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P3

  ..续本文上一页净宗闻人,其所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走错路了。”此语实嫌欠圆,因净土乃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之大法。从下根人来说,因不必高谈“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对上根人说,则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极情亡,则理事双融,心佛不二,根尘脱落,禅净不二。某老专为初机学人着眼,“自性”、“唯心”则专就一句弥陀,即是法界全体上着眼,各人设施不同,悲心则一。万法不离自心,若界外有个阿弥陀佛,心外有西方净土,岂不成为心外取法?所谓“唯心净土,即净土不离唯心;也即弥陀不离自性。仁者所论,亦即此义,圆融无碍之谈也。

  吾人处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皆有因缘,一切无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早求出离,是为上策。仁者所说三际不可得,有两种理会,即方便说和究竟说,也即四种悉檀因缘。按究竟言之,过、现、未三际都不可得,非过去、未来,也无现在(当下),因刹那变灭,故《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实为究竟了义之说。又实相无时间相、无空间相,因时间、空间都是生灭法,现代科学家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妄想”,真是一针见血。仁者所举“两种体会”,可谓善巧说法矣。方便说,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当下;或说无过、未,只有当下,皆无不可,究竟说则三际皆不可得,因三际都是生灭法也。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古德谓为真实中之真实,盖“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悲愿力,无以复加矣!

  知于六字洪名,万分亲切,十分难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浅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愿切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断见思烦恼,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灭入不生灭,由有相到无相,逐渐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便可破无明见法性,生实报庄严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时即念即观,即观即念一句弥陀不离实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实相念佛,念佛与观心并无二样。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应,便可由念佛入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应知一切妄念本来幻化不实,故仁者说:“念头生灭不居,而静言观之,则波偃涛泯。”《金刚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圆觉经》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总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时,能不取(不随之流转)不舍(不着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则妄念不消而自消,终到“心空如洗”,得大法乐。

  念佛时须心起、口念、耳听三结合,加上手结定印,三密相应,能使妄念无法插入。

  “寂寂断见闻”是六祖方便说法,实际上是见闻了了,而不着见闻,因见闻若断,便成顽空,不能起用。心断即“心常空空”、“荡然无住”之义。

  不着即不着空有,不着断常,乃显真空,也即一切处无住。事来则应,事去则空,于心无事,于事无心。“即此见闻非见闻”也此意也。骧陆公说:“不是不见,不是不闻,见闻了了,不着见闻”。此时即是“性相不二”。

  (答深圳崔博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是观想念佛,从有相下手,归入无相,理解不清者,易执相成病,其重点在第十六观,其中说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总之,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

  所说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专谈理性,而废弃事相,则理性也不全;同样,有些人只顾事相,而不顾到理性,则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须理事圆融、不可执事昧理,也不可执理废事。若修持名法门,尤须从事入理,因事能带理,理难独立。当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从明理性开智慧,一切就好办。

  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杂念,使自己常觉不迷,(你在这方面已有体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专心学习外)必须常常放下万念,使自己常处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时又是明明了了。这种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来境界”,(也叫本来面目)常常这样做,正是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方法,这方法是简要、实用和彻底的。其它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号,不过都要归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见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仅是在静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随时心空智朗,这正是高级的静坐功夫。(具体可参考《静坐入门》中的“调心”和“观心”二节)(所以禅宗六祖以“见性”为主,并不主张人们呆坐,总之不可执定。)

  平时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虽不戏论,也不孤僻;虽与人和通,也不随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赏”,也会生障碍。

  贪、嗔、痴烦恼,人人都有,不过有深浅不同。久久修习,自可渐薄。在方法上,调息念与观心结合,很好。但须有主有助,或先以观为主,以念为助,今后或以念为主,以观为助。至纯熟后,即念即观,观念便合一了。

  法门无量,适应不同根性。一般说来,般若与净土二门,消业最为迅速,般若即真空,净土即妙有,空有不二,会入中道实相。 

  (答南通钱居士)

  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影响定慧力。盖种种佛法,无不从得定开慧中,明悟自性,然后打扫积习,悟后起修,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并念佛求生,使即生成办大事。感仁者之诚,略抒愚衷,互相策进。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别固好,若能通过修持,认知自性岂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认知心性的火花。

  佛法无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济度有情。“泯见”……无我见、人见……实为破烦恼要领,由此进入“我空”、破除“我执”,才有超脱三界之分。

  根据某居士的兴味,自选出路。不过禅宗能明心见性,固然很高,但悟后尚须起修,破无明,见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专修弥陀大法,带业往生,较为实惠,解决问题。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愚常以为明心见性是学佛之要领,不求明心见性,势必心外取法,往往成为外道,净土宗亦并不例外。但此义每多不谈,误导者多。

  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利乐群生,无有定法可说。六字大明咒,亦是三密相应的无相法门,若能得其要领,于一念化空,妄想脱落时,却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荐取,当下认清即是本地风光,即能悟在当下,庆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实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恳切,请方便开导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则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强定力,或念四字弥陀名号,手结法界定印,口念耳听,万缘放下,也易得定开慧,而往生净土,实修心之要领。管见如此,质之高明,以为如何?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修心需破三惑,明心见性,明彻本来,除见思烦恼(即贪瞋痴等根本烦恼)证阿罗汉果(相当于圆教七住位),进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尘沙惑证三贤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圣位菩萨,共破十品无明,证圣位菩萨。再破无明一品证“等觉”位,再破一品成妙觉(佛)位。《大乘起信论》作者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到八地入“不动地”,不久即成等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等觉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成妙觉佛。

  按愚近年来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号为主课,行住坐卧以念佛为日课,盖法界一体,真如无二,一门深入,必有奇应,千佛万佛理无二致。《文殊所说般若经》云:“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且《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答烟台范业信居士)

  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选自心灯文库)

  (2001年4月25日某佛教杂志编者按:最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学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年初,刘东亮居士特将自己得到的一套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寄给徐老恒志先生,请他作判断。此信即是徐老的答复。)

  东亮仁者慧席:

  手书敬悉,敬复如下:

  一、承寄之书,我因事忙、年老眼花,未及都看。大致翻阅了一下,觉得平实居士对宗下、净土、法相都有深入研究。不过整篇书中,充满-----着目空一切的滋味。凡祖师、大德、仁波且、宗喀巴、智者大师 (判教)等高人都在评点批判之列。尽管不迷信权威,但谦虚冲淡乃人品之美德,所谓“满招损,谦受益”。特别对月溪法师指斥有加,不是共同探讨、互补互益。令人读后颇为反感。

  二、萧居士所说明心与见性是两个阶段,明心是明悟自心无所有、不可得,属于破参开悟阶段;而悟后起修,逐步眼见佛性,也即在六尘境界中,历缘锻炼,属于破重关阶段。虽界线明确,前进有路,但真正悟证之人定能明确心性不二(出自《华严》)。明悟自心无所有、不可得,于不可得处,顿见本性,《楞严》所谓“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且体用、空有本来二而不二,真悟心人必不强分为二。

  三、据有人告诉我(书中尚未见到),萧居士对元音老人所说的“了了灵知”,也批评为是意识作用。如此便将老人所说一举推翻。按:是灵知还是意识,关键在是否有分别。故弥勒菩萨说:…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