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P9

  ..续本文上一页他承认他这点不太妥当。

  徐老:当面没有承认,人家告诉我的。

  刘居士:当面没承认。

  徐老:当面没讲,当面我跟他碰面,他还没有看到我的书。后来,我离开以后他看到了。看到以后,他就有许多,他就注意,就改了,比方吃酒的问题。

  某弟子:吃酒也非常不妥。

  徐老:嗳,吃酒。

  赵居士:某某法师好像对于密宗特别反感。

  徐老:也改了。

  刘居士:现在也改了吧?

  徐老:现在也改了。

  刘居士:某某法师说的喝酒呢?

  徐老:喝酒呀,他说酒可以喝一点,年龄大一点的人喝酒可以活血,他这样讲的。那么有人这样问我,我说他不受五戒的人这句话可以用,喝酒没有罪的,比如受五戒以后,喝酒是有罪的,没有受过戒的没有罪的,不象杀生,但是喝酒呀,有许多人说我少喝一点,少喝一点到了后来就多喝了。少喝,自己说我少喝的人很少的。哦,喝吧,那就放开喝了,那么他就说喝就喝,到后来就闯祸,酒不能喝,学佛法,酒一定要戒掉,不戒不太好,自己没把握呀,我喝了就不喝了,这样的人很少的,不是说没有呀,很少。所以酒还是不喝好。

  赵居士:徐老师,某某法师还说过估计释迦牟尼佛在世的话,也允许可以吃点蒜。

  徐老:吃大蒜呀。

  赵居士:是不是跟您刚才说的吃酒这个问题是不是一样的?

  徐老:这大蒜、葱吃了以后呀,口气臭,念咒念佛不相应,口业不清净了,所以戒除这个东西,这是释迦牟尼佛定的。释迦牟尼佛到现在当然他也可能是变化了,皆无定法、因时制宜嘛,不是一定适应时代的,不过他这个规定还是有道理的,大蒜吃了以后呀,很臭。葱吃了以后呀,韭菜吃了以后呀,总想淫欲,对于众生是不大方便,所以要戒除这个,这等于误众啦,有种叫兴蕖,我们中国没有的,印度有的。

  王师兄:包括香菜吗?

  徐老:香菜不包括,香菜不臭的,香的嘛。

  刘居士:徐老师,过去有人问过李老师,说这个苍蝇蚊子怎么对待他们,李老师说的超度它们!

  徐老:嗳,李老师怎么说呀?

  弟子:苍蝇、蚊子,李老师说超度它们,嗳,那个李老师的意思是,是允许打苍蝇蚊子了?

  徐老:可以打。

  刘居士:可以打。

  徐老:就是超度它。

  胡居士:好象蚊子,好象是转多少世也转不清。

  徐老:这也是种方便。

  胡居士:方便吧。

  徐老:实际上,我们佛教徒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要一点血,你就把它生命夺去了,这叫轻罪重报。

  弟子众:哈,对对对。

  徐老:对不对呀,所以我们只讲一切害虫也不打死,那么怎么办呢,把它迁掉,赶出去,把地方卫生打扫好,卫生好,什么都没有了。我告诉你一个消息,从前印光老法师在世大概有很多臭虫,睡床都是臭虫。有些弟子讲,老师父我给你扫一扫好吧,用现在DDT把它打一打。他说不要,让它去,过一段时间呀,都没有了,一个也没有了,它迁单了,搬走了,感应了,他的道德我们这里凡夫没有,它迁单走了,所以老法师也不打。总的来讲,我们要保住我们的大悲心,善巧方便把它赶走。所以我跟你们讲,我打蚊子我不打死的,我是一向不打死的,赶掉就算了,你又打不完的。那么有些人讲了,你赶掉了,要咬人家了。不妨碍,我成全我的大悲心,个人管个人,个人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嘛,是不是?我成全我的大悲心就是了,不打死它。所以别的事我也不去管它,管不着这许多。那农药怎么办呀?农药就打虫,你不打又不行,不打也害人的。不过,佛法也有条规定,只要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人类,这事情还是可以做的,要有利于众生。比方有好人跑来了,你把好人藏起来,过一会儿坏人追过来,问你这个人有没有呀?他说没人,这讲妄语呀,这个妄语有功德的,他保护一个善人。佛法灵活的,很灵活的,不是死呆的,不是死板。总的来讲,五戒里面,杀生、偷盗、邪淫都是很重要的罪,这个罪呀,你不受戒的人,犯法要更加要注意,偷人家东西有罪业不是有罪业吗?你乱搞男女关系不是有罪业吗?杀人也不行?受戒了以后,佛法里边一定要保持这五条,不过戒律分得很清楚,杀人跟杀众生不同的,杀众生跟杀虫蚊又不同,一个重罪,一个中罪,一个轻罪,有轻重的分别,《五戒戒相经》里边很清楚的,怎么样算重罪,怎么样算轻罪都有规定的,当然最重要的就摄心。《楞严经》有句话:“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就是戒,你不摄心的话,你戒相守得很好,你心里还是很烦恼的,所以经典就是了不起,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涵芬集》——般若妙味)

  观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境界。好比在大街上,人看车水马龙而不动心。习气翻出,拼命打扫。《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仅是临命终时。

  西方极乐世界,本体虽空,但妙有作用仍有,是大愿形成,非微尘所形成。是自性本愿功德显现而成。故虽是化城,妙用还有。李老(元音老人)开示,那儿也是空的,是苦、空、无常,是化城,非宝所,暂时歇歇脚。修到花开见佛成法身,对大圆满而言也是“月落时相见”。破相、破除一切相,不着一切相。

  (选自《涵芬集》——修心诀窍)

  关于心外求法的问题。的确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密教与显教好像不相随和,互不相容。实际上显教与密宗,我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大愚祖师讲过一句话,他解答过“理讲显教、修密宗方便门、以归于宗”,方便是不同的,但归源是一样的,不离开实相,不离开一真法界,因此显、密应该把它一致起来。如果把显、密分开,以后门户知见,对中国佛教来讲也是没有好处的。还有一点,关于“心外求法”的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心外求法,不能够圆融无碍。实际上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我们可以这样讲一句。为什么呢?我们佛教主要要领就是明心见性,如果不能明心见性的话,心外求法的话那不是外道吗?实际上严格讲起来,整个佛法就是明心见性。当然净土宗是另外的,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宗是三根普被的,上根、中根以外,下根还可以带业往生,它是特别的法门。在中间来讲,净土宗心外求法总是不大妥当的,应该讲,心佛不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对,我跟老居士一样意见,显教与密宗不能分开,方便不同,归源都是一样的。老居士的见地我非常钦佩的。

  您老人家讲的《金刚经》与《弥陀经》的看法问题,我非常钦佩的。因为这个见地完全是佛所讲的。真空、妙有,本来就是一回事,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好比我们大圆镜照出来的东西,镜子是空,影子就是有,您不能说它是两个东西吧?是一个东西,真空就是妙有。那么《金刚经》与《弥陀经》,我同意老居士的看法,空有不二,就是一回事。一个是讲性,《金刚经》是讲性的,《弥陀经》是讲相的,但性、相是不二的。性、相为什么是不二呢?因为全相即性,全性即是相,因此《金刚经》与《弥陀经》应该把它统一起来。还有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有许多人把《金刚经》作为空,《金刚经》专门讲空的,对这个看法我觉得不大妥当?为什么呢?《金刚经》固然讲空的,但是也有讲有的地方,比方经上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不是空了嘛。实际上《金刚经》很圆顿,圆顿之教,圆教,又是顿教。这个问题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得很清楚,他的看法基本上我们说是圆融的。他也讲:“《金刚经》不是只讲空,空有不二,是圆顿大法。”所以对《弥陀经》我们应该这样讲,它是妙有不有,实际上还是讲空;《金刚经》讲空,真空不空,实际上还是讲有。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啊?不是妙有嘛,应无所住就是真空嘛,从这句话里就可看出,真空、妙有是完全圆融无碍的。对于老先生《金刚经》与《弥陀经》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子,不知对不对,也请你多批评指教。

  (选自《涵芬集》——徐老与吕香光居士问答选录)

  您老今夏于传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径,教人以一句万德洪名,摄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实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观佛、念佛),即是“始觉”,念念既久,自然任运进道,由有念入无念,从凡心转佛心。“始觉”有功,“本觉”方显,始本合一,则能所双忘,而寂照现前矣,至此禅净不二,即佛即净,而入非禅非净,心密所证,当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执指为月,门户见深,争论胜劣,舍本逐末,实可一慨。

  (答牧牛老人)

  我们凡夫多生习染,非一时可尽,但必先悟此不生灭之自性,然后悟后起修,扫一分习气,证一分法性。否则习染难除,进一退九。如虑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来大德之禅净双修——于明悟本体后,再信愿求生极乐,以便不断惑业,横超生死,即所谓禅净双修,大德高僧如彻悟、莲池、藕益、印光诸老皆作出榜样,是在各人之行愿矣。实际上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净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骧公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观心时,是观照当下一念,不随它流浪,亦不着意舍掉它,此即“不取不舍”,只要知妄想本空,即有妄想也无妨,六祖所谓“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正念时,知其本空,不取不舍,即入无念境界,决不是“使不起念”,若如此做功夫,却成顽空死定,成为无想外道。故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夜长”,便被六祖所呵斥。(见《六祖坛经》)

  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动不摇,而随缘起用,用而不着,念而无住了。《维摩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念而无住”的境界,只要老实埋头苦干,于妄想习气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变随缘,随缘(用)不变(体)了。

  某居士说:“止息时才是化空时”。不错,因为止息,就是化空,此时寂然不动,心境两忘,但灵灵明明,并不断灭,这正是自性显现之时。只要常常凛觉,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觉常照,转化妄想习气,本无生死可得,但无始妄想,根深蒂固,若虑即生不能解脱,则净土念佛法门,正可借用,要知见到本来,开悟明心之后,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尽习气,而明心念佛与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历来大德如印光、彻悟、莲池、蕅益大师等都是明心见性后,回向净土,往生后继续修炼,必能圆满菩提,成办大事,故愚与黄念祖居士相同主张“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骧师尊说:“妄不能息”,又说“只要能转可耳”,两句正是互相说明。应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故开悟见性的人,知烦恼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烦恼不取不舍,不加断灭,只是随起随觉随转,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灭,又成外道的断灭知见。又应知无相、无住、无念,并非灭尽念头,只是念念转空。六祖所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于相”、“于念”,即说明并非灭相、灭念。

  欲生西方,全靠定力,只要“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终正念分明,决定往生。可换修净土法门。每日早晨念一小时,不用盘腿,就是平坐,但要手结弥陀定印或法界定印,两耳听弥陀圣号,晚上再念一小时,一天两小时,力量很大,可以愈病消灾,减少痛苦,得定开慧,往生西方,下定决心,一样可以愈病消灾,请照这实行,腰痛不必硬坐,反而增病。法无定法,要对机说法,不能呆板一成不变,要以求生西方为主,跳出六道轮回。

  念佛号、听佛号就能得定开慧,心中心不是唯一法门,可以改变,莫顾虑。愿力坚强决定往生。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就能得定开慧。

  凡修心的人,修戒定慧,心定则神宁而气旺,抵抗力强,外邪不易侵入,故修行可以转变色身,有病方便调伏。

  修心的人,在修时往往妄念愈多,这是好的现象,因过去藏在第八识中的垢秽、杂念,都被功夫逼急而翻腾出来,所以不要怕,让它翻,翻至彻底清净就得定开慧了。所以越修越乱这是好事,与不修时的乱是不同的。妄念乱糟糟来时,一心念佛,听佛号,不理妄念,不取它,不舍它,自然息下。

  座下修心方法,以观心,不被妄想牵着跑,不睬不理最易得力。如无法下手,则用念佛方法,一面念,一面听,妄念自然空净。念佛、观心都是最善巧的法门。(观心就是看念头)

  天天、刻刻用功,持之以恒,必定心定慧开,满其所愿。

  (答保定刘建才居士)

  佛法重在当机,并无定法可说,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当参禅到心行处灭、灵光独耀时,当研教到境观相资、圆解大开时,当持名到能所双亡、无住无染时,当修密到寂然不动、见闻了了时,不都是“这个”吗

  可见方便不同,归元无二。以指标月,意在见月。话虽如此,但离心意识、直指本心,简便迅速,毕竟莫过于禅宗了。

  一切佛法,莫非“黄叶止啼”,所谓法尚应舍,法即是“有”,何况非法,非法即是“空”,空有二边不着,而又灵知不昧,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也……

  (答李开宇居士)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9、书信答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