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P5

  ..续本文上一页”,但:

  1、不念经,则开经偈可不念。

  2、念释迦佛后,便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称,随着便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但不能过于着意于呼吸,听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动念佛、无声,呼吸即不从口出入,而以鼻呼吸为宜。逐步训练。

  4、坐时背痛、头痛,时而摇晃,皆气血不通之象,但因静坐,气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摇晃等现象,坚持做去,渐能改变,所谓“病障渐除,舒适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气脉之现象。

  5、念佛号结束,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一称,功课以简要为主,功课后能心空无念,无牵挂,无系缚尤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开慧)。忏悔、四弘誓愿、回向。这些内容均可放在念佛结束之后。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会出毛病,只要看:修后反而粘着、烦恼或系缚即如药不对症;否则便是当机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执着,勿胡思乱想是可以趋向清净寂灭的。凡修法以简要、深入为主,不必太多太杂。(特别贵在坚持,勿三心两意)。

  知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总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结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六字名号无声之声,此即三密相应,易入一心。若能从有念入无念,恬淡虚明,即与实相相应,也是禅净不二的境界。

  照上述修法,即是净心,即是净土,再加坐后发往生之愿,便与极乐相应。“信愿”是目标,“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经云,“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资格,二而一也。

  “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念佛人定生极乐四土;“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尝有去。详见《般若花》“净宗讲话”。

  《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希精进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处,便能亲证本地风光,获得佛法真实受用也。然后一切佛理,一切经教,自可了然胸中,当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关键总在认识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应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显真,得定开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乱、清净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应,便可更换。如随息不相应,便可用“静听”佛号的办法。一般来说,随息适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随着妄念渐轻,便可改用“静听”,口念耳听,自心唤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随息是随着呼吸自然规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号不断,此中似不存在“随得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故仁者可灵活变动,以相应不相应,作为所修之法契机不契机的考验。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对法亦不要死执,以免受“法执”之累,您这个“摆不掉这个执着习气,”正是“法执”啊 !当妄想、执着习气现前时,应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态度,力不足时,要坚毅奋发,并念佛号加持,转化之,假以时日,自然化于无形矣。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药,病愈药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也是摄心的一种方便,如能因此摄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时,若心定后,仍执此不放,便成“法执”,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观脚踏莲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现象,则不妨方便对治,若无此病,则又何必执此幻相,以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时,执则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写数行,以为仁者助道。

  “心声相依,六字分明,专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会出现流弊。

  造成五十种阴魔,全是修证过程中的种种魔事。见性之人,虽明根本,而多生习气纷然坚固,分别颠倒,“客得其便”,归根到底乃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故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为主,一旦妄想消歇,亲见此不生灭藏性,依体起用,渐扫魔障,增长智能。若从文字言语中卜度、揣摩而来,乃是识神,非无分别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从《楞严经》上讨消息,今后借此印证可也。若本来已彻,照见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则一切魔事,无奈汝何矣。

  念佛时,自宜摄心专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则渐少而成片,总在专精用功,假以岁月。念佛、念咒时头痛如裂,是业障翻动,影响血液循环,气血不通,故而有痛,渐渐自能缓和,业消智朗,自然体气和平轻安。但摄心专念虽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总要“不忘、不助”,任运入道,所谓“巧入无生”。

  摄心而念,实即观心而念,因“摄”时即寓有“观”的作用,若观照不住,便不成为“摄”矣。“正统的观心法本无从何处起观的”此语正是,心不可得,“处”从何来。但初学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观脑部,因大脑是意识工具故;或观心窝以免引血上升,引发病症。但都是一种方便,不必执着。以念佛、咒摄住心念,可见正是妙法,实际上,上面已说,摄时正是观时,故印光大师有“即观即念,即念即观”之说也。

  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显真,促使“净念相继”。今只靠倒六字音声,自能逐渐风平浪静,巧入无生,但总在真实践履,勿以种种推理代修证证界,当知诸佛菩提,唯证相应。

  观心方法,动中观,与静中照,实是一回事,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便打成一片矣。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说“努力观照,不取不舍,不随不遣”,是正法。至于经典所说“知幻即离”,“有相皆妄”是观心过程中之助力,久则由“解知”证入“证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剥皮,层层去妄,先空“我执”,再空“法执”,最后“空执”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极乐。此乃功夫必经之过程,故宜少分别考究,多埋头实干,为要。

  人生、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缘生性空,一切无常、无我、无法,平时修法,力与习气斗争,妄想脱落时,不生灭的本性,顿然现前,岂不是庆快平生吗?众生太苦,佛法难闻,愿互相促进,奋发图强!

  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观,我空、法空,便能转烦恼妄想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实受用。

  人生无常,种种苦恼逼迫身心,只有学佛是唯一出路。修净土弥陀大法,即坐时手结法界定印,口金刚念弥陀圣号(六个字),两耳细听六字,万缘放下,这叫净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每天早晚各坐1小时左右,能很快定心开慧,平时还须与自己习气奋斗,行、住、坐、卧不离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脱生死,不然六道轮转,众生太痛苦了。

  信函批语选:

  (一)念佛法门,念到什么时节便舍去呢?还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办生西之愿呢?念佛不存在法执问题吧?

  (徐老批语:由功夫深入,可以进入“念而无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愿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进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今仁者改弦易辙,决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法门无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从忆佛念佛下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不但说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浅可深,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之时,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由于念佛之心,全体即是圆融本体,故不存在法执问题。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来探讨,“临命终时,是以清净心念佛,还是以愿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老批语:临终念佛,是愿心,也即是清净心。无信愿不能生西,而一句佛号,是最极清净故,与真如相应,故多念佛,即能证入无念。)

  还有“临命终时,是只念佛号才可往生吗?若念咒、观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老批语: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须有信愿力。念咒、观心,“愿”生西方,一样可生,无愿不能生。故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首先从理论上讲,一切诸佛都证菩提,乃至一切众生皆修证成佛以后,皆证入广大圆明之常寂光法身,还同时证圆满报身佛,此报身佛分二种:一、自受用报身,即诸佛亲得受用广大法乐,安住寂光;二、他受用报身,即为十地菩萨示现圆满报身,令随缘进趣无上菩提。其次,需知世界无边,众生无边,现在科学已证实2000亿光年以外,尚有银河外星系,尚有无量无边世界,所谓华藏世界重重无尽,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尘点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广大众生六道流转,可见十方世界众生无边,若皆修行证道,一一成佛,此实“匪易所思”。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佛“多维”空间的事相,岂凡夫所能尽知和妄测。故圆觉经云:“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请仁者对这些问题今后暂放一边,因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故,不必妄加测度,以增业累,果能三觉圆满,竟成妙道,则慧眼洞彻,法界圆明,必然无疑不释矣。

  二位比丘尼师,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难得,但其所说,并不妥切。当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随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门,作不同行持,功夫纯熟则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逐步打成一片,在净宗叫“净念相继”,在禅宗叫“寂照现前”,所以修法并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从静坐下手,较易得力,因静中,心力容易集中,万缘也易放下,故动中念佛拜佛固好,静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对不…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