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P4

  ..續本文上一頁不常用。“朗月當頭”,若能醒時、睡覺時,做到常如“朗月當頭、慧照無礙”,去寤寐一如不遠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時盡虛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虛空,不必著眼于光而自然有光。當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時,正大放光明時也,佛法重實證,“唯證相應”。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勞分別思考,否則便成妄想分別,無益修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仁者會得麼?釋迦佛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說出來的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如夢幻泡影。複頌

  節日愉快! 覺哉順此問好!嫂夫人均此問安!

  恒志 合十2002年4月27日

  鳳城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錯,正是心閑氣和,輕松自在境界。這“言語道斷”即不可議,“心行處滅”即不可思;既不可議,又不可思,而又靈知不昧,不粘縛,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議,即“應無所住”;靈知不昧,即“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中的要領,前者說空,後者說有,而空有同時,體用不二,回光一照,萬德斯備!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說空,而“有”在其中矣。爲什麼說“空有同時”呢?若只說“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斷見外道;若只說“有”是易成常見外道。佛法說,從斷常二見中可以分成62見也。故不能只說一邊。又《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漸進,自然入于“無照無不照”境地。可見“時時觀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將進入無修、無得、無證境界,所謂“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將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難得,每日堅持兩座,功夫深,則見效速,基礎打得厚,不怕今後走失!知新學、舊學共得七人,明師益友互相促進,十分必要,“叁人行,必有我師”,幸日進無疆。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目前仁者雖不輕易傳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無不可。心中心法必須灌頂傳授,要一定儀式(目前大氣候下也不相宜于擴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倒可方便引導,仁者見機行事,目前總之“刻苦自勵”爲主。

  佛法無多子,只是轉化“妄想、執著”,妄息則真顯,無功之功,法爾現前。《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豈有他哉!

  熱天將過,幸托安好,順祝夏健,合府安詳。

  恒志 合十2002年8月10日

  智誠仁者慧眼:

  函悉。知已滿千座,勇猛精進,不懈努力,道友中難找第二人,值得祝賀!

  1、千座滿後,繼續打坐,把基礎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習氣不能轉化,心多挂礙,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學佛以轉化、掃蕩妄想習氣爲主要目的。而轉化和掃蕩,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觀照自心才能達到,故修持雖是無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乃是指整個參禅境界。既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還得什麼?是無得而得,得即無得。此即所謂“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謂“正行”,即依正知正見而修心地法門。以明心見性爲主要目標,識本心、悟緣生;依戒、定、慧爲基礎,修無相、無住、無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正是“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

  6、刻苦自勵,既遇困難、逆境不自退墮,堅毅奮發,自強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勵。能行、住、坐、臥不離觀照,是真能刻苦自勵矣。

  7、“無所得時這麼得”,是本來無得,卻非真無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無得。得亦是得本來有的,非從外來。

  8、明悟自性時,自能悟徹“空有同時,體用不二” 。反過來,若不明空有同時,而體用各別,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見故。

  9、“保任”包括悟心後全過程,也即破重關階段。保到習氣消滅,能“順逆無拘,無所不是”才算不保,這時無所謂保不保。故保任時間很長,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別的注意事件,仍不離保任,因“一切法不離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時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別,而隨緣應付。能不被境遷,功夫紮實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脫生死。

  11、打坐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雙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縛,正是雙修的境界。總之,以“無心”爲主。從前有僧人雲:“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天福報;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覺。《金剛經》所謂:“離相修善”也。

  信手寫這些,供仁者參考。覺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謝謝關心。順祝安健。

  恒志 合十2002年9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觀而觀,即惺惺寂寂,既無妄念,亦不分別,心不動亂,卻什麼都知道,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六祖說:“動上有不動”,悟後雖動仍不忘失不動,古人所謂“抛去拾來總家珍”。又妙用是調禦萬法,“萬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萬法與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離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離不開自性妙用。天臺宗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進。十分難得!功夫確實沒有止境,斷見思惑,才證阿羅漢,破無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個腳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觀照”,以此爲主,各宗各派,都不離觀心。遇掃習氣力量不夠時,可打坐以轉化之,無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藥”。打坐雖似沒事找事,但亦是必經之過程,否則力量不夠,妄想習氣,不能脫落。到習氣脫落時,才知本來現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亂——→妄想脫落——→打成一片(動靜一片,忙閑一片,夢醒一片等等)是修心進展的大致過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遷,不受法縛,一切無礙,做一個大解脫之人。

  祝秋綏 (小兒附筆問好)

  恒志 拜啓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與王居士的電話記錄選語:

  1.師在02年9月30日電話中說:“學佛越到後來越簡單”,“隨緣自在”。

  2.師在2003年2月18日電話中談:“沒有分別就打成一片了。”

  3.師在2003年3月10日電話中談:“如如不動是體,了了靈知是妙用,體用不二”,“佛法無多子嘛!”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明仁、明如兩仁者慧鑒:

  5月15日手書敬悉。承訊各點,謹複如下:

  一、知仁者修法之後,定境大有進步,足見認真用功,水到渠成。至于起用返照察覺時,常有失控和忘卻,此是觀照功夫當不純熟,故時進時退,此乃必有之過程。隨著回光返照力量的進步和熟練,自可察覺(照力)在前,起忘在後。再進一步便逐步趨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中,至此便能隨緣自在,心無系轉。至于遇習深力強者,每覺“轉了不動”,其實,仁者不必著意于轉,只是不取不舍,亦即一切不理,自然逐步消釋。因妄念本空,正不必著意對治,一著意,正如頭上安頭,妄上加妄。知妄念本空,一味不理,正是做息忘功夫。妄息則真顯,正是“轉識成智”。

  二、上座持咒,只一心顧到念咒,注意聽此無聲之聲,不理其他,亦不必用“觀”。若用“觀”則心念分散,不能集中,若此修法,恐反而難歸正宗,宜依法修持爲妥。(禅宗參究或觀心是另一種修法,與無相密不同。)

  叁、所謂追頂念是一句頂著一句,綿綿密密,使妄念不易插入。速度不一定加快,只要句句頂著,相繼不斷即可。

  四、至于重音依次變動問題,注意重音,目的仍在“攝心”,若覺有效,不妨試行,總之用也可,不用也可,此乃一時之方便而已。我們凡夫多生習染,非一時可盡,但必先悟此不生滅之自性,然後悟後起修,掃一分習氣,證一分法性。否則習染難除,進一退九。如慮人命短促,恐未能在生死中作得主,也可效古來大德之禅淨雙修——于明悟本體後,再信願求生極樂,以便不斷惑業,橫超生死,即所謂禅淨雙修,大德高僧如徹悟、蓮池、藕益、印光諸老皆作出榜樣,是在各人之行願矣。實際上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都是自心寂照境界,故禅淨本同一家,惟下手方便,及自力、他力略有不同耳。

  略陳如此,謹供參考。元音老人近尚在南京門人家暫住,未回。愚處亦少通信,互相神交而已。複頌道健。

  愚 徐恒志 和南

  慨夫仁者道席:您好!

  一、仁者擬收集元音老人有關淨宗言論、著作,成爲一集,以利淨宗學人,此舉彌善。蓋元音老人所述,處處不離心地法門和禅淨不二之旨,足以振頹風、正視聽。愚常以爲明心見性是學佛之要領,不求明心見性,勢必心外取法,往往成爲外道,淨土宗亦並不例外。但此義每多不談,誤導者多,老人開示足以糾而正之。仁者爲此操心,功德洵無量矣。

  二、在收集中請注意《淨土修證心要》[此篇經徐老、金老勘定後,改名爲《淨土修證要義》,收入金老編輯的《淨宗心要》。後來此篇又有同仁對元音老人原稿略修訂後,改名《淨土指歸》,收入“心密文集”電子版,編者注]的第四、第五兩條,與經文有些出入:

  1、(第四條)“下品下生之人,須等12小劫,蓮花才能開敷。”經文是說12大劫;且《觀經》說:下品下…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