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常用。“朗月当头”,若能醒时、睡觉时,做到常如“朗月当头、慧照无碍”,去寤寐一如不远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时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虚空,不必着眼于光而自然有光。当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时,正大放光明时也,佛法重实证,“唯证相应”。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劳分别思考,否则便成妄想分别,无益修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仁者会得么?释迦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说出来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复颂
节日愉快! 觉哉顺此问好!嫂夫人均此问安!
恒志 合十2002年4月27日
凤城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错,正是心闲气和,轻松自在境界。这“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既不可议,又不可思,而又灵知不昧,不粘缚,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议,即“应无所住”;灵知不昧,即“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要领,前者说空,后者说有,而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回光一照,万德斯备!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空,而“有”在其中矣。为什么说“空有同时”呢?若只说“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断见外道;若只说“有”是易成常见外道。佛法说,从断常二见中可以分成62见也。故不能只说一边。又《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功夫渐进,自然入于“无照无不照”境地。可见“时时观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将进入无修、无得、无证境界,所谓“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将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难得,每日坚持两座,功夫深,则见效速,基础打得厚,不怕今后走失!知新学、旧学共得七人,明师益友互相促进,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师”,幸日进无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目前仁者虽不轻易传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无不可。心中心法必须灌顶传授,要一定仪式(目前大气候下也不相宜于扩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倒可方便引导,仁者见机行事,目前总之“刻苦自励”为主。
佛法无多子,只是转化“妄想、执著”,妄息则真显,无功之功,法尔现前。《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有他哉!
热天将过,幸托安好,顺祝夏健,合府安详。
恒志 合十2002年8月10日
智诚仁者慧眼:
函悉。知已满千座,勇猛精进,不懈努力,道友中难找第二人,值得祝贺!
1、千座满后,继续打坐,把基础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习气不能转化,心多挂碍,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学佛以转化、扫荡妄想习气为主要目的。而转化和扫荡,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观照自心才能达到,故修持虽是无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乃是指整个参禅境界。既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还得什么?是无得而得,得即无得。此即所谓“无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谓“正行”,即依正知正见而修心地法门。以明心见性为主要目标,识本心、悟缘生;依戒、定、慧为基础,修无相、无住、无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正是“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
6、刻苦自励,既遇困难、逆境不自退堕,坚毅奋发,自强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励。能行、住、坐、卧不离观照,是真能刻苦自励矣。
7、“无所得时这么得”,是本来无得,却非真无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无得。得亦是得本来有的,非从外来。
8、明悟自性时,自能悟彻“空有同时,体用不二” 。反过来,若不明空有同时,而体用各别,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见故。
9、“保任”包括悟心后全过程,也即破重关阶段。保到习气消灭,能“顺逆无拘,无所不是”才算不保,这时无所谓保不保。故保任时间很长,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别的注意事件,仍不离保任,因“一切法不离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时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别,而随缘应付。能不被境迁,功夫扎实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脱生死。
11、打坐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双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缚,正是双修的境界。总之,以“无心”为主。从前有僧人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天福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正觉。《金刚经》所谓:“离相修善”也。
信手写这些,供仁者参考。觉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谢谢关心。顺祝安健。
恒志 合十2002年9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观而观,即惺惺寂寂,既无妄念,亦不分别,心不动乱,却什么都知道,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六祖说:“动上有不动”,悟后虽动仍不忘失不动,古人所谓“抛去拾来总家珍”。又妙用是调御万法,“万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万法与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离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自性妙用。天台宗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进。十分难得!功夫确实没有止境,断见思惑,才证阿罗汉,破无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个脚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观照”,以此为主,各宗各派,都不离观心。遇扫习气力量不够时,可打坐以转化之,无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药”。打坐虽似没事找事,但亦是必经之过程,否则力量不够,妄想习气,不能脱落。到习气脱落时,才知本来现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乱——→妄想脱落——→打成一片(动静一片,忙闲一片,梦醒一片等等)是修心进展的大致过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迁,不受法缚,一切无碍,做一个大解脱之人。
祝秋绥 (小儿附笔问好)
恒志 拜启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与王居士的电话记录选语:
1.师在02年9月30日电话中说:“学佛越到后来越简单”,“随缘自在”。
2.师在2003年2月18日电话中谈:“没有分别就打成一片了。”
3.师在2003年3月10日电话中谈:“如如不动是体,了了灵知是妙用,体用不二”,“佛法无多子嘛!”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明仁、明如两仁者慧鉴:
5月15日手书敬悉。承讯各点,谨复如下:
一、知仁者修法之后,定境大有进步,足见认真用功,水到渠成。至于起用返照察觉时,常有失控和忘却,此是观照功夫当不纯熟,故时进时退,此乃必有之过程。随着回光返照力量的进步和熟练,自可察觉(照力)在前,起忘在后。再进一步便逐步趋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中,至此便能随缘自在,心无系转。至于遇习深力强者,每觉“转了不动”,其实,仁者不必着意于转,只是不取不舍,亦即一切不理,自然逐步消释。因妄念本空,正不必着意对治,一着意,正如头上安头,妄上加妄。知妄念本空,一味不理,正是做息忘功夫。妄息则真显,正是“转识成智”。
二、上座持咒,只一心顾到念咒,注意听此无声之声,不理其他,亦不必用“观”。若用“观”则心念分散,不能集中,若此修法,恐反而难归正宗,宜依法修持为妥。(禅宗参究或观心是另一种修法,与无相密不同。)
三、所谓追顶念是一句顶着一句,绵绵密密,使妄念不易插入。速度不一定加快,只要句句顶着,相继不断即可。
四、至于重音依次变动问题,注意重音,目的仍在“摄心”,若觉有效,不妨试行,总之用也可,不用也可,此乃一时之方便而已。我们凡夫多生习染,非一时可尽,但必先悟此不生灭之自性,然后悟后起修,扫一分习气,证一分法性。否则习染难除,进一退九。如虑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来大德之禅净双修——于明悟本体后,再信愿求生极乐,以便不断惑业,横超生死,即所谓禅净双修,大德高僧如彻悟、莲池、藕益、印光诸老皆作出榜样,是在各人之行愿矣。实际上禅之“灵光独耀”,净之“一心不乱”,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净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略陈如此,谨供参考。元音老人近尚在南京门人家暂住,未回。愚处亦少通信,互相神交而已。复颂道健。
愚 徐恒志 和南
慨夫仁者道席:您好!
一、仁者拟收集元音老人有关净宗言论、著作,成为一集,以利净宗学人,此举弥善。盖元音老人所述,处处不离心地法门和禅净不二之旨,足以振颓风、正视听。愚常以为明心见性是学佛之要领,不求明心见性,势必心外取法,往往成为外道,净土宗亦并不例外。但此义每多不谈,误导者多,老人开示足以纠而正之。仁者为此操心,功德洵无量矣。
二、在收集中请注意《净土修证心要》[此篇经徐老、金老勘定后,改名为《净土修证要义》,收入金老编辑的《净宗心要》。后来此篇又有同仁对元音老人原稿略修订后,改名《净土指归》,收入“心密文集”电子版,编者注]的第四、第五两条,与经文有些出入:
1、(第四条)“下品下生之人,须等12小劫,莲花才能开敷。”经文是说12大劫;且《观经》说:下品下…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