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莲花--李清照▪P2

  ..续本文上一页风也大,雨也大,虽然睡了一晚,但是由于喝了酒,早起酒还没醒。“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就是她身边的小丫鬟,来喊李清照起床,她就问丫鬟,是不是昨夜下雨把海棠打坏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李清照少年时代是大家非常羡慕的,因为李格非是一个高官,当过外交部的总理,所以李清照年轻时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时代,又非常有才华,于是李清照的诗词不知不觉就流传到社会上,到家家户户。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活泼、非常健康,而且博览群书的文艺女青年。她的词还有她写的诗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那么这就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就是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相当于现在国家人事部的副部长。赵挺之是属于王安石的变法派中的,跟守旧派人物之间的矛盾尖锐。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东坡同属于守旧派,反对变法。 由于革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所以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矛盾是特别尖锐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结婚之前就碰过面。有一首词可以间接地印证这一点,这就是李清照很有名的《点绛唇》,这样的一首词,就是与赵明诚会面的一个场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刚刚打完秋千,在那儿搓手腕子呢,花还没完全开,花上面还有露珠,还是在大清早,汗水已经把衣服都浸透了。

  突然,有一个人闯到这个后花园里来了,没防备,没防着,吓得怎么样呢,赶紧就往房间跑。由于客人来得突然,袜子还在脚上穿着,鞋也来不及穿了,就往后边跑,跑得太急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了,头发全部散开了。

  这来的到底是个谁呀? “和羞走”,羞羞答答地跑开了,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你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让她羞羞答答的呢,才能不好意思的呢?很可能就是她想见的人。

  李清照很高明,很多词写得很简单,但是耐人寻味,魅力就在这个地方。特想见吧,见不着。刚一见吧,又不是时候。真让见了吧,还有点害羞,这种很微妙的这种感觉,让她一个“和羞走”点出来了。

  这还没完,最后最精彩的是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棵青梅太重要了,怎么能在门边上就长这么一棵青梅呢,她刚好走在青梅的边上,她还想回过头来,把那人瞧一眼。如果站在那儿回过身来你就看着人家,显得太没有风度了,也不矜持了,她必须得有一个掩饰,所以这时候幸亏这有一株青梅,赶紧停下脚来,把这个青梅拽过来,鼻子凑上去闻了一下,就在这闻的当间一瞬间,这眼神就到了那个人的身上,这是非常传神的。

  她的这一看,让赵明诚得上了相思病,回家后就茶饭不思了,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父亲和李清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于是他就对他父亲撒谎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本书,上面的其他内容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三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意思,请父亲给我解释一下,叫作“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他的父亲赵挺之一听这三句话,就知道他这个二十一岁的太学生的儿子肯定是爱上某个女孩子了,赵挺之就给他一下子把这梦解破了。“言与司合”这不就是一个“词”吗?“安上已脱”那不底下就是一个“女”吗?“芝芙草拔”去掉草字头,底下不就是“之夫”两个字吗?你这三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词女之夫”,我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词女之夫,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两个家庭门风各异,所属的政治派别是如此地不同,甚至有些水火不容。这门婚事,从客观条件上来看几乎不可能。但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真挚感情,最终赢得了一场婚姻。很多时候,在考虑某些问题时,不要过多地考虑事情成或不成,该成自然会成,有缘终会重逢,你努力,事情就会成;你放弃努力,那事情是一定不会成。

  李清照开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为此她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这首词也是她幸福生活的写照。

  生活就是无常,人间岁月总无常,不要以为风会平,浪会静,人生就是一场坎坷。李清照的好日子并不长。宋徽宗在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两个人就先后做了宰相。推行变法后,蔡京、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

  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李格非就在名录中。

  在这个时候,李清照迅速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请求。其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何况人间父子情””,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有道义的。

  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不仅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连李清照,也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如果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李清照幸亏早早已经嫁过来了,免过一劫。

  经过这次政治灾难,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她的父亲,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顶风作案,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赵明诚用这个方式去安慰李清照,依然故我地去收藏她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李清照的心里多多少少还是能感觉到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行动结束后,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迅速升级。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皇帝任命蔡京担任宰相,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

  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为什么?气的。这也算是一种因果循环,他曾经害过别人,结果也被别人害,最后气死了。关于因果循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山东梁山的人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做生意总是赔,快到家破人亡了。我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说不知道。我又问,你父母是干什么的?他说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种地的。我问他,那为什么到你这里,命这么不好呢?他猛然间想起来,告诉我说,我想起来了,我姥爷曾经是土匪。我问他,你姥爷以前在哪里打劫?他说就在菏泽、泰安、梁山一带。我又问他,在是啥时候的事情?他说,解放前,我爷爷、姥爷全都是挖坟盗墓的土匪。我问他,他们挖来的那些宝贝现在在哪里?他说,以前还真挖了不少宝贝,由于临死的时候死得突然,没来得及交代后人,现在谁也不知道埋哪里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所以,莫道因果无人见,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曾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做过坏事,后辈就没有报应,人生不外报应,因果,轮回这六个字。  

  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结果,兄弟三人都携家眷回山东青州的老家去了。

  李清照的父亲被罢了官,总算留了一条性命。现在公公忽然离世,全家又从显赫一世…

《禅门莲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