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书信集续编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
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
复南京某居士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
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
答辽宁宋世春居士
答讷河郭元禄居士
答李开宇居士
答觉融法师
答乘一法师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答鹤壁妙悟居士
答鹤壁智俊居士
答李建伟居士
***************************
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二则)
问一:显教说成佛须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说即身成佛,其异同处何在?凡夫慧照观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华严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分。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于说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净土法,临命终时往生净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报身成佛,报身要修因感果,则净土宗二生、华严三生为极速,常途则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问二:观心功夫得力,八识中根本习气翻动时,每至心疲力竭,当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断尽一切烦恼,入自在无碍境?
答二:观心功夫,于八识亦有熏种起现关系,然以第六识为主。由第六识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响于第七、八识,转变其无始习气,故颇费力。惟有返观穷察,久久行之,透过第七识之障碍关头,始能永久观照。欲透过第七识,须至第六识转变妙观察智后,平等性智始可现前。以此第六识、第七识无分别智力久久行之,则八识方可得习气渐净。故先修止观,观照心性;次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无分别智;至第八地,乃能断一切烦恼,达自在无碍境。
(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际虞问」至此,皆「答问选录」中分出。
[选自《太虚大师全书·第17编·20酬对·2答问·66答徐恒志问二则》]
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
鸿老大德长者法座:
五月二十日手教拜悉。此次辱蒙枉顾寒舍,畅叙所怀,深感您老仁厚慈祥,虚怀若谷,令人有高山仰止之赞叹。所赐佳作《心经体会》[后定名《心经蠡测》,编者注]过去油印本上亦曾拜读,此次又得重印本,启我茅塞,其乐何如。不料展阅未及一半,适有外地道友来访,欲得此书,不敢悭法,乃送之。敬启长者逢便时,再赐寄一册,以便学习为感,总觉长者所发挥,是以心地法眼,洞察一切,融通儒佛,学有所本,诚修持之良导,度生之宝筏也。
仁者慈悲心切,承元音上人之嘱,结缘灌顶,已达二十余人,此实为无上胜缘。虽凡夫往往迷执较重,般若妙慧,闭而不启,但众生夙世善因,不可思议,安知其中无一闻千悟、触动夙种,而如无相法门者。仁者今承上师允许,又因夙根猛利,而豁开正眼,明悟心性,得以传授正法,济度群盲,以正畅佛之本怀,无相功德,何可思议哉。
您老今夏于传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径,教人以一句万德洪名,摄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实为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观佛、念佛),即是“始觉”,念念既久,自然任运进道,由有念入无念,从凡心转佛心。“始觉”有功,“本觉”方显,始本合一,则能所双忘,而寂照现前矣。至此禅净不二,即佛即净,而入非禅非净,心密所证,当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执指为月,门户见深,争论胜劣,舍本逐末,实可一慨。
此外凡修心密,已能由体启用,觉照现前,亦可觉照中,提起一句洪名,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心佛一如,逐步可以做到“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也,即证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之境也。利根之人至此必能恍然,禅净无不圆融无碍,而证入自在之境。以上摸象之说,苏荛之呈,敬乞慈悲教正之,不胜企盼。草叩
福德庄严
后学 徐恒志 顶礼
又凡不能承受二小时修持心密或般若根性尚未成熟者,也可先以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修法”接引之,以打好修心密之基础,时短印少(只做大莲花手印),一般人容易接受,谨呈长者参考。
复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来信收悉。细阅来信,觉仁者宿根甚深,故能发起大愿,愿以科学弘扬佛法,并度脱一切苦恼众生,不胜赞叹!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况发此无上大愿。尚希善自珍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于虚度一生。
修法时,发生“心烦异常”、“火气小升”或昏沉嗜睡,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现象。正因我们无始以来,第八识中含藏无量善善恶恶种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腾出来,这是好处,而非坏处,譬如治病,不经过一番吐、泻、汗的过程,病邪便不易驱除。故《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敌。”故修心人在烦恼、习气翻动时,要坚毅勇猛,常常与自己脾气奋斗,常常与自己逆,一切时返观自己的心念,幻生幻灭,既不执著,随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灭,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于不知不觉中消失。《金刚经》说:“凡所有相(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等)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本性、觉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达到、掌握这个总的要求。
经过修法(或静坐观心、或持咒结印……),并常与习气奋斗后,经过一定时间,定慧力便逐步增强,当依此定力和慧力继续澄清妄念,到功行纯熟,便能出现前后际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时的一番光景,紧紧体验此光景究是什么?!切要、切要。这是第二步。
到自见湛寂灵明之本性后,正好从悟起修,于一切人事、烦恼中锻炼打磨,无明愈消,本性愈显。从此广修六度万行,一一消归自性,《金刚经》所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你对“明心见性,已有决定之信念。”故今谈此简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的“观心”一节以及《静坐入门》中“关于观心”一节,均可参阅。心中心法,有精力时可继续修,一切身心变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时(以二小时为一座,不必修三小时)。[涉及修法仪轨程序内容,此处略。编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坚持,暂放一下,也不妨,待体力好一些再来。又修时切勿坐三小时。不修法时,刻刻观心、
时时觉照,一样可以息妄想,见自性。无有定法,总在契机。
迷闷、恶梦、遗精与夙业和杂念有关,得定后,这些现象可逐步改善,不必忧虑。今后若有问题,可通信联系,以补未前来能面谈之不足,好吗?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近来会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处请他,可
能已赴外地。复颂健康快乐。
愚 徐恒志谨启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众生根机不同,故修法也自有异。读来书,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与观心相应这是好事。当知观心即能见性,即能启发般若,而般若为诸佛之母,可见观心之重要。故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现仁者从实践中,自觉观心之法,甚为相应,则请一门深入,直下观照自己心念,当照见自己心念、意识时,不去理它,既不随逐它,也不息灭它,只要时时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于觉照在前,便能自然化于无形。一面常常与自己逆,处处与自己过不去,于一切有障碍中忍得过,即此便是进步,久久便能心无挂碍,而渐入于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观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现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来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现耳。若无相真心现前,则自然具足万法,与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用,从体起用,用还归体,体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当以观心为主,其他为助。目前以一念万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暂放,今后自可由一门而会入普门也。《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观心即持咒,《心经》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观心,尚无把握时,则可“持咒观咒(即观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观,观念不二,则体用如如矣。拙著《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二段观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样实践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静坐入门》中也有一段《关于观心》可参阅。祝康乐。
恒志6月28日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
智诚仁者:
上次信中所问“ [囫—勿(口)+力]”字问题,我忘记回答您,今特函告:“ [囫—勿(口)+力]”的一声,是禅宗形容开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没有,其意是力从内发,促使明白。若人参究力竭,豁然开朗,明白不生不灭的本地风光,形容这一境况,叫做 [囫—勿(口)+力]地一声,实际上并无声音,是一种形容词。迷者以为有声可求,则误会了。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谨此奉函。顺祝暑安。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 7月 21日
智诚仁者慧鉴:
7月25日函收悉。畅谈心曲,志诚恳切,…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