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令人读后十分感动!我辈得能相见,亦是一种难得因缘。
心中心法虽是得定开慧,明心见性之妙法,但人根性不同,很难人人当机,亦难人人都学,一般说来夙世根深,慧根猛利,通达第一义谛者,于此法特别相宜。仁者天性仁厚,能发慈悲救世之菩提心,故能幸遇大法,死心塌地。此法三密同修,无相无住,时间又长,故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至于修法期间,习气翻动,这是好事,把垃圾打扫出门,正是难得。所说:“修法平平淡淡,是有咒在,当咒没有了后,仍能听见外边声音”。当知外面声音听见时,心念仍寂然不动,此时正是所谓“了了分明”。故一念不生是定,了了分明是慧,一直依法修持,此种境界将随时现前,但不要着意追求。
上空一声爆炸,不是见性,这是心理上的统一集中影响到脑部和生理的变化,但也是业障消落现象。凡修坐到万物化空,寂然不动,但又是灵知不昧,不断见闻,非同木石,正当此时,即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本来风光,但都是出于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无用。
《金刚经》、《坛经》、《圆觉经》……都是与见性有关的书。《金刚经》的“此法无实无虚”,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是“无实”;“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无虚”。此经句,说自心实相,若能边修边读,理事不二,必能迅速体会,亲见自性。所说,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宽宽坦坦,现现成成,轻松自在。”这正是道人榜样,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宁不庆快平生乎!
念佛之人,虽很用功,然依然分别痛苦,原因是妄想执着没有化除,处处随境流转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没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种表现。连云港人对心密虽闻似未闻,但目前修此法的人很多,且有专门寺院修心中心法(在富阳、乐清县一带),但可惜善知识太少,接引无人,无从问津,实太可惜。至于出家人,不重视在家人,这是各人因缘关系,不足为怪。且佛有四众弟子,在家二众,也可能成为佛法接班人,如维摩诘、庞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轻视之?至于成就的人少,乃末法时代现象,故净土法门是目前带业往生唯一办法。
法运所关,一言难尽,但元音老人说过“有道自弘”,吾人正不必过虑耳,反正机缘凑合,大法宏开。但目前见性的人毕竟不多,是在各人的福德因缘。
关于坐中似昏非昏现象,仍持咒、结印,是定相初现,所以不觉时间漫长。继续持咒自然渐入“念而无念,心空气闲”境界。
天热草草奉复。顺祝夏健。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7月28日
智诚仁者道席:
接电话知前复书已收,甚好!所告噩梦,虽属虚幻,但有时有所感则有所应,况已有令弟之应验,故劝至诚念观音大士圣号,仰仗大士之力消除夙障,逢凶化吉,亦请令弟恳求祈求,当获大士悲心护佑也。
奉上近写随笔一篇,计六十余项,谨供仁者参考,祈收。顺祝净乐。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8月6日
智诚仁者慧席:
手书敬复如下:
1、上座有时昏沉,有时清明,亦有疼痛、出汗、头疼等等现象,都是必然现象,主要是打通气血及生理变化,一味不理,逐步诸症状自退。故现能平淡,而不烦不急。
2、“粘即是执”。凡事放不下,纠缠不清,即是执着,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缚。
3、“心无染著”即是离念,亦是心无挂碍。一有念起,即随境流转,故流浪和无染著,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学佛以处处作得主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颠倒,实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4、佛性尽虚空,遍法界,正像电磁波,无处不遍。若觉得太广了,仍是凡人情见,当知真如无时间相、空间相,时间、空间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现,此即“唯识”境界。佛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超情离见,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非凡情所测。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但勤于修证,自能有亲见实相,广大不可思议之一日。
5、所谓打成一片,一方面与佛菩萨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断清除无始习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浑身轻松,便说明一切唯心造。能时时警惕,保持无念状态,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于举心动念,《地藏经》云:“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响吉凶祸福,乃至命运造化。“本来现现成成,一思便执着了” ,说得很好,但现现成成仍需观照,不是放任自流。
6、“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万念放下,则灵明觉性自然出现,不加思索而随缘应付,此即灵知,一着意识,便又不是。总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处。
7、10月1日放假,能来甚欢迎,一切看因缘,《随笔》上篇,即在《般若花》的第一篇,现在是下篇,相隔半个世纪,真是生命流逝,一切无常!
8、心空即妄想转为清净心,亦即真如,“气闲”即是“心平气和”的气,心能空则气自和、自闲,能应付一切而行所无事了。
9、思想二心所是大脑所起的作用,故多用脑便觉头膨胀,妄想少便头脑清净,脑神经是意识、思想的工具,从《般若花》中“释心”一节有说明,请参考。
10、无分别即寂静,有是非、人我,长短、高下、远近等,都是凡夫分别心。当万念放下心不分别时,灵知不昧、灵光独耀时,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觉而不常,故要多修,以臻圆满。
11、仁者已坐342座,请埋头苦干,不问收获,但事耕耘,时机成熟自然打成一片。水到渠成,有信心是重要一着,本来是佛性,决定可成佛,切勿狐疑。
12、寂照现前,便是灵光独耀,便是灵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动而观照分明,若无想定,断灭空,则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祝早证菩提。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9月3日
凤城仁者道席:
函悉,兹复如下:
一、“说来说去就这么点事”,这事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亲证实相——证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
二、“观心”,观即是看,心即是念头,“观心”就是“看念头”,时时放下一切,回头返看自己的生灭妄心,不取(不随之流浪),不舍(也不着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显真,得大受用。
三、仁者已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切勿执着于境。红光、黄光混在一起感觉达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着,有时也是气血打通的现象。总之,不理不著、不喜不惊,逐步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才好。
四、心无挂碍,和习气彻底决裂,是大事因缘,但愿仁者毕竟成就大事,彻证光寿无量之妙性。
五、知已调换工作,这是你的福报。能“随缘自在”,颠沛、遂顺,无不圆通。但视仁者继续努力,功夫没有止境啊!
六、仁者所施,当全部投入印书中,为仁者培福增慧,顺告,不一一。敬祝
光寿无量!(觉哉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10月24日
智诚仁者慧席:
11月20日书敬阅。
一、仁者不畏艰巨,埋头前闯,于第一义谛之真理,逐步深入体会,因而能不动不摇,不喜不惊,祈将亲见实相,庆快平生。此都是福德因缘使然,不可多得!
二、观心之法,初观之人,所观之念是妄境,而能观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则妄境脱落,而能观之妄心,也随之俱化,入于空寂灵明之境,此时便以初步能观妄心为境,转能为所,而以般若智慧为能观,长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进入为所观之境,能所双忘的寂照境界——既无能所,则寂照同时,任运彻见本来圆明之体性,即谓之明心见性,故天台宗讲观,能观、所观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实修时不必作如此分别,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谓“行起解绝”。
三、“惺惺寂寂”,即是如来境界,但有粗细不同,《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如此,此时举手低头、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离自性之运作。但凡夫遇事即粘,处处挂碍,圣人不粘不著,自在无碍,故粘与不粘,实是凡圣的分界处。
四、惺惺寂寂时,心无挂碍,岂不庆快平生!那时一身轻松,可以延寿、增福。由得定而开慧,由开慧而除苦,由除苦而自在,所以依法修持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福人。
俞誉万居士说“三皈依”问题很好。吾人虽皈自性三宝,但僧为三宝之一,举行三皈仪式后,才算是名实相符的佛弟子。当然,若仁者尚未皈依,且待以后因缘。先皈依自性三宝,也是很重要的,每天做功课、打坐、念四皈依后,实际上也是皈依。不过佛法讲“理事不二”,事相与理性一致,今后遇机缘皈依一下,必将更为圆满。某十余岁时就到那时的佛教青年会活动,修持四十余年,确是一位难得的善知识。
五、座上境界,不管是光是佛、是色是声,不理不著,为第一妙法,古人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凡修行人,故须注意及之。
六,烦恼本空、本幻,世人着于尘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谓“无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扰”。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复观照,正念分明,如如不动,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禅宗行人常常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正是“无心于事,于事无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七,“不见本性,誓不罢休。”好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况您本来是佛,六祖说:“更莫狐疑” !508座,莫非是见性的手段,实际上穿衣吃饭,举足下足,尽是般若放…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