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9、書信答疑▪P3

  ..續本文上一頁淨宗聞人,其所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走錯路了。”此語實嫌欠圓,因淨土乃叁根普被,利鈍兼收之大法。從下根人來說,因不必高談“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對上根人說,則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極情亡,則理事雙融,心佛不二,根塵脫落,禅淨不二。某老專爲初機學人著眼,“自性”、“唯心”則專就一句彌陀,即是法界全體上著眼,各人設施不同,悲心則一。萬法不離自心,若界外有個阿彌陀佛,心外有西方淨土,豈不成爲心外取法?所謂“唯心淨土,即淨土不離唯心;也即彌陀不離自性。仁者所論,亦即此義,圓融無礙之談也。

  吾人處于娑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皆有因緣,一切無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早求出離,是爲上策。仁者所說叁際不可得,有兩種理會,即方便說和究竟說,也即四種悉檀因緣。按究竟言之,過、現、未叁際都不可得,非過去、未來,也無現在(當下),因刹那變滅,故《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心不可得”,實爲究竟了義之說。又實相無時間相、無空間相,因時間、空間都是生滅法,現代科學家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的“妄想”,真是一針見血。仁者所舉“兩種體會”,可謂善巧說法矣。方便說,有過去和未來,沒有當下;或說無過、未,只有當下,皆無不可,究竟說則叁際皆不可得,因叁際都是生滅法也。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爲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複加矣!

  知于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叁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舍(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叁結合,加上手結定印,叁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于心無事,于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骧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答深圳崔博居士)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觀想念佛,從有相下手,歸入無相,理解不清者,易執相成病,其重點在第十六觀,其中說明“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總之,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故“一心不亂”很重要。

  所說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專談理性,而廢棄事相,則理性也不全;同樣,有些人只顧事相,而不顧到理性,則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須理事圓融、不可執事昧理,也不可執理廢事。若修持名法門,尤須從事入理,因事能帶理,理難獨立。當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從明理性開智慧,一切就好辦。

  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雜念,使自己常覺不迷,(你在這方面已有體會)所以在日常行住坐臥中,(除專心學習外)必須常常放下萬念,使自己常處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時又是明明了了。這種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來境界”,(也叫本來面目)常常這樣做,正是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方法,這方法是簡要、實用和徹底的。其它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號,不過都要歸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見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僅是在靜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隨時心空智朗,這正是高級的靜坐功夫。(具體可參考《靜坐入門》中的“調心”和“觀心”二節)(所以禅宗六祖以“見性”爲主,並不主張人們呆坐,總之不可執定。)

  平時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雖不戲論,也不孤僻;雖與人和通,也不隨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賞”,也會生障礙。

  貪、嗔、癡煩惱,人人都有,不過有深淺不同。久久修習,自可漸薄。在方法上,調息念與觀心結合,很好。但須有主有助,或先以觀爲主,以念爲助,今後或以念爲主,以觀爲助。至純熟後,即念即觀,觀念便合一了。

  法門無量,適應不同根性。一般說來,般若與淨土二門,消業最爲迅速,般若即真空,淨土即妙有,空有不二,會入中道實相。 

  (答南通錢居士)

  仁者念因緣難值,欲廣結碩德,以自策進,其志可嘉!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礎,似不需多所攀緣,以免影響定慧力。蓋種種佛法,無不從得定開慧中,明悟自性,然後打掃積習,悟後起修,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並念佛求生,使即生成辦大事。感仁者之誠,略抒愚衷,互相策進。

  仁者于一切境不起分別固好,若能通過修持,認知自性豈不更妙!修至一念不生,而靈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認知心性的火花。

  佛法無有定法,莫非是善巧方便,濟度有情。“泯見”……無我見、人見……實爲破煩惱要領,由此進入“我空”、破除“我執”,才有超脫叁界之分。

  根據某居士的興味,自選出路。不過禅宗能明心見性,固然很高,但悟後尚須起修,破無明,見法性,生死尚不了,故以專修彌陀大法,帶業往生,較爲實惠,解決問題。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愚常以爲明心見性是學佛之要領,不求明心見性,勢必心外取法,往往成爲外道,淨土宗亦並不例外。但此義每多不談,誤導者多。

  一切佛法,無非善巧方便,利樂群生,無有定法可說。六字大明咒,亦是叁密相應的無相法門,若能得其要領,于一念化空,妄想脫落時,卻不同木石,了了分明,回光薦取,當下認清即是本地風光,即能悟在當下,慶快平生。即使修心中心一、二千座,仍不明悟者比比皆是,實知修而不知悟之失也。仁者悲心懇切,請方便開導之。若定力不足,保任力弱,則仍需修六字大明咒,以增強定力,或念四字彌陀名號,手結法界定印,口念耳聽,萬緣放下,也易得定開慧,而往生淨土,實修心之要領。管見如此,質之高明,以爲如何?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修心需破叁惑,明心見性,明徹本來,除見思煩惱(即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證阿羅漢果(相當于圓教七住位),進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塵沙惑證叁賢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聖位菩薩,共破十品無明,證聖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等覺”位,再破一品成妙覺(佛)位。《大乘起信論》作者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到八地入“不動地”,不久即成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都是等覺菩薩);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成妙覺佛。

  按愚近年來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號爲主課,行住坐臥以念佛爲日課,蓋法界一體,真如無二,一門深入,必有奇應,千佛萬佛理無二致。《文殊所說般若經》雲:“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且《觀無量壽佛經》雲:“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煙臺範業信居士)

  徐恒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選自心燈文庫)

  (2001年4月25日某佛教雜志編者按:最幾年來,臺灣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在大陸漸漸傳開,甚至有些佛教團體開始籌資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學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對法的尊重,年初,劉東亮居士特將自己得到的一套蕭平實先生的著作,寄給徐老恒志先生,請他作判斷。此信即是徐老的答複。)

  東亮仁者慧席:

  手書敬悉,敬複如下:

  一、承寄之書,我因事忙、年老眼花,未及都看。大致翻閱了一下,覺得平實居士對宗下、淨土、法相都有深入研究。不過整篇書中,充滿-----著目空一切的滋味。凡祖師、大德、仁波且、宗喀巴、智者大師 (判教)等高人都在評點批判之列。盡管不迷信權威,但謙虛沖淡乃人品之美德,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特別對月溪法師指斥有加,不是共同探討、互補互益。令人讀後頗爲反感。

  二、蕭居士所說明心與見性是兩個階段,明心是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屬于破參開悟階段;而悟後起修,逐步眼見佛性,也即在六塵境界中,曆緣鍛煉,屬于破重關階段。雖界線明確,前進有路,但真正悟證之人定能明確心性不二(出自《華嚴》)。明悟自心無所有、不可得,于不可得處,頓見本性,《楞嚴》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且體用、空有本來二而不二,真悟心人必不強分爲二。

  叁、據有人告訴我(書中尚未見到),蕭居士對元音老人所說的“了了靈知”,也批評爲是意識作用。如此便將老人所說一舉推翻。按:是靈知還是意識,關鍵在是否有分別。故彌勒菩薩說:…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9、書信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