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9、書信答疑▪P5

  ..續本文上一頁”,但:

  1、不念經,則開經偈可不念。

  2、念釋迦佛後,便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叁稱;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稱,隨著便吸氣念“阿彌”,呼氣念“陀佛”。(但不能過于著意于呼吸,聽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動念佛、無聲,呼吸即不從口出入,而以鼻呼吸爲宜。逐步訓練。

  4、坐時背痛、頭痛,時而搖晃,皆氣血不通之象,但因靜坐,氣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搖晃等現象,堅持做去,漸能改變,所謂“病障漸除,舒適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氣脈之現象。

  5、念佛號結束,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一稱,功課以簡要爲主,功課後能心空無念,無牽挂,無系縛尤爲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開慧)。忏悔、四弘誓願、回向。這些內容均可放在念佛結束之後。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會出毛病,只要看:修後反而粘著、煩惱或系縛即如藥不對症;否則便是當機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執著,勿胡思亂想是可以趨向清淨寂滅的。凡修法以簡要、深入爲主,不必太多太雜。(特別貴在堅持,勿叁心兩意)。

  知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總在一門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結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六字名號無聲之聲,此即叁密相應,易入一心。若能從有念入無念,恬淡虛明,即與實相相應,也是禅淨不二的境界。

  照上述修法,即是淨心,即是淨土,再加坐後發往生之願,便與極樂相應。“信願”是目標,“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經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資格,二而一也。

  “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念佛人定生極樂四土;“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極樂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嘗有去。詳見《般若花》“淨宗講話”。

  《圓覺經》說:“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希精進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處,便能親證本地風光,獲得佛法真實受用也。然後一切佛理,一切經教,自可了然胸中,當知叁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關鍵總在認識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應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顯真,得定開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亂、清淨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應,便可更換。如隨息不相應,便可用“靜聽”佛號的辦法。一般來說,隨息適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隨著妄念漸輕,便可改用“靜聽”,口念耳聽,自心喚醒自心,易入念佛叁昧。隨息是隨著呼吸自然規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號不斷,此中似不存在“隨得如法”不如法的問題。故仁者可靈活變動,以相應不相應,作爲所修之法契機不契機的考驗。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對法亦不要死執,以免受“法執”之累,您這個“擺不掉這個執著習氣,”正是“法執”啊 !當妄想、執著習氣現前時,應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態度,力不足時,要堅毅奮發,並念佛號加持,轉化之,假以時日,自然化于無形矣。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藥,病愈藥廢。“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也是攝心的一種方便,如能因此攝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時,若心定後,仍執此不放,便成“法執”,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觀腳踏蓮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現象,則不妨方便對治,若無此病,則又何必執此幻相,以爲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時,執則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寫數行,以爲仁者助道。

  “心聲相依,六字分明,專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會出現流弊。

  造成五十種陰魔,全是修證過程中的種種魔事。見性之人,雖明根本,而多生習氣紛然堅固,分別顛倒,“客得其便”,歸根到底乃是“堅固妄想以爲其本”。故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爲主,一旦妄想消歇,親見此不生滅藏性,依體起用,漸掃魔障,增長智能。若從文字言語中蔔度、揣摩而來,乃是識神,非無分別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從《楞嚴經》上討消息,今後借此印證可也。若本來已徹,照見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則一切魔事,無奈汝何矣。

  念佛時,自宜攝心專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則漸少而成片,總在專精用功,假以歲月。念佛、念咒時頭痛如裂,是業障翻動,影響血液循環,氣血不通,故而有痛,漸漸自能緩和,業消智朗,自然體氣和平輕安。但攝心專念雖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總要“不忘、不助”,任運入道,所謂“巧入無生”。

  攝心而念,實即觀心而念,因“攝”時即寓有“觀”的作用,若觀照不住,便不成爲“攝”矣。“正統的觀心法本無從何處起觀的”此語正是,心不可得,“處”從何來。但初學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觀腦部,因大腦是意識工具故;或觀心窩以免引血上升,引發病症。但都是一種方便,不必執著。以念佛、咒攝住心念,可見正是妙法,實際上,上面已說,攝時正是觀時,故印光大師有“即觀即念,即念即觀”之說也。

  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顯真,促使“淨念相繼”。今只靠倒六字音聲,自能逐漸風平浪靜,巧入無生,但總在真實踐履,勿以種種推理代修證證界,當知諸佛菩提,唯證相應。

  觀心方法,動中觀,與靜中照,實是一回事,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便打成一片矣。六祖雲:“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說“努力觀照,不取不舍,不隨不遣”,是正法。至于經典所說“知幻即離”,“有相皆妄”是觀心過程中之助力,久則由“解知”證入“證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剝皮,層層去妄,先空“我執”,再空“法執”,最後“空執”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極樂。此乃功夫必經之過程,故宜少分別考究,多埋頭實幹,爲要。

  人生、一切、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是緣生性空,一切無常、無我、無法,平時修法,力與習氣鬥爭,妄想脫落時,不生滅的本性,頓然現前,豈不是慶快平生嗎?衆生太苦,佛法難聞,願互相促進,奮發圖強!

  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觀,我空、法空,便能轉煩惱妄想爲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實受用。

  人生無常,種種苦惱逼迫身心,只有學佛是唯一出路。修淨土彌陀大法,即坐時手結法界定印,口金剛念彌陀聖號(六個字),兩耳細聽六字,萬緣放下,這叫淨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叁密相應,每天早晚各坐1小時左右,能很快定心開慧,平時還須與自己習氣奮鬥,行、住、坐、臥不離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脫生死,不然六道輪轉,衆生太痛苦了。

  信函批語選:

  (一)念佛法門,念到什麼時節便舍去呢?還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辦生西之願呢?念佛不存在法執問題吧?

  (徐老批語:由功夫深入,可以進入“念而無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願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今仁者改弦易轍,決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一切法門無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從憶佛念佛下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不但說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淺可深,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之時,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由于念佛之心,全體即是圓融本體,故不存在法執問題。所以淨土法門,稱爲“叁根普被”。)

  (二)有居士來探討,“臨命終時,是以清淨心念佛,還是以願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老批語:臨終念佛,是願心,也即是清淨心。無信願不能生西,而一句佛號,是最極清淨故,與真如相應,故多念佛,即能證入無念。)

  還有“臨命終時,是只念佛號才可往生嗎?若念咒、觀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老批語: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須有信願力。念咒、觀心,“願”生西方,一樣可生,無願不能生。故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首先從理論上講,一切諸佛都證菩提,乃至一切衆生皆修證成佛以後,皆證入廣大圓明之常寂光法身,還同時證圓滿報身佛,此報身佛分二種:一、自受用報身,即諸佛親得受用廣大法樂,安住寂光;二、他受用報身,即爲十地菩薩示現圓滿報身,令隨緣進趣無上菩提。其次,需知世界無邊,衆生無邊,現在科學已證實2000億光年以外,尚有銀河外星系,尚有無量無邊世界,所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廣大衆生六道流轉,可見十方世界衆生無邊,若皆修行證道,一一成佛,此實“匪易所思”。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佛“多維”空間的事相,豈凡夫所能盡知和妄測。故圓覺經雲:“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請仁者對這些問題今後暫放一邊,因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不必妄加測度,以增業累,果能叁覺圓滿,竟成妙道,則慧眼洞徹,法界圓明,必然無疑不釋矣。

  二位比丘尼師,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難得,但其所說,並不妥切。當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隨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門,作不同行持,功夫純熟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逐步打成一片,在淨宗叫“淨念相繼”,在禅宗叫“寂照現前”,所以修法並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從靜坐下手,較易得力,因靜中,心力容易集中,萬緣也易放下,故動中念佛拜佛固好,靜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對不…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9、書信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