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蓮花--李清照

  禅門蓮花--李清照

  大家湊到一起不容易,無論是來自哪裏,去往何方,既然大家坐在了一起,就把呼吸沈下來,把心放平。有些人每天活著,除了埋怨,沒有別的,天冷的時候說天冷,天熱的時候說天熱,窮的時候說窮,富的時候依然是滿腦子煩惱,總認爲這個人世間有一千個對不起,有一萬個不如意,總認爲人世間虧欠了自己,社會慢待了自己,活在人世間,高不成,低不就,幾十年的人生就是一場煩惱,一場苦惱。

  生活到底是什麼?爲什麼?生活就是一場經過,苦辣酸甜,恩怨情仇,是非得失,它需要包容,更需要寬恕、努力、隨緣。不要對生活提那麼多苛求和埋怨,生活就是真真正正活著,有心跳的地方就是故鄉,心停的地方就是他鄉,是西方。活著就是活生生活著,不是行屍,不是走肉,活著是真正努力地讓自己活過,體味人生的真谛和意義。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對生活提諸多的要求,而是應該要求自己對生活做過什麼,對社會、對人間做過什麼,自己生活的質量如何,高度如何,這才體現自己活過。

  許多的人,總是對社會、對人生抱很多偏見、很多誤解和埋怨。有的人認爲自己很努力,但是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在人生道路上,總是怨恨重重,總是想把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劃正比。但是,我們要明白,無論你是多麼善良,或是多麼偉大,人生的那些經曆,總是要去經曆,你經受的災難和考驗,不幸和痛苦,一樣都不會少,這就是人生。

  不要以爲自己付出很多,收獲卻沒有期望中的那麼多,這是社會辜負了自己,是人生辜負了自己,是別人辜負自己,其實,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何嘗不是人生的一種精彩、一場收獲。走過人生,你收獲了什麼?你收獲了成長、快樂、美好,也照樣收獲痛苦、眼淚。

  不管自己的人生平等或不平等,公平不公平,今天下午走近一位傳奇、豐富、不平凡的一位女子——李清照。我們來品味一下李清照的人生,一個滿腹才華的女子,文學造詣可以說是在曆史上光彩奪目,卻曆經喪夫、家破、國亡,走過淒涼悲催的72個春秋的人生。她的人生經曆不是一兩把眼淚所能概括總結,千古一奇女子,最後的結局憂傷、無奈、悲慘,如果不是信佛,她的一生收獲的就不僅是痛苦和淒慘,正因爲她是一個佛弟子,她從她悲慘的一生中活了一回灑脫,活了一回自強、自尊。

  塵世繁華,恩恩怨怨,到底命運給李清照准備了那些坎坷和曲折?從李清照身上,從一個無限傳奇的人的身上,來品味一下歲月,品味一下人生,品味自己那些可以忽略不計的煩惱,品味一下自己這一生幾乎沒有走過的人生。

  李清照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奇女子,但是她又是那麼一個平平淡淡的女子,用自己的一生恩怨情仇譜寫了一段傳奇。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東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終年72歲。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可以說是最爲光彩奪目的女性,隨著曆史的雲煙,李清照所有的文學作品,詩,詞,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來也就不過七八十篇,但就是憑著這區區的七八十篇作品,能夠和作品上千,甚至上萬的李白,杜甫,陸遊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國的文學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創作成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被後人譽爲婉約詞派的“一代詞宗”。在男性居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能夠有如此大的成就,能夠如此光彩照人,實在是一個奇迹。

  從李清照的詩詞作品中,我們可以品味出她是一個多愁善感,清麗娟秀、端莊大方的美麗女子。李清照的詞永遠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永遠都是籠罩著一層美麗的輕輕的面紗。很多會奇怪的問,這是爲什麼?從李清照的背景、身世當中,我們可以知道李清照生活在一個戰亂的年代,在國破家亡的情形下,平常人尚且性命難保,國家尚且風雨飄搖,那她這樣一個孤身的女子,可想而知其生活是怎樣的沈浮不平。李清照的詩詞當中雖然透著一種淡淡的憂郁,但是細細地品味,她的作品中又何嘗不是透著一種灑脫、一種勘破、一種清涼,她之所以成爲一代詞宗,因爲她代表了一種文學的高峰、人性的高峰、人格的高峰。

  從李清照的這些詞裏邊,我們能夠找到很多很多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那種情感的寄托。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燕子歸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生活裏難免有許多的煩煩惱惱,“一種相思”,大家不要局限于男女之間,不要局限于生活的小情調。那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內涵、生活的思索,相思並不僅僅局限于男女感情,它可以是一種沈思,一種沈默,一種思索。低下眉頭時,可以是一種相思,也可以是一種沈思,所以不能僅限于某個層面。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在生活當中,我們何止是兩種閑愁,簡直可以說是百種、千種。“此情無計可消除”,生活當中的閑愁很多,無限愁緒。“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這是一種勸告,是李清照的一種哲學,讓大家警醒不要閑著沒事想這想那,不要那麼地多愁善感,思來想去只會讓自己很累,不如雙眼一閉,權當打坐,該忘記的就忘記。

  “花自飄零水自流”,人世間原本如此。有句古詩說得好:“千古寂寥君莫問,流水散去問故人”,這就是人世間。不要把自己想的多麼偉大,不過就是百十斤,人世間得得失失,恩怨情仇和我們真的沒多大關系,好好活著,就是修行,就是佛法。活著,就是佛法;活得好,就是修行好。一天到晚郁悶,心胸狹隘,眼光短淺,活不了幾十歲,沒了!所以,活著就是修行。

  我們來品味李清照是怎麼活的。從李清照的國破,家亡,財散,再嫁,離婚,還沒有子嗣,這麼一個千古奇女子,她承擔了人世間多少的災難!李清照在在哀怨時,我們可以看她寫的《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也會煩惱,會憂愁,但是她的煩惱是灑脫的,她的憂愁是明快的,她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

  大家記住這六個字:“拿得起,放得下”。在人間,不要糾糾纏纏,膩膩歪歪,哭天抹淚,恨天恨地,一句話:不至于。人生就這麼一百年,怎麼過也是過,名人是過,百姓也是過;有錢人是過,沒錢人也是過。

  人的一生注定經曆很多挫折,在苦難和挫折中,李清照尚且都沒有被打倒,她的意志非常頑強,在磨難中堅強前行,風雨中從未放棄過對生活的信念。

  李清照曾經再嫁過,結果她又創下了曆史上非常尴尬的事:離婚。一個五十歲的婦女,結婚叁個月又離婚,在900年前是驚天動地,著名的女詞人閃婚閃離,在現在來說絕對算是娛樂頭條,由此也可以看成她是多麼堅強。還是要從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品味人生的得得失失。一個900年的女子尚且能勘破,能放下,我們現代人更應該拿得起放的下。

  李清照的人生,分前後兩部分,前半生,她曾經是很幸福的人,曾經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有一段很美好的婚姻,有一個真命天子,她的後半生卻很悲慘,人生原本如此,苦與樂交織。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孩子應該過著一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閨中,專攻女紅(gong)的生活,因此,在那樣一個女性備受壓製的社會裏,李清照的出現,絕對是一個精彩的個例。李清照才華橫溢的文學修養,與她少女時代與衆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那麼李清照的父母會是什麼樣的人呢?他們對李清照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她的父親李格非,飽讀詩書,精通儒家經典,北宋進士出身。因爲他的詩文創作和學術成就得到了蘇轼的賞識,所以成爲“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李格非很正直,而且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疾惡如仇,看見壞人壞事必然跟他做鬥爭。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性格,直接影響到李清照。

  李清照的母親姓王,王氏。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時候的科舉狀元。 “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宋史》。說這位王氏“亦善文”,她也很善于寫文章。 “亦善文”說她很精通文章,母親對于李清照有很大的影響。

  李清照的個性是熱情、活潑、自由,爲什麼?她讀了很多書,不是一般俗流,一般女孩子喜歡穿戴,化妝修飾,李清照卻是一個樸樸素素的學問女子。她的生活並不單調,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樣的人最幸福?愛讀書的人。什麼樣的人最快樂?愛上網的人。什麼樣的人最有智慧?腦子不鑽牛角尖的人。什麼樣的人最漂亮?清水洗臉的人。

  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充滿了色彩、愉快、生機、樂趣,這在她的《如夢令》當中可以看出。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鹭。

  從這首詞裏,可以看出李清照非常聰明,也非常健康、活潑,並且博覽群書,用一句網絡用語就是具有文藝範的文藝青年。“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李清照也喝酒,但是不是喝老白幹那樣的烈酒,是自家釀的米酒。不會是劍南春五糧液。看紅樓夢可以看到太太小姐也經常喝酒,但是喝的都是米酒。當然,喝多了也醉,但是不重。

  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貪玩,玩到藕花深處,迷路了,不是自己一個人,是大家一起。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鹭,由于著急回家,急急忙忙,驚起滿天鷗鹭,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場景,也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生活。

  她的生活非常美好,單純簡單、無憂無慮,但是同時勤奮愛學。有人告訴我孩子愛玩,尤其是玩網絡遊戲,大家要記住,不能玩網絡遊戲,這耽誤學習,李清照是又玩又學習。

  李清照還有一首詞《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

《禅門蓮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