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王)如来报身,金刚萨缍所说密教。
(1) “尖雅”(作密)—重律仪、结坛、沐浴、加持、念诵等而求成就。
(2) “乌巴”(行密)—注重如何承事本尊。
(3)瑜伽(相应密)—有有相、无相之分,将自己三业转成本尊三密,故曰相应。
密三乘:普贤(王)如来法身佛所说,无上瑜伽。
(1)玛哈约嘎(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父续,如大威德及密集金刚等。
(2)阿努约嘎(随瑜伽)—主要修圆满次第—母续。
(3)阿的约嘎(极瑜伽)—即大圆满—心续,包括:
外、心部—心的指示—“阿的”—无上最精密要。
内、界部—空性指示—“借的”—无上总持—共十八部总义。
密、口诀部—明体指示—“仰的”—总持之总持—大圆满之心中心。
【九乘次第,徐恒志上师笔记原文以图表说明,现列标题以文字表述,编者注】
二十九、《大乘无量寿经》摘录
(1985年4月)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法藏比丘……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一向者:①朝向一方前进②偏向一边③一味④总是】
三十、《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解)摘记
起教因缘:
《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本经体性: 《积功累德品》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举体是真实之际,故以实相为体性.。
一经宗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解云:“……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
“部类差别”中,谓《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
一句佛号妙用录要:
“但当蓦直念去,便能暗合妙道。”“净土乃密教显说”(夏莲老语)
“一声佛号一声心”、“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华严经》中说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
“此乃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
《大乘无量寿经》:“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一句洪名是“惠于众生真实之利”。
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现知太阳不但自转,且亦绕一银河星云之中心(初步假定为黑洞,黑洞者,天体之一)运行,约二万万年绕行一周。银河星云约有一千亿个恒星。宇宙中有无数之星云,证实世界无量。
“此一句佛号,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
“极乐世界,无量清净庄严,全显当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无碍。”
“闻名便登不退,见树契悟无生,十念必生净土,凡夫例登补处,此皆十方国土之所无,极乐同居所独有。”
念佛妙法,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还念自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顿同果觉。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密部《大乘密严经》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意指极乐乃如来妙心之所现,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尘聚集之一合相。举体是当人自性。故不生不灭,无衰无变,凝然常住也。
极乐世界所显事相,即是法身。善导大师所谓:“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禅、密、净土即三而一,悉显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
我人所处世界是三维世界,故人脑之所知,不能超出此空间之局限性,不能依三维空间之规律,以妄测更多维空间之世界。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维数应为无量维。
须弥译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宝所成,处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万里,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围名曰铁围山,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余三十二天分住四侧。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阳绕须弥,过去有人认为须弥山在地球上,显系误会,须弥乃较太阳更大之天体。南瞻部洲即地球。)
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心净土净,心平土平。志意顺性故永恒清净。违性故无常污染。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金刚顶经》云:“惟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极乐即华藏)。如是胜妙国土,皆非微尘所成,不同世界物质。
带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无退转。又复寿命无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补佛位而证极果。此土既多退缘,又以寿命不过百年,故末法中,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
志意:“自性无量寿”,故极乐世界恒久,寿量无尽;自性无量光,故极乐光明美妙,盖无不称性而说。(即心净土净义)
往生者皆在莲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
《会疏》云:“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于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小本》之“信愿持名”,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弥陀疏钞》云:“著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昏墀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能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钞》曰:“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读者当三复斯言,慎勿执理废事,讳言他佛,轻视净土,而自招殃祸也。
彭际清居士曰:“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调者,调和、调理。伏者,降伏、制伏也。......任运于神通之中,自在无碍。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慈悲心,一向专念弥陀名号。)
实相无相无不相,故极乐所显一切,皆实相。
一声佛号,万虑齐消,灵光独耀,廻脱根尘。
宗门言保任,保者念念不异;任者任运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突然触着碰着,摸着向上关捩子,刹那相应,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
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
《无量寿经》云: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此义五种译本同具,可见非传译有误)
净宗之妙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无量寿经》乃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
有决定智,方有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因疑惑而失大利。
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时,大苦随后。各宜猛省,无待他求。
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所以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
《弥陀要解》云:“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显。广摄万类,会归一乘。“横出三界,圆登四土。”......如此殊胜妙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
(念祖居士颂莲居师八秩颂摘录:......一句弥陀,即深妙禅,净念相继,直透玄关。)
智恒【徐恒志上师的另一个法号,编者注】敬阅此经之注,悲仰弥深,自惟习重障深,信愿未纯,苦果踵踵。今特发愿,愿以至诚恭敬之心,修此一生成办之法,庶可得真实之利,了无量劫来之生死大事,时不我待,有志方成。
1985年4月9日
三十一、止观表解
1、大乘止观表解(略)
2、摩诃止观表解(略)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