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随缘,不生执著,才能彻底解脱。贱体托福粗安,惟法务较忙,廖化暂作先锋,不胜惭愧。顺祝两位随缘度日,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拜启2002年7月13日
慨夫仁者道席:
知贱墨已收到,甚好。承寄来书笺壹册,古色古香,十分可贵,谨当保存,以作纪念,高谊美意,不胜感谢!当于有兴时,涂鸦数纸,雪泥鸿爪,足志与仁者一段因缘也。
复来,以免锦念,秋风凉爽,不尽欲言!顺祝
秋绥,俪安。凤如仁者故此问好。
愚朽 恒志 拜上2002年9月1日
慨夫、凤如仁者俪鉴:
两位好!手书敬悉。仁者慈悲用心,欲将书简文钞,设法出版,令愚感德弥甚!事有巧合,仁者之良苦用心,实际上已在进行。因自上次“随笔”出版后,式样轻巧,适宜阅读,有人建议将《般若花》诸文及未曾流布各文,再分类出成“系列书”。目前计划共再出四本,其内容奉告如下:
一、《法藏碎金》:即摘录各种经论之要句、警句,便于学佛者参考、警觉。此书原曾出过,此次再予增添。共计采自76部经论,虽挂一漏万,但不妨“尝海一滴,知百川味”。
二、《般若之花》:即将原来《般若花》诸文,有重点地选择出版,也略有新添内容,聊供一得之愚,请教诸方大德。
三、《书简文抄》[现书名《书简吟草》,编者注]:亦系《般若花》所有,惟序文均为新选入者,乃历年诸方大德嘱写序言,近30篇,此次趁机出版,聊酬愚衷。
四、《佛海拾趣》:采撷选择常识性、可读性的文章,供学佛者作为茶余饭后之文艺享受。
以上四书大小格式与《随笔》一样,连前共五本,一、二两册约十月份可出版,届时当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书简》考虑到原刊“书信”,亦有举一反三作用,为节省精力,此次不拟补充,仁者印来信札谨阅,特表感谢!敬颂秋祺。
愚朽 恒志 草上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钧鉴:
《心中心密修证要义》已由石某居士寄来,我看其内容大体上还不错,因许多内容是上师们所说过的,有些是王骧陆上师“证体起用百则”翻译过来的,但其译文不能尽其原义,有辞不达意之处。特别把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中“净念相继”误作“静念相继”,说静念相继,也叫“阴念”,佛学上似乎没有这个名相。由于用字错误,意义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识作资粮而叫他生慧”,“静的境界实质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语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说上坐前先吐口气,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个手印,一小时后下坐,到厕所大便,说这是度众生,实是胡言乱语,心中心法没有这样修法,必须慎重才好。草草奉复,祈谅鉴。此颂定慧圆明!
恒志 合十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两仁者慧眼:
手书敬悉。魏老师[牧牛老人,编者注]既舍己从人,以仁者名义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资人的实际情况,故仍以尊名捐印为宜。两位皆重视无相功德,三轮体空,仁者必能无我无人,随缘无碍也。
知贤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顶,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无相密乘,与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与无相、无念、无住的禅宗“三无”境界相应,而开正法眼藏,彻见本来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简便,时间又可较短,故更适宜于老年、病者、忙人的学修耳。
修无相密,上座时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时将座上所得移用于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时时凛觉,转化烦恼、习气。久则定慧交资,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无用,出门较少,来青之嘱,只能看因缘矣。热忱为法,敬表钦仰!草复即叩寂照。
愚 徐恒志 拜上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来函拜悉。魏老[牧牛老人,编者注]两篇大作,不克细看,既经仁者润笔,内容绝无问题。书名是否定为《对心经的一些体会》,基本照原意不动,“题名”一般以简短为妙,故略去几个字。“序文”想请仁者作之,当能当仁不让也。现在先打字(照愚所编系列书格式),印出交佛学书局,呈宗教局审批核准后,即可付印,但审查时间较长,只得听之。大致情况如此。凤如仁者均此问好。复颂
春健。
愚朽 恒志 合十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书名拟改为《心经蠡测》,因原来题目太长,可否?(现印的书都是四个字的题目)。闻乔迁新居,谨表祝贺。此祝春健!
徐蕴文 代笔2003年4月7日
慨夫、凤如二仁者慧鉴:
来信拜收。关于来青[青岛,编者注]灌顶问题,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应尽之义务,按照目前情况,天气转暖,且看情况如何,再当考虑。仁者等一片慈心,深为感动,且看因缘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谅。
两位退休在家,共修圣法,此乃无上福德因缘。人生苦短,数十年光阴,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都靠不住。悟后起修,于日用中磨练,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庶不负佛菩萨一番苦心。春节将至,敬祝合府康乐,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敬复2005年1月28日
答保定刘建才、明慧两位居士
1993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鉴:
11月24日函悉,所问各点,奉复如下:
一、大明咒第四字“叭”,应念为“怕”,北方音,也即普通话可怕的“怕”。这也即照法本上的读音。 [当时的法本上六字大明咒印有三种读音,ong ma ni pa ma hong,是其中一种念法,还有现在元音上师传授的念法,诺那活佛传授的念法,编者注]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时以“观照”为主。返观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观照”;若观时心念不起,常觉不迷,便是“觉照”,总之,都是“观心”功夫,意思一样。观心是根本法门,但非“定”不易起观,故修法以助定,达到定慧双修。上座修法,定力增进;下座时,便应时时返照、内视,观自己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取不舍,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时,观慧更明朗,这样便逐步进入定慧双运、止观并修的境界。(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有“简要的修法——观心”一节,请参阅。)
三、慈氏咒即弥勒根本真言,可照旁注的汉语拼音念,或照自己习惯的读音念,作为求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的助愿。若愿生西方极乐,则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愿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见性,得定开慧则是一样。
四、念咒时吸气,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并不影响持咒时,最好持续念下去,便于念力相继。
五、念时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应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为主,口念而无心,功用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为助行,今后定力增进,能回观自心时,则可时时注意练习“觉照”功夫,使行住坐卧时时息妄显真,寂照现前。
最后祝仁者切实修法,埋头苦干,早得定慧,早证菩提。祝精进不懈。
愚 恒志 手拜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书信:
建才仁者慧眼:
来函敬悉,知认真修法,边修边学,刻苦用功,甚为难得。所问各点,谨奉告于下,以供参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执著,但因多生习气,非一时可除,故人人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习气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种子是好事,不是坏事,翻到一定时侯,定慧力逐步增长,习染、执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与烦恼、妄想作斗争,常常与自己过不去。《四十二章经》上说:“夫为道者,如一人与万人战。”但是斗争方法,并非如两军相对,对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随顺它,此即斗争),也不舍(也不必着意去掉、排除),因为妄性本空,若过于着意排除,则能所不忘,毕竟不能空寂、朗照。总之,修心方法,总在以种种方便调伏妄心,如斗争、随它、不理、观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从“解知”到“证知”,证知一切法缘生性空,随着定慧力增进,妄心自然逐步调伏。目前用“着意大砍”,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固执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远不能解脱。
二、“看它要起什么念”,时时观察、返照,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便是观心法门,观到后来知妄心生灭毕竟不可得,这时便是自性显现的时候。“观心”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门。
三、妄心无端起来,看得清楚,这时便应用“不取不舍”法,既不要随它流浪,也不要着意舍除,只是不理,与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谅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缚。但遇到世间人事,也不是不想,沉着观察,事来便应,事过便空,不能留滞、粘着,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这是一种过程,要方便调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顾,或索性起来停坐,作礼拜等,待昏沉去后再作。有时掉举重时,则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静。碰头至墙上,依然不醒,说明无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扫出门,不惊不怖、继续用功,沉着应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静,总在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来具足妙性,与佛不二,只以多生业识障碍,不能解脱,故因业受报,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门。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十四、书信集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