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蓮花--李清照▪P5

  ..續本文上一頁計司的張汝舟。這是個什麼官兒啊?說簡單一點,就是軍隊裏邊負責財務審計和審核的這麼一個官員。官品並不大,七八品,但是很重要,崗位很重要。

  李清照,她很快就發現張汝舟這個人,不但是學識修養方面自然是無法跟趙明誠相比,而且這個人道德品行敗壞,或者說整個在她眼裏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她在給綦崇禮的信裏說,就列舉並且揭發了張汝舟爲什麼要跟她結婚的這些原因,這是李清照後來在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看出來了,而且也列舉他種種的劣迹,歸結起來也有叁條。

  第一,張汝舟跟她結婚的一個根本的目的,不是跟她結婚,是跟她身邊的文物結婚。就是看中了她手裏尚且殘存的、珍貴的字畫和文物,他打的旗號是照顧你啊、關心你啊,他眼睛就是跟你說話的時候可能眼睛就盯著你身邊那些東西,他想照顧那些東西。

  第二是什麼呢?張汝舟這方面發現自己也上當了,也受騙了,爲什麼呢?結婚了以後發現他們家文物字畫不像外界傳的有那麼多,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多,那麼珍貴,可能張汝舟的信息出了問題,他的信息可能還停留在“巋然獨存”的那個時候,就是還有兩萬卷哪、兩千卷哪,或者最不濟也有那四大類的時候,就奔著這個來的,結果結了婚之後發現沒這麼多,沒這麼豐富,最讓他感到上當受騙的是什麼呢?是好像李清照也並不著急著非要把文物的管理權、監護權甚至所有權轉移到他的手裏,那我這是幹嘛呢?費這麼大勁,我也不容易啊,是不是?騙子和壞人他有自己的邏輯,他也覺得自己還是很無辜的,我也上當受騙了,這一旦感覺到上當受騙了,溫柔的一面就消失了,就露出了自己本來的面目。

  本來笑的時候,這牙齒白白的、齊齊的,一發狠這獠牙就露出來了。所以在給綦崇禮的信裏邊,李清照列舉他第叁點的劣迹就是家庭暴力。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張汝舟在婚後,像得了志的中山狼,顯露出了本來的面目。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落入了張汝舟所設下的陷阱。然後張汝舟對文物的觊觎,已經超出了雙方忍耐的底線,僅僅結婚叁個月,李清照便提出了石破天驚的離婚請求,而張汝舟爲霸占李清照的文物,費盡心機,此時還沒有達到目的,豈肯善罷甘休呢?在那樣一個重視禮教的封建社會,從來只有丈夫休掉不滿意的妻子,即使妻子主動提出離婚,也要得到丈夫的首肯。

  正常的途徑是不可能的,那不行,這不符合李清照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清照對感情和婚姻的基本的原則。正常途徑離不了是吧?行,我跟你離不了婚,我可以告你,我走法律的途徑。這是怎麼回事啊,怎麼離不了了可以告他呢?李清照也不是等閑之輩,她告張汝舟什麼呢?她告張汝舟有個罪名叫做“妄增舉數之官”。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中國宋代科舉,考科舉的這些舉子們,一生當中啊,在做官的曆程當中,他們要參加好多次的考試、考核,朝廷規定,當你考試的次數達到一定的次數以後,朝廷按規定可以授予你一定的官職。比方說我現在考試,我已經考了叁次了,你授我一個九品,我又考試考了六次了,你可以授我一個八品,等等等等。李清照告他就是說,張汝舟跟她結婚的時候,怎麼也五十歲左右了吧,在他做官的過程當中,他虛報了這個舉數,就是虛報了考試的次數,隱瞞了自己考試次數少的這個事實,騙取了官職,就這個罪名。

  這個官司當時驚動了宋高宗,宋高宗委托司法機關、監察機關專門調查此案。怎麼調查的咱們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張汝舟被查實,確實虛報舉數入官,所以給他的處罰是什麼呢,撤除官職自然不用說了,開除公職,發配到廣西的柳州。  

  宋代的法律規定,如果丈夫被流放,那麼妻子就可以離婚了,不但可以離婚,而且可以保有屬于自己的財産。那這樣一來,李清照第一步就做到了,就是我告你,而且告得有名有據,皇上委托相關的機關調查屬實,那麼你被撤職,被查辦,被流放,那我名正言順,我就可以跟你離婚。但是宋代還有一條法律規定,做妻子的如果告丈夫,丈夫如果果真有罪,算是自首,做老婆的也得坐兩年牢。值得慶幸的是,李清照沒有坐兩年的牢,只坐了九天就放出來了。

  李清照不惜冒著入獄的危險也要離婚的決心,在那樣一個年代實屬不易,然而李清照畢竟是出身名門的大才女,以前的夫家和娘家都是社會名流,自己與前夫珠聯璧合享譽當世,在丈夫死後的晚年,卻出現了再嫁又離婚的是非。  

  李清照的再嫁婚變在當時的社會激起了各種不同的回應,不論是譏諷、嘲笑,還是無力的辯護,都可以感受到當時士大夫階層對此事的不贊成。

  這些抨擊和誹謗的言論,其實主要是集中在兩點,哪兩點呢?

  第一,當時在很多士大夫的眼中,李清照照這個人說話、做事、寫詩文,向來是特立獨行,我行我素,標新立異,決不走陳套子。換句話說,李清照這個人是敢想敢做、敢做敢爲、敢愛敢恨、愛憎分明。這跟儒家傳統倫理道德裏邊要求女性什麼呢,無才便是叁分德,要溫柔敦厚,要溫柔體貼,當然我們不是說溫柔體貼有什麼錯,它要求這個女子,要很溫順,要聽話,要講求婦德,要講求婦道。她的這種個性如此地鮮明,愛憎如此地分明,而且心裏想什麼,作品裏邊就寫出來了。這樣一種鮮明的、自我的個性,跟傳統道德裏邊對于女性的那樣一種要求差得很遠

  第二:李清照這個前半生,她的婚姻生活跟趙明誠是非常美滿的,簡直像童話婚姻一樣,她跟她丈夫趙明誠的這個婚姻太美好,太恩愛了,幾乎是集合了天下所有人對美滿婚姻的想象,都可以集中到他們身上,可以表現出來。她後半截的婚姻生活,天下人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那種想象,也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實際上你想想,李清照這個婚姻家庭生活,經曆了所有的所能經曆的經曆,都集中到她身上了。最美好的、最美滿的、志同道合的、最不美滿的,然後離婚,告丈夫。就是最美滿的、最美好的和最醜惡的,最不讓人願意去想象的,都集中在她身上。  

  李清照遭遇再嫁婚變的情感打擊後,再次又回到了孤身一人的世界,超越時空的孤獨,情感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零,看著趙明成遺留下來的著作《金石錄》,回顧她與丈夫趙明誠對金石文物事業的種種往事,已進入暮年的李清照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人生最歎老來悲”,在經曆了國家的淪亡,民族的屈辱,個人的不幸等種種磨難後,但她的創作不但沒有中斷,陷入低潮,恰恰相反,在這一時期她創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家比較熟悉的那些優秀的作品,有很多恰恰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不管我們用一個怎樣的心境去走年年歲歲,不管我們用一個怎樣的心情去走人生,人生的確就是一段愁,要想活好人生,有句俗話說得好“拿得起,放得下”,李清照把過往的、所有的沈重的往事都拿起來了,但是,她也學會了放下。李清照的人生,在反思中再反思,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什麼是人生?曾經的美好,曾經的夢想,曾經的追求,都是你的希望, “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這就是你所有的人生。

  不管你有多少的希望、渴望、夢想,你在人間只是一種等待,只是一種夢境,你來到人間,不會妨礙任何人,別人也不會妨礙你,你來到人間,你就借人間這條路,過得去就行了,你無需考慮能不能拿得起,你也拿不起,你能不能放得下,你本來就沒有什麼需要放下,你本來就是一個過客。

  千古寂寥且莫問,流雲散去送故人。流雲散去,那就是你;得失散去,那就是你。來爲來,去爲去,那就是你;來也白來,去也白去,那也是你。給人間造不了都少福利,來人間白白地走一遭,這也是你。

  如果,你埋怨自己命運不好,那你看看李清照,有她那樣跌宕起伏的人生嗎?有她那樣的艱難嗎?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造詣,如此輝煌的成就,正是應了一句話: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恰是這麼多的磨難成就了她如此之高的人生高度、文學高度。

  從北宋末年金人占領汴京,河北、山東相繼淪陷,趙明誠夫婦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書畫在輾轉過程中損失殆盡,趙明誠也在流亡中病故。數年後,當李清照重新翻閱《金石錄》,遙憶當年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題一卷”,而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時間百感交集。

  晚年的李清照不再僅僅是活在一個自我的世界裏,她把目光投向了更遠,開始極度地關注朝廷,關注國事,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複中原,她憂心如焚,但是身爲女性,她只能恨自己既不能像嶽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

  她到晚年的時候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她是孤獨的,她沒有親人,沒有子女,她不得不總是在回憶當中來度過每一天;另一方面她對生活又是充滿著熱情的,她總是希望能夠沖出自己這個很小的生活的圈子,去什麼呢,去更多的接觸生活,去認識生活,去感受生活,這種矛盾的心境,無時無刻地不交織在她的內心,也在她的創作當中表現出來,最典型的一首詞,就是她的《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叁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鬓,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永遇樂》

  太陽要落,晚霞漫…

《禅門蓮花--李清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