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P3

  ..續本文上一頁光,古人雲:“青青翠竹,盡是般若;郁郁黃花,無非法身。”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雙運、理事不二。

  八、挂電話的是我兒媳婦,即覺哉的愛人。內人已于叁年前往生,生前亦是一位修心的人。修心本來無修,又何妨照修,不以有心修,不以無心修,名曰“修心”。惟願心心相印,同趨菩提。覺哉向仁者問好,祝願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11月27日

  智誠仁者:

  隨函簡複,祈慧照:

  1、不但持咒是妙用,凡舉手低頭,迎賓送客,穿衣吃飯,都是妙用。所以修行到家,全波成水,全水即波,煩惱即菩提,妄想即妙用,至此則體用、真妄、多少……都是不二,六祖所謂:“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指此境界。

  2、迷時意識是壞東西,悟時意識是自性起用,故叁祖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3、“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妙明真心”。六祖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應無所住”就是“什麼都沒有”;“ 而生其心”就是妙明真心,故此語爲《金剛經》的“要眼”。

  4、本性並不神秘,本來清淨,本來如此,這是您用功修法的成就,否則要明心見性,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迷時,“踏破鐵鞋無覓處”;悟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5、“妄想就是妙用”,因念而無住故,有住即成凡夫,所以要“用而不著”。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6、“觀心”是從觀妄想下手,到妄想不起,仍觀照分明,即曰是“妙用”,也即《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

  7、“明心見性”是得體,“起用觀照”是啓用,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但體用也不一,故是亦不一不異,空有、性相、事理……都如此。

  8、“佛法無多子”,迷時無處尋覓,悟時拈來就是,說簡單也不簡單,說複雜也不複雜。古人雲:“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真的是這麼明了而簡單。但您也坐了600座,經1200小時的努力,才有今天,豈是容易得來的!即悟自心,悟後起修,正有事做,切莫懷疑。

  9、既無分別,也想也寫,不是妙用,是什麼?不但如此,《金剛經》雲:“一切法皆是佛法。”正是此意。

  10、仁者既明本來,正需悟後起修,在種種事境上(六塵、五欲、叁毒)磨練,勿得少爲足,則成佛有份矣。修心過程,大都是妄念由多到少,由粗到細。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功夫實無止境!

  皆仁者一已之力也,與我何關,我不過是“增上緣”,正因還在您的本身!

  隨便略述,謹供參考。近來目力昏花,真老而無用矣。所寫看得出來否?

  即頌法喜。覺哉向仁者問好。

  愚朽 恒志 拜複2002年1月9日

  智誠仁者:

  函悉,謹複如下:

  諸佛菩薩無明斷故,便現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明斷是根本智,叁身等是後得智。我們目前主要斷見思惑(即貪嗔癡,色聲香味觸法……),見境無心,便是功夫。破無明是法身大士境界。目前先斷見思惑,才能出分段生死。仁者但寂寂常照,遇財色名食等不動于心,出生死有份矣。要知見思惑斷掉,即阿羅漢境界;破無明是大菩薩境界,行之不息總有到家之日。切勿求神通變化,否則心有所求,執境便違道。“終日惺惺寂寂,平平淡淡,無修而修。”功夫到家,歸家穩坐。修心要領,盡于是矣。

  目前用功,在種種境界前逐漸自能把握,能做得主,去了生死不遠矣。佛法不離世間法,但不粘著于世間,世情淡一分,則了生死近一分,吾輩共勉之。不流浪也有程度深淺之不同,夢中境界,大都是中陰身境界,今後去處不難明了。總之,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心爲學佛主旨,不挂礙是學佛受用,如能“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便能“度一切苦厄” 。

  新春已到,歲月如流,人生無常,幻化性空,若能了“我空”,則一切煩惱,皆化爲大光明藏矣!複頌新春更上層樓。妹妹均此問好。

  愚朽 恒志 合十2002年2月4日

  附:徐老複胡居士書

  胡居士仁者道席:

  衆生無盡,煩惱亦無量,都引導自身走上煩惱之路;而明悟之人,則一切障累,莫非大光明藏,此正爲智者言之也!

  連雲港王鳳城居士奮發自強,埋頭苦幹,事理並進,目前已將坐滿700座,愚曾勸他除上座修“定”外,需座下修“慧”,定慧雙運,動靜一如,使早日妄想脫落,大用現前!鳳城真法門中之芬陀利花也…。願共勉之。即祝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敬複2002年2月9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下答問題:

  1、無明有“根本無明”和“枝末無明”二種,枝末無明即貪、嗔、癡、慢、疑;根本無明也名“無始無明”,是癡迷暗鈍,障覆自性。迷是無明,悟了即是本性,好比波浪停下來,就是水。其表現形式:粗的就是貪、嗔、癡,細的就是“無明”。自性迷即成無明,悟即恢複自性。無明與自性的分別,就在于“迷”、 “悟”,也是執著與放下的區別。一念執著,便迷妄顛倒;一念放下,便放下自在。也是粗惑(貪、嗔、癡)和細惑(根本無明)的關系,阿羅漢斷粗惑,菩薩才能斷細惑。

  2、不跟念頭跑,遇境不動,即成無漏智。“漏”即煩惱,“無漏”即是沒有煩惱,而成智慧。修道成功,則無漏智自爾現前。

  3、所謂境界隨時有變化,因習氣種子在內翻動,螺旋形前進,不是一超直入。所謂于事無心,于心無事,才能真得受用。若動靜、寤寐不二,則是打成一片,那時理事亦不二了。

  4、宇宙萬物盡在我中,這是“大我”境界,從前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就是此意。修心至妄想脫落時,妄盡真顯,才算打成一片,但也有深淺、粗細種種差別,不是一蹴而就。

  5、修心不要有著眼點,也不要落在裏程碑上,一有落著,便能障道,“知而不著,才能歸家穩坐”,此語不錯。總之功夫沒有止境,但事耕耘而已。

  6、觀心總在時時凜覺,每日想到就觀,至少數十次。具體方法,請參考《般若花》“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包括“人事磨練”都十分重要。觀之純熟,便不至走失了。

  7、自性本來平平常常,古人所謂“平常心就是道”。它雖平常,可是與平常凡夫的心不一樣,其間分別是粘與不粘、挂礙與不挂礙、散亂與凝定、智慧與愚癡等等差別。“內心隱藏著一種祈盼”,這祈盼正是生死、障道之根,放下、速放下、也放下,才能相應。解悟,是停留在依稀仿佛的知解上,而見聞覺知,都是生死,證悟則是現量親證,親見此無實無虛、非空非有、不來不去的自性,但切莫又落在這些語句上。總之心空、放下,才能相應。功夫到家時,時時覺照,即是不修而修。嚴格地說,有修即落在“有爲法”上,真是輕不得,重不得。心領神會,在乎智者。

  8、離相是佛、無分別是佛……這些都是同一境界的不同說法,“簡單得和平常一樣”,這才叫本來面目。古人說:“但複本來性,更無一法新”。但流浪與有把握,定力與散亂,畢竟不同!

  9、見思惑,即粗的惑,也即貪、嗔、癡、慢、疑。遇財、色、名、食種種的境界,能寂然不動,不生貪著,即是斷見思惑。雖是粗惑,斷也不易,靠長期磨練,否則隨境流浪,即是生死。

  10、弘法利生,必須隨分隨力。功夫到時,便能隨緣自在,于觀機、施法都能得其妙處。隨緣利生、心不執著,是目前主要方向。每日二座已夠,打七看因緣,可打可不打。

  覺哉等都托福平安,謝謝關心!草草奉複,即祝全府吉祥,皆大歡喜!

  愚朽 恒志 拜複2002年3月13日

  智誠仁者道席:

  函悉,謹複如下:

  1、所謂“輕不得、重不得”。這是形容做功夫的情況,輕了則不得力,重了又落在有爲意識上。學者既不能有心修法(這是指修持有一定基礎的人,恐落在意識分別),又不能漫不經意(恐放松懈怠),故有此語也。

  2、平常心是道,即體即用,體用不二。因平常心即實相心,實相心自有觀照妙用,故說即體即用,也即惺惺、寂寂,二而不二。

  3、《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輕微的嗡嗡聲,與實相無關,不要上當,一切不理,自然無事。(可能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種反映。)觀照是在心地空淨、光明上,不在渾身酥麻上。嗡嗡聲可能亦是逼出八識田中種子的現行,一切好壞、動靜以不理爲是,“五色光環放光、全身過電樣抖動”都是幻覺幻像,過了此關才能心地太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相皆妄”,牢記此語,不致步入歧途!您能知一切“緣生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無挂礙”,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學佛的主要目標。當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習氣,即禅宗所謂“保任”,也即是破“重關”。習氣很多,時間也很長,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必有到家之日。有時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習氣的消落,真如的圓成,有一定過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時時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覺照,便易回到煩惱痛苦的境地。故學佛人到能覺照時,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覺照也是隨功夫而進展,有時仍有迷惘,有時則能“不觀而觀”,進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徹見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見性爲學佛要領。總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齋”者,有相皆妄,不久變化、消失,推而之于“滄海成桑田,桑田成滄海”,莫不如此,生滅變幻,一切無常!

  7、“朗月當頭”、“月落時相見”都是禅宗機鋒公案,不能以道理解會。一落道理,即有落處,即非見性,所謂“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但也有平實商量,講道理的,但…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