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门莲花--李清照

  禅门莲花--李清照

  大家凑到一起不容易,无论是来自哪里,去往何方,既然大家坐在了一起,就把呼吸沉下来,把心放平。有些人每天活着,除了埋怨,没有别的,天冷的时候说天冷,天热的时候说天热,穷的时候说穷,富的时候依然是满脑子烦恼,总认为这个人世间有一千个对不起,有一万个不如意,总认为人世间亏欠了自己,社会慢待了自己,活在人世间,高不成,低不就,几十年的人生就是一场烦恼,一场苦恼。

  生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生活就是一场经过,苦辣酸甜,恩怨情仇,是非得失,它需要包容,更需要宽恕、努力、随缘。不要对生活提那么多苛求和埋怨,生活就是真真正正活着,有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心停的地方就是他乡,是西方。活着就是活生生活着,不是行尸,不是走肉,活着是真正努力地让自己活过,体味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生活提诸多的要求,而是应该要求自己对生活做过什么,对社会、对人间做过什么,自己生活的质量如何,高度如何,这才体现自己活过。

  许多的人,总是对社会、对人生抱很多偏见、很多误解和埋怨。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努力,但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在人生道路上,总是怨恨重重,总是想把自己的付出和收获划正比。但是,我们要明白,无论你是多么善良,或是多么伟大,人生的那些经历,总是要去经历,你经受的灾难和考验,不幸和痛苦,一样都不会少,这就是人生。

  不要以为自己付出很多,收获却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这是社会辜负了自己,是人生辜负了自己,是别人辜负自己,其实,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精彩、一场收获。走过人生,你收获了什么?你收获了成长、快乐、美好,也照样收获痛苦、眼泪。

  不管自己的人生平等或不平等,公平不公平,今天下午走近一位传奇、丰富、不平凡的一位女子——李清照。我们来品味一下李清照的人生,一个满腹才华的女子,文学造诣可以说是在历史上光彩夺目,却历经丧夫、家破、国亡,走过凄凉悲催的72个春秋的人生。她的人生经历不是一两把眼泪所能概括总结,千古一奇女子,最后的结局忧伤、无奈、悲惨,如果不是信佛,她的一生收获的就不仅是痛苦和凄惨,正因为她是一个佛弟子,她从她悲惨的一生中活了一回洒脱,活了一回自强、自尊。

  尘世繁华,恩恩怨怨,到底命运给李清照准备了那些坎坷和曲折?从李清照身上,从一个无限传奇的人的身上,来品味一下岁月,品味一下人生,品味自己那些可以忽略不计的烦恼,品味一下自己这一生几乎没有走过的人生。

  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奇女子,但是她又是那么一个平平淡淡的女子,用自己的一生恩怨情仇谱写了一段传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随着历史的云烟,李清照所有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男性居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够如此光彩照人,实在是一个奇迹。

  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出她是一个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端庄大方的美丽女子。李清照的词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很多会奇怪的问,这是为什么?从李清照的背景、身世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在国破家亡的情形下,平常人尚且性命难保,国家尚且风雨飘摇,那她这样一个孤身的女子,可想而知其生活是怎样的沉浮不平。李清照的诗词当中虽然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是细细地品味,她的作品中又何尝不是透着一种洒脱、一种勘破、一种清凉,她之所以成为一代词宗,因为她代表了一种文学的高峰、人性的高峰、人格的高峰。

  从李清照的这些词里边,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很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那种情感的寄托。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归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生活里难免有许多的烦烦恼恼,“一种相思”,大家不要局限于男女之间,不要局限于生活的小情调。那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内涵、生活的思索,相思并不仅仅局限于男女感情,它可以是一种沉思,一种沉默,一种思索。低下眉头时,可以是一种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沉思,所以不能仅限于某个层面。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生活当中,我们何止是两种闲愁,简直可以说是百种、千种。“此情无计可消除”,生活当中的闲愁很多,无限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是一种劝告,是李清照的一种哲学,让大家警醒不要闲着没事想这想那,不要那么地多愁善感,思来想去只会让自己很累,不如双眼一闭,权当打坐,该忘记的就忘记。

  “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世间原本如此。有句古诗说得好:“千古寂寥君莫问,流水散去问故人”,这就是人世间。不要把自己想的多么伟大,不过就是百十斤,人世间得得失失,恩怨情仇和我们真的没多大关系,好好活着,就是修行,就是佛法。活着,就是佛法;活得好,就是修行好。一天到晚郁闷,心胸狭隘,眼光短浅,活不了几十岁,没了!所以,活着就是修行。

  我们来品味李清照是怎么活的。从李清照的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这么一个千古奇女子,她承担了人世间多少的灾难!李清照在在哀怨时,我们可以看她写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也会烦恼,会忧愁,但是她的烦恼是洒脱的,她的忧愁是明快的,她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大家记住这六个字:“拿得起,放得下”。在人间,不要纠纠缠缠,腻腻歪歪,哭天抹泪,恨天恨地,一句话:不至于。人生就这么一百年,怎么过也是过,名人是过,百姓也是过;有钱人是过,没钱人也是过。

  人的一生注定经历很多挫折,在苦难和挫折中,李清照尚且都没有被打倒,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在磨难中坚强前行,风雨中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信念。

  李清照曾经再嫁过,结果她又创下了历史上非常尴尬的事:离婚。一个五十岁的妇女,结婚三个月又离婚,在900年前是惊天动地,著名的女词人闪婚闪离,在现在来说绝对算是娱乐头条,由此也可以看成她是多么坚强。还是要从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品味人生的得得失失。一个900年的女子尚且能勘破,能放下,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拿得起放的下。

  李清照的人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生,她曾经是很幸福的人,曾经有一个很美满的家庭,有一段很美好的婚姻,有一个真命天子,她的后半生却很悲惨,人生原本如此,苦与乐交织。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女孩子应该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gong)的生活,因此,在那样一个女性备受压制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个例。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李清照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对李清照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她的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北宋进士出身。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很正直,而且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疾恶如仇,看见坏人坏事必然跟他做斗争。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性格,直接影响到李清照。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时候的科举状元。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写文章。 “亦善文”说她很精通文章,母亲对于李清照有很大的影响。

  李清照的个性是热情、活泼、自由,为什么?她读了很多书,不是一般俗流,一般女孩子喜欢穿戴,化妆修饰,李清照却是一个朴朴素素的学问女子。她的生活并不单调,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爱读书的人。什么样的人最快乐?爱上网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有智慧?脑子不钻牛角尖的人。什么样的人最漂亮?清水洗脸的人。

  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充满了色彩、愉快、生机、乐趣,这在她的《如梦令》当中可以看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非常聪明,也非常健康、活泼,并且博览群书,用一句网络用语就是具有文艺范的文艺青年。“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也喝酒,但是不是喝老白干那样的烈酒,是自家酿的米酒。不会是剑南春五粮液。看红楼梦可以看到太太小姐也经常喝酒,但是喝的都是米酒。当然,喝多了也醉,但是不重。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贪玩,玩到藕花深处,迷路了,不是自己一个人,是大家一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于着急回家,急急忙忙,惊起满天鸥鹭,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场景,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生活。

  她的生活非常美好,单纯简单、无忧无虑,但是同时勤奋爱学。有人告诉我孩子爱玩,尤其是玩网络游戏,大家要记住,不能玩网络游戏,这耽误学习,李清照是又玩又学习。

  李清照还有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

《禅门莲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