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而是否有分别,关键又在粘与不粘。粘着便是分别,不粘便是无分别——妙用。元音老人《修证心要》上说:我人于不思善、不思恶——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虽空寂无念,而非如木石。……既无有乱,亦无有定,随缘应用,毫无粘滞,即明心见性。又萧居士评为“常见外道”,因有灵知了了故。有断、常二见,当然不是佛法。而据元老所说,“空寂无念”,即非“常见”;又说“非如木石”,即非“断见”;远离二边,也不立中道。谓是常见外道,实未深究。本来禅无可说,开口就错,所以言语文字本非究竟,一有言诠,即乖法体;但真悟性人,也不妨借言语文字横说竖说,万变不离其宗。今执言废旨,实欠睿智。
四、萧居士之《无相念佛》一书,在所寄书中,未曾见到,故愚未读。一句弥陀,本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究其本,与参话头本非两回事,只是下手方法不同。萧居士倾心极乐,书中评述九品往生情况,极有功德;至于相宗各书,弘法利生者势在必读,否则开口就错,误导众生。但当先以心地法门开路——明心见性,实为学佛之要领。法相宗,《华严》判为大乘“始教”,与圆教、顿教自有不同,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五、萧居士说,真心离见闻觉知(妄心)。此说似不全面,也可说“真心不离见闻觉知”,是不即不离。故祖师说:见色闻声不用聋。《楞严》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六祖大师也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因见性明道后,虽无虚妄的六尘境界,但不无真知妙用,所谓从根本智起差别智也。
至于萧居士说,判教时不宜以明心即是证别教初住、圆教初地。颇当。作此说者甚谬。因初关破后,进破重关,保任除习,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大有事做,并非一明心,即能证阿罗汉、三贤位及大乘十圣位(圆教初地是十圣初位,能现身百界,八相成道)。
总的来说,萧居士是一位有行有解的人,他的书可以作为修证参考,但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求出路。因行起解绝,文字愈繁,去道弥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站稳脚跟,是有智者。至于他的自大狂慢、不够谦逊之处,应持反对态度。且道在自证,不在多诤。昔闻元音老人在时,有人告诉他萧的批斥,老人曾一笑置之,不为毁誉所动。此之谓乎!
复颂法乐!
(所寄各书,今后寄还时,是否仍寄北京,望回信时告)
愚朽 徐恒志拜书 2001年3月9 日
原中华佛教在线按:惠承本站网友翁阿轰代某佛教杂志转来徐恒志老居士《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及上平居士之《护法乎?毁法乎?》,特此登载以飨读者,一切吉祥!
2.徐恒志老人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的第二封信:2002年6月10日河北。
(最几年来,台湾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在大陆渐渐传开,甚至有些佛教团体开始筹资印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初学者又往往莫衷一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年初,刘东亮居士特将自己得到的一套萧平实先生的著作,寄给徐老恒志先生,请他作判断。徐老的答复本站曾于2001年4月25日以《徐恒志居士就萧平实之著作答刘东亮居士书》为标题发表,对学人识别萧平实的错谬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近刘东亮居士又公开了徐老寄给他关于此问题的第二封信件,并通过本站提供给大家。以下就是徐老的第二封信:)
东亮仁者慧鉴:
《无相念佛》和上平居士之批判文章,均已收到、拜读。 上平居士出于摧邪显正、救人慧命,为法忘躯地进行抨击,十分有力,不胜敬仰!下面略叙所感,供仁者参考,实因太忙,未能评述,至为抱歉。
一,关于无相念佛,萧先生把“忆佛念佛”作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圭旨,故多次提醒大家不要持佛名号,也不要观佛形像,要求先拜佛,随后入于忆想。至于如何离名号、形像而忆想,概念上含糊不清。我觉得全事即理,由口业、身业落谢到意业,使下手有方,否则忆佛易成空话,故《佛说阿弥陀经》以执持名号为方便,使下根人伏惑一心不乱,往生凡圣同居土(李炳南居士说:““伏惑”亦能一心不乱”),中上根人往生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今不令持名,便失去了下手方便。且“忆”乃是“别境心所”中的“念”心所,仍非无相,必念极“忆”忘,根尘脱落,才入无相念佛而达实相念佛,证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的境界。但实相念佛,已是禅净不二,修而证者不多,为适应广大根器,似不如从持名念佛下手为宜。
二,萧先生竭力批评古今大德知识,一个根本原因是对离念灵知无所了知,误认此“知”即是意识,因此一概斥之为“常见外道”,从此一错再错,甘冒天 下之大不韪,其狂慢程度,出人意外。
其实真心与妄心,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粘着即成意识,脱落即成灵知,且 “本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起信论》说由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唯识也以六识为“分别依”,七识为“染净依”,八识为“根本依”,互相依存,故说“渊深七浪境为风”,波涛、细浪、微流,行相不同,实为一体,故六识、八识,分而不分。至于离念灵知,唯佛能证,等觉以下,无明未尽。此灵知,或曰“灵知不昧”,黄檗禅师名为“精明本体”,莲池大师名曰“灵明洞彻”,祖师也叫“灵光独耀”,其实都是假名。萧先生慢心未息,思惑未断,竟然目空一切,令人匪夷所思。又所谓灵知者,灵是体,知是用,非解知、了知、识知,是证后所知。《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指 “证知”、“妙用”。凡夫着于见闻觉知,粘缚不放,故成为妄;圣人无住生心,无知无不知,故成妙用。故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圭峰禅师说:“但以空寂为自心,勿认幻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故妄想分别,离道弥远。知讷禅师亦说:“妄心对境有知而知,于顺逆境起贪心;真心则无知而知,平怀圆照,异于草木;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 又真心无迷悟、能所、先后二元对待诸法,而能善分别。正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即印光大师所说:“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
三,萧认为“见性”、“闻性”等乃因缘所生法,因此把它们作妄心解,实际上是非因缘、非自然的不生不灭法。《楞严经》言之甚详。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应机施教,或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或曰无尽灯,照彼迷情故;或曰吹毛剑,截断根尘故。总之,妙体虚寂,绝诸戏论,但若昧诸名,则触处成碍,欲益反损。
四,萧谓修心必须从第八识下手,其实并非一概。禅宗离心意识参,掀翻八识窠臼,固有可能;而大乘止观等,皆是从第六意识的慧心所依止净心修止观,从流溯源,逐步深入转为妙观察智,六七识若转,五八识则随之而转,六祖所谓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管见如此,未必尽当,书奉参考。余不一一。 请谅察。顺颂
德健!
愚朽 徐恒志合十 2001年4月5日清明
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学者歇下妄想杂念,彻见常住真心,故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故修法也不一,或从有念入无念,或从有相入无相。
近日既随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观念双修,并无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种种法对治,欲其安于一处,甚难,甚难。但须知念佛时能口念耳听,清清楚楚,即寓有观心作用,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定慧双融,贵在坚持勿见异思迁,勿得少为足,偶觉轻安,也勿自喜,为要。观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详说,不再一一。
修净宗持名法门,重在净念相继,转化烦恼习气,逐步将进入无相、无念境界,而与实相相应矣。祈精进用功,自强不息。圣贤功夫,全在不动心处着眼,若妄念渐息,则空寂、灵明之境时时现前,岂不快哉!
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开悟见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而观心、参禅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时时证入“顿然无念,却了了见闻”的光景,正是自性现前,既是“了了见闻”与六祖所呵“念尽除却”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后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须犹豫怀疑!(妄念不能除却,只是转化之。如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
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这正是以慧照力转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师之偈应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无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见性者,而落入“妄想”或“无记”中。
观心、念佛交互使用,达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无定法可说。有工作人思考之时,则“觉照”更为适用,此即起用也。
在方法上可改变一下:可在清晨趺坐金刚持四字名号(取其简单紧凑,易于追顶),口念耳听(不出声,而用意回顾到这一句佛号)两手结法界定印,修时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此即三密相应之密法,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无上密咒,不取于相,念来即扫,扫至无可再扫,便证三昧,得定开慧,见本来面目。其功用与“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请试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门”,即改变一下修法,或可进展。净宗即浅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议之妙法也。
今后必须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转化妄想,一面要事事、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碍处忍得过,便能进功。
愚见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随息金刚持名法…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