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P3

  ..续本文上一页光,古人云:“青青翠竹,尽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双运、理事不二。

  八、挂电话的是我儿媳妇,即觉哉的爱人。内人已于三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来无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无心修,名曰“修心”。惟愿心心相印,同趋菩提。觉哉向仁者问好,祝愿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11月27日

  智诚仁者:

  随函简复,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举手低头,迎宾送客,穿衣吃饭,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烦恼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则体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谓:“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时意识是坏东西,悟时意识是自性起用,故三祖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3、“什么都没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应无所住”就是“什么都没有”;“ 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语为《金刚经》的“要眼”。

  4、本性并不神秘,本来清净,本来如此,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则要明心见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悟时,“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无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6、“观心”是从观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观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

  7、“明心见性”是得体,“起用观照”是启用,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但体用也不一,故是亦不一不异,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无多子”,迷时无处寻觅,悟时拈来就是,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古人云:“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真的是这么明了而简单。但您也坐了600座,经1200小时的努力,才有今天,岂是容易得来的!即悟自心,悟后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怀疑。

  9、既无分别,也想也写,不是妙用,是什么?不但如此,《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来,正需悟后起修,在种种事境上(六尘、五欲、三毒)磨练,勿得少为足,则成佛有份矣。修心过程,大都是妄念由多到少,由粗到细。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实无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与我何关,我不过是“增上缘”,正因还在您的本身!

  随便略述,谨供参考。近来目力昏花,真老而无用矣。所写看得出来否?

  即颂法喜。觉哉向仁者问好。

  愚朽 恒志 拜复2002年1月9日

  智诚仁者:

  函悉,谨复如下:

  诸佛菩萨无明断故,便现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明断是根本智,三身等是后得智。我们目前主要断见思惑(即贪嗔痴,色声香味触法……),见境无心,便是功夫。破无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断见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财色名食等不动于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见思惑断掉,即阿罗汉境界;破无明是大菩萨境界,行之不息总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变化,否则心有所求,执境便违道。“终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无修而修。”功夫到家,归家稳坐。修心要领,尽于是矣。

  目前用功,在种种境界前逐渐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远矣。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不粘著于世间,世情淡一分,则了生死近一分,吾辈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浅之不同,梦中境界,大都是中阴身境界,今后去处不难明了。总之,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心为学佛主旨,不挂碍是学佛受用,如能“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

  新春已到,岁月如流,人生无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则一切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矣!复颂新春更上层楼。妹妹均此问好。

  愚朽 恒志 合十2002年2月4日

  附:徐老复胡居士书

  胡居士仁者道席:

  众生无尽,烦恼亦无量,都引导自身走上烦恼之路;而明悟之人,则一切障累,莫非大光明藏,此正为智者言之也!

  连云港王凤城居士奋发自强,埋头苦干,事理并进,目前已将坐满700座,愚曾劝他除上座修“定”外,需座下修“慧”,定慧双运,动静一如,使早日妄想脱落,大用现前!凤城真法门中之芬陀利花也…。愿共勉之。即祝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敬复2002年2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问题:

  1、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二种,枝末无明即贪、嗔、痴、慢、疑;根本无明也名“无始无明”,是痴迷暗钝,障覆自性。迷是无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来,就是水。其表现形式:粗的就是贪、嗔、痴,细的就是“无明”。自性迷即成无明,悟即恢复自性。无明与自性的分别,就在于“迷”、 “悟”,也是执著与放下的区别。一念执著,便迷妄颠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贪、嗔、痴)和细惑(根本无明)的关系,阿罗汉断粗惑,菩萨才能断细惑。

  2、不跟念头跑,遇境不动,即成无漏智。“漏”即烦恼,“无漏”即是没有烦恼,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则无漏智自尔现前。

  3、所谓境界随时有变化,因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螺旋形前进,不是一超直入。所谓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动静、寤寐不二,则是打成一片,那时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万物尽在我中,这是“大我”境界,从前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脱落时,妄尽真显,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浅、粗细种种差别,不是一蹴而就。

  5、修心不要有着眼点,也不要落在里程碑上,一有落着,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归家稳坐”,此语不错。总之功夫没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观心总在时时凛觉,每日想到就观,至少数十次。具体方法,请参考《般若花》“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包括“人事磨练”都十分重要。观之纯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来平平常常,古人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它虽平常,可是与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样,其间分别是粘与不粘、挂碍与不挂碍、散乱与凝定、智慧与愚痴等等差别。“内心隐藏着一种祈盼”,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应。解悟,是停留在依稀仿佛的知解上,而见闻觉知,都是生死,证悟则是现量亲证,亲见此无实无虚、非空非有、不来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这些语句上。总之心空、放下,才能相应。功夫到家时,时时觉照,即是不修而修。严格地说,有修即落在“有为法”上,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心领神会,在乎智者。

  8、离相是佛、无分别是佛……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说法,“简单得和平常一样”,这才叫本来面目。古人说:“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但流浪与有把握,定力与散乱,毕竟不同!

  9、见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贪、嗔、痴、慢、疑。遇财、色、名、食种种的境界,能寂然不动,不生贪著,即是断见思惑。虽是粗惑,断也不易,靠长期磨练,否则随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须随分随力。功夫到时,便能随缘自在,于观机、施法都能得其妙处。随缘利生、心不执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够,打七看因缘,可打可不打。

  觉哉等都托福平安,谢谢关心!草草奉复,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欢喜!

  愚朽 恒志 拜复2002年3月13日

  智诚仁者道席:

  函悉,谨复如下:

  1、所谓“轻不得、重不得”。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况,轻了则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为意识上。学者既不能有心修法(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础的人,恐落在意识分别),又不能漫不经意(恐放松懈怠),故有此语也。

  2、平常心是道,即体即用,体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实相心,实相心自有观照妙用,故说即体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轻微的嗡嗡声,与实相无关,不要上当,一切不理,自然无事。(可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种反映。)观照是在心地空净、光明上,不在浑身酥麻上。嗡嗡声可能亦是逼出八识田中种子的现行,一切好坏、动静以不理为是,“五色光环放光、全身过电样抖动”都是幻觉幻像,过了此关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记此语,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缘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无挂碍”,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学佛的主要目标。当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习气,即禅宗所谓“保任”,也即是破“重关”。习气很多,时间也很长,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必有到家之日。有时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习气的消落,真如的圆成,有一定过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时时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觉照,便易回到烦恼痛苦的境地。故学佛人到能觉照时,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觉照也是随功夫而进展,有时仍有迷惘,有时则能“不观而观”,进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彻见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见性为学佛要领。总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斋”者,有相皆妄,不久变化、消失,推而之于“沧海成桑田,桑田成沧海”,莫不如此,生灭变幻,一切无常!

  7、“朗月当头”、“月落时相见”都是禅宗机锋公案,不能以道理解会。一落道理,即有落处,即非见性,所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但也有平实商量,讲道理的,但…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