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也大,雨也大,雖然睡了一晚,但是由于喝了酒,早起酒還沒醒。“試問卷簾人”,卷簾人就是她身邊的小丫鬟,來喊李清照起床,她就問丫鬟,是不是昨夜下雨把海棠打壞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歎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李清照少年時代是大家非常羨慕的,因爲李格非是一個高官,當過外交部的總理,所以李清照年輕時候是一個非常幸福的時代,又非常有才華,于是李清照的詩詞不知不覺就流傳到社會上,到家家戶戶。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活潑、非常健康,而且博覽群書的文藝女青年。她的詞還有她寫的詩在士大夫中間流傳很廣,很有知名度,那麼這就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就是太學生趙明誠。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當朝吏部侍郎,從叁品,相當于現在國家人事部的副部長。趙挺之是屬于王安石的變法派中的,跟守舊派人物之間的矛盾尖銳。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東坡同屬于守舊派,反對變法。 由于革新派和守舊派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所以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的矛盾是特別尖銳的。
李清照和趙明誠在結婚之前就碰過面。有一首詞可以間接地印證這一點,這就是李清照很有名的《點绛唇》,這樣的一首詞,就是與趙明誠會面的一個場景。
《點绛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剛剛打完秋千,在那兒搓手腕子呢,花還沒完全開,花上面還有露珠,還是在大清早,汗水已經把衣服都浸透了。
突然,有一個人闖到這個後花園裏來了,沒防備,沒防著,嚇得怎麼樣呢,趕緊就往房間跑。由于客人來得突然,襪子還在腳上穿著,鞋也來不及穿了,就往後邊跑,跑得太急了,頭上的金钗也掉了,頭發全部散開了。
這來的到底是個誰呀? “和羞走”,羞羞答答地跑開了,有點兒不好意思,那你想想看什麼樣的人才能讓她羞羞答答的呢,才能不好意思的呢?很可能就是她想見的人。
李清照很高明,很多詞寫得很簡單,但是耐人尋味,魅力就在這個地方。特想見吧,見不著。剛一見吧,又不是時候。真讓見了吧,還有點害羞,這種很微妙的這種感覺,讓她一個“和羞走”點出來了。
這還沒完,最後最精彩的是兩句,“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棵青梅太重要了,怎麼能在門邊上就長這麼一棵青梅呢,她剛好走在青梅的邊上,她還想回過頭來,把那人瞧一眼。如果站在那兒回過身來你就看著人家,顯得太沒有風度了,也不矜持了,她必須得有一個掩飾,所以這時候幸虧這有一株青梅,趕緊停下腳來,把這個青梅拽過來,鼻子湊上去聞了一下,就在這聞的當間一瞬間,這眼神就到了那個人的身上,這是非常傳神的。
她的這一看,讓趙明誠得上了相思病,回家後就茶飯不思了,他心裏也明白自己父親和李清照的父親之間的矛盾,于是他就對他父親撒謊說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本書,上面的其他內容都記不得了,只記得其中有叁句話,我不知道什麼意思,請父親給我解釋一下,叫作“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他的父親趙挺之一聽這叁句話,就知道他這個二十一歲的太學生的兒子肯定是愛上某個女孩子了,趙挺之就給他一下子把這夢解破了。“言與司合”這不就是一個“詞”嗎?“安上已脫”那不底下就是一個“女”嗎?“芝芙草拔”去掉草字頭,底下不就是“之夫”兩個字嗎?你這叁句話合在一起就是“詞女之夫”,我想要做一個會寫詞的才女的丈夫。詞女之夫,這就是趙明誠設的一個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說,編了這麼一個夢,請他父親給他解夢,借著他父親的嘴把他的願望說出來。兩個家庭門風各異,所屬的政治派別是如此地不同,甚至有些水火不容。這門婚事,從客觀條件上來看幾乎不可能。但是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真摯感情,最終贏得了一場婚姻。很多時候,在考慮某些問題時,不要過多地考慮事情成或不成,該成自然會成,有緣終會重逢,你努力,事情就會成;你放棄努力,那事情是一定不會成。
李清照開始了她幸福的婚姻生活,爲此她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鬓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雲鬓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你這朵鮮花,你不是很漂亮嗎?好,我們就來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雲鬓間,插在我的頭發裏頭,鮮花和美人的臉龐並列,然後等到趙明誠從太學放學回來以後,看一看咱們倆到底誰更漂亮,那就得讓趙明誠來說個答案。其實她心裏很清楚,非常喜歡她的趙明誠肯定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說,這朵鮮花確實是美啊,不過我的夫人確實更美。
從《減字木蘭花》當中,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活脫脫地道出了一個嬌媚無比的新娘子,描繪出了李清照和趙明誠兩情相悅的幸福生活,我們能夠非常細微地體察到李清照對自己婚姻的狀態那種滿意的程度,這首詞也是她幸福生活的寫照。
生活就是無常,人間歲月總無常,不要以爲風會平,浪會靜,人生就是一場坎坷。李清照的好日子並不長。宋徽宗在蔡京的鼓動之下,決心要繼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變法的遺志,他要推行變法。趙挺之是蔡京的追隨者,所兩個人就先後做了宰相。推行變法後,蔡京、趙挺之,還有其他的一些新黨人物,就開始對舊黨的人物進行打擊報複,特別是對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間得勢力的,像蘇轼、蘇轍這些人物以及他們的弟子,展開了報複和打擊。
李格非作爲蘇門的後四學士之一,首當其沖。朝廷先後兩次下達诏書,列出了一個長長的黑名單,叫元佑黨籍,宋徽宗親自書寫,把它刻到碑上,那個碑就叫“元佑黨人碑”。然後把那碑豎在宮殿的門外,意思就是讓你永世不得翻身。李格非就在名錄中。
在這個時候,李清照迅速向她的公公趙挺之提出了援救的請求。其中有一句話很感人: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何況人間父子情””,希望公公能夠看在我這個兒媳婦的面子上,看在我們兒女親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夠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夠對我的父親、對你的親家公施以援手,這是很有道義的。
面對李清照的求援,趙挺之處于兩難的境地。事實上,不僅李格非的命運不可預測,就連李清照,也可能面臨著不可預測的懲罰。趙挺之沒有去救他的親家公李格非,根據朝廷的規定,元佑黨人以及他們的子孫,不能在京城居住,其他的官員不能跟元佑黨人聯姻,如果已經定了親,如果還沒有交換聘禮和聘帖的話,要退親。李清照幸虧早早已經嫁過來了,免過一劫。
經過這次政治災難,李清照在趙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她的父親,正是她的公公要打擊的政治對象,那她現在最需要的是誰的支持和關心呢?當然是趙明誠。那麼此時的趙明誠又是如何對待李清照的呢?
當時打擊元佑黨人的時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蘇轼、黃庭堅這些蘇門師生,他們所有的詩文集子,把那個印版全都給毀了,不許收藏、不許閱讀他們所有的詩文作品,在這種情況下,趙明誠這個年輕的收藏家,還在頂風作案,收集蘇轼、黃庭堅的有關的資料。趙明誠用這個方式去安慰李清照,依然故我地去收藏她所喜歡的包括蘇、黃在內的,那些個字畫,那些碑帖的時候,李清照的心裏多多少少還是能感覺到溫暖的,因爲她的父親畢竟和蘇門弟子之間的關系是太密切了。趙明誠當時在家庭裏邊對李清照的這個寬慰作用,是通過他們夫妻兩個,對于這些金石文物字畫的收藏,間接地體現出來的,而這都已經很足夠了。 趙明誠在李清照最危難的時刻,還依然故我的收藏蘇轼、黃庭堅等人的字畫,這對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裏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崇甯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趙挺之的家可以說是門庭若市、權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著沾了光。趙明誠被宋徽宗任命爲鴻胪寺少卿,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司長。
蔡京和趙挺之聯手對付舊黨人物的行動結束後,他們兩個互相之間的矛盾就迅速升級。宋徽宗大觀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擔任了宰相,皇帝任命蔡京擔任宰相,趙挺之不得不辭去宰相的位置。
趙挺之回到家裏五天之後,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歲。爲什麼?氣的。這也算是一種因果循環,他曾經害過別人,結果也被別人害,最後氣死了。關于因果循環,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曾經有一個山東梁山的人跟我說,不知道爲什麼,這些年做生意總是賠,快到家破人亡了。我問他怎麼會這樣呢?他說不知道。我又問,你父母是幹什麼的?他說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種地的。我問他,那爲什麼到你這裏,命這麼不好呢?他猛然間想起來,告訴我說,我想起來了,我姥爺曾經是土匪。我問他,你姥爺以前在哪裏打劫?他說就在菏澤、泰安、梁山一帶。我又問他,在是啥時候的事情?他說,解放前,我爺爺、姥爺全都是挖墳盜墓的土匪。我問他,他們挖來的那些寶貝現在在哪裏?他說,以前還真挖了不少寶貝,由于臨死的時候死得突然,沒來得及交代後人,現在誰也不知道埋哪裏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所以,莫道因果無人見,舉頭叁尺有神明。不要以爲曾經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做過壞事,後輩就沒有報應,人生不外報應,因果,輪回這六個字。
趙挺之一去世,蔡京就開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裏頭所有在朝廷裏邊擔任官職的人都抓起來,特別是他這叁個兒子,說他們有貪汙之罪。結果,兄弟叁人都攜家眷回山東青州的老家去了。
李清照的父親被罷了官,總算留了一條性命。現在公公忽然離世,全家又從顯赫一世…
《禅門蓮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