果趙明誠有意無意地冷落她,去親近別的女性,這是無盡的傷感。

  但是,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胸懷,她對趙明誠的擔待、寬容、包容,雖然痛苦,但是她依舊選擇了包容丈夫,把一切忍耐下去了。  

  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感情的裂痕後來也慢慢地彌合了,但是他們兩個人誰都想不到,此時的北宋王朝正面臨著滅頂之災。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國長驅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開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俘獲,押往金國爲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即位,成爲宋高宗,從此,南宋時代開始。此時,戰亂主要還集中在汴京一帶。那麼,生活在山東淄州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會面臨怎樣的境況?他們花費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會遭遇怎樣的命運呢?  

  人生總是變故多,來來往往像走馬燈一樣,人生就是災難連著不幸,不幸連著痛苦,你要想快樂,那麼就要在這些災難中去尋找快樂,這就是人生。

  正在此時,趙明誠的母親郭氏在江甯(今南京)去世, 趙明誠去江甯去奔喪,李清照並沒有隨著丈夫趙明誠南下江甯,跟他一起去。她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青州還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著,她獨自留下保護文物。  

  “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箧,且戀戀,且怅怅,知其必不爲己物矣”——《金石錄後序》

  知道這些東西遲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這當然不是說自己身後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說眼前就可能不再屬于自己。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錄後序》

  要把這麼大規模的文物通過水路運到江甯,必須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過去。體積、面積過大的不能裝到車上,不能裝到船上,先排除書籍當中過重和過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這個排除;還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畫,有的字畫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連軸的字畫,這個太大了,也排除;還有一些是沒有落款的、沒有標記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過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還有一些就是國子監印行的刻本,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國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書籍,這些書籍比較容易得到,不像那種珍貴的文物,也排除;還有一些比較平常的字畫,也排除。

  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後,發現

  “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金石錄後序》

  就已經都把這淘汰得不像樣子了,還能再裝十五車。我們不知道這個車是卡車,是貨車,還是火車的車皮,牛車驢車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車,你拉上十五車你試試看有多少,那個數量是很大,這也算是忍痛割愛,那也沒有辦法。

  “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用屋十馀間,期明年春再具舟載之。”——《金石錄後序》

  在青州還有十幾間大屋子裏邊藏著,這可不是十五車了,是十幾間大屋子裏邊藏著這些文物。怎麼辦呢?她回到青州料理這些文物,把它們整理好,還有其他的一應家務,等到明年開春的時候再用船運到江甯。

  這是很危險的, 就在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處在動蕩時局中的青州突然發生兵變,青州的郡守被叛軍所殺。  

  “凡所謂十馀屋者,已皆爲煨燼矣。”——《金石錄後序》

  這是李清照的記載,就是我們原來計劃好第二年開春要運送的那十來間屋子裏邊的所有的文物,全都化爲灰燼,一把火全燒完了。李清照拼著命搶出了一些非常珍稀的字帖以及相關的一些文物。半生心血,戰亂中,付之一炬。

  曆經劫難,李清照終于趕到了江甯,與丈夫趙明誠重新團聚了。而此時,剛剛成立的南宋政權急于用人,任命趙明誠擔任了江甯知府。江甯,又名建康,正處在與金軍隔江對峙的戰線前沿,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李清照不但有婉約之情,而且有雄壯之氣。她寫過一首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用她金剛怒目的不平之鳴,展現了一代女詞人卓然不群的政治見識。可是,讓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飽受戰亂之苦的李清照,在她奮筆疾書、在她猛烈抨擊當朝懦弱…

《禅門蓮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