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王)如來報身,金剛薩缍所說密教。
(1) “尖雅”(作密)—重律儀、結壇、沐浴、加持、念誦等而求成就。
(2) “烏巴”(行密)—注重如何承事本尊。
(3)瑜伽(相應密)—有有相、無相之分,將自己叁業轉成本尊叁密,故曰相應。
密叁乘:普賢(王)如來法身佛所說,無上瑜伽。
(1)瑪哈約嘎(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父續,如大威德及密集金剛等。
(2)阿努約嘎(隨瑜伽)—主要修圓滿次第—母續。
(3)阿的約嘎(極瑜伽)—即大圓滿—心續,包括:
外、心部—心的指示—“阿的”—無上最精密要。
內、界部—空性指示—“借的”—無上總持—共十八部總義。
密、口訣部—明體指示—“仰的”—總持之總持—大圓滿之心中心。
【九乘次第,徐恒志上師筆記原文以圖表說明,現列標題以文字表述,編者注】
二十九、《大乘無量壽經》摘錄
(1985年4月)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法藏比丘……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一向者:①朝向一方前進②偏向一邊③一味④總是】
叁十、《大乘無量壽經解》(黃念祖居士解)摘記
起教因緣:
《彌陀疏鈔》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本經體性: 《積功累德品》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舉體是真實之際,故以實相爲體性.。
一經宗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解雲:“……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疏鈔》雲:“齊諸聖于片言,越叁祗于一念。”
“部類差別”中,謂《觀佛叁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入楞伽經》佛記龍樹生極樂國。
一句佛號妙用錄要:
“但當蓦直念去,便能暗合妙道。”“淨土乃密教顯說”(夏蓮老語)
“一聲佛號一聲心”、“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華嚴經》中說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叁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
“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大乘無量壽經》:“願當安住叁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刹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衆生。”
一句洪名是“惠于衆生真實之利”。
叁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現知太陽不但自轉,且亦繞一銀河星雲之中心(初步假定爲黑洞,黑洞者,天體之一)運行,約二萬萬年繞行一周。銀河星雲約有一千億個恒星。宇宙中有無數之星雲,證實世界無量。
“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
“極樂世界,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無礙。”
“聞名便登不退,見樹契悟無生,十念必生淨土,凡夫例登補處,此皆十方國土之所無,極樂同居所獨有。”
念佛妙法,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還念自心,”以佛果覺,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頓同果覺。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密部《大乘密嚴經》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爲性,不同微塵。”意指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舉體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也。
極樂世界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善導大師所謂:“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禅、密、淨土即叁而一,悉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我人所處世界是叁維世界,故人腦之所知,不能超出此空間之局限性,不能依叁維空間之規律,以妄測更多維空間之世界。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維數應爲無量維。
須彌譯爲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水叁百叁十六萬裏,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圍名曰鐵圍山,須彌山頂中央爲帝釋天所居,余叁十二天分住四側。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陽繞須彌,過去有人認爲須彌山在地球上,顯系誤會,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南瞻部洲即地球。)
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心淨土淨,心平土平。志意順性故永恒清淨。違性故無常汙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金剛頂經》雲:“惟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極樂即華藏)。如是勝妙國土,皆非微塵所成,不同世界物質。
帶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無退轉。又複壽命無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補佛位而證極果。此土既多退緣,又以壽命不過百年,故末法中,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
志意:“自性無量壽”,故極樂世界恒久,壽量無盡;自性無量光,故極樂光明美妙,蓋無不稱性而說。(即心淨土淨義)
往生者皆在蓮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神通無所不至,故無極之體,如光影,故虛無之身。
《會疏》雲:“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要解》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土者,于本經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小本》之“信願持名”,實應刻骨銘心,不可暫忽。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一切衆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唯此一念,亦無二念。”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禅持咒皆淨土行也。
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生處轉熟,方有可能于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無量壽經起信論》雲:“問:“臨終見佛,爲是自佛,爲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業。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雲何往生。”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人我兩忘,自他不異。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彌陀疏鈔》雲:“著事而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昏墀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雲巨富,不知數他人寶,于己何涉。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約理則無可念。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能佛智。夫然後謂之大智也。”又《疏》雲:“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于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爲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讀者當叁複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彭際清居士曰:“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雲:“水清則月自來,心淨則佛自現,所謂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爲大導師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調伏。調者,調和、調理。伏者,降伏、製伏也。......任運于神通之中,自在無礙。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慈悲心,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實相無相無不相,故極樂所顯一切,皆實相。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廻脫根塵。
宗門言保任,保者念念不異;任者任運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刹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
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爲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
《無量壽經》雲:此會四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海面。(此義五種譯本同具,可見非傳譯有誤)
淨宗之妙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無量壽經》乃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
有決定智,方有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因疑惑而失大利。
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他如天親《無量壽論》,馬鳴《起信論》,智者《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贊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何況我等生當像季,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若複徘徊不信,深戀塵勞,如蛾赴燈,如魚處涸,曾不需時,大苦隨後。各宜猛省,無待他求。
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複不可思議。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所以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
《彌陀要解》雲:“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號即是性德方顯。廣攝萬類,會歸一乘。“橫出叁界,圓登四土。”......如此殊勝妙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盡。
(念祖居士頌蓮居師八秩頌摘錄:......一句彌陀,即深妙禅,淨念相繼,直透玄關。)
智恒【徐恒志上師的另一個法號,編者注】敬閱此經之注,悲仰彌深,自惟習重障深,信願未純,苦果踵踵。今特發願,願以至誠恭敬之心,修此一生成辦之法,庶可得真實之利,了無量劫來之生死大事,時不我待,有志方成。
1985年4月9日
叁十一、止觀表解
1、大乘止觀表解(略)
2、摩诃止觀表解(略)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六、觀世音菩薩感應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