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隨緣,不生執著,才能徹底解脫。賤體托福粗安,惟法務較忙,廖化暫作先鋒,不勝慚愧。順祝兩位隨緣度日,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恒志 拜啓2002年7月13日
慨夫仁者道席:
知賤墨已收到,甚好。承寄來書箋壹冊,古色古香,十分可貴,謹當保存,以作紀念,高誼美意,不勝感謝!當于有興時,塗鴉數紙,雪泥鴻爪,足志與仁者一段因緣也。
複來,以免錦念,秋風涼爽,不盡欲言!順祝
秋綏,俪安。鳳如仁者故此問好。
愚朽 恒志 拜上2002年9月1日
慨夫、鳳如仁者俪鑒:
兩位好!手書敬悉。仁者慈悲用心,欲將書簡文鈔,設法出版,令愚感德彌甚!事有巧合,仁者之良苦用心,實際上已在進行。因自上次“隨筆”出版後,式樣輕巧,適宜閱讀,有人建議將《般若花》諸文及未曾流布各文,再分類出成“系列書”。目前計劃共再出四本,其內容奉告如下:
一、《法藏碎金》:即摘錄各種經論之要句、警句,便于學佛者參考、警覺。此書原曾出過,此次再予增添。共計采自76部經論,雖挂一漏萬,但不妨“嘗海一滴,知百川味”。
二、《般若之花》:即將原來《般若花》諸文,有重點地選擇出版,也略有新添內容,聊供一得之愚,請教諸方大德。
叁、《書簡文抄》[現書名《書簡吟草》,編者注]:亦系《般若花》所有,惟序文均爲新選入者,乃曆年諸方大德囑寫序言,近30篇,此次趁機出版,聊酬愚衷。
四、《佛海拾趣》:采撷選擇常識性、可讀性的文章,供學佛者作爲茶余飯後之文藝享受。
以上四書大小格式與《隨筆》一樣,連前共五本,一、二兩冊約十月份可出版,屆時當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書簡》考慮到原刊“書信”,亦有舉一反叁作用,爲節省精力,此次不擬補充,仁者印來信劄謹閱,特表感謝!敬頌秋祺。
愚朽 恒志 草上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鈞鑒:
《心中心密修證要義》已由石某居士寄來,我看其內容大體上還不錯,因許多內容是上師們所說過的,有些是王骧陸上師“證體起用百則”翻譯過來的,但其譯文不能盡其原義,有辭不達意之處。特別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中“淨念相繼”誤作“靜念相繼”,說靜念相繼,也叫“陰念”,佛學上似乎沒有這個名相。由于用字錯誤,意義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識作資糧而叫他生慧”,“靜的境界實質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語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說上坐前先吐口氣,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個手印,一小時後下坐,到廁所大便,說這是度衆生,實是胡言亂語,心中心法沒有這樣修法,必須慎重才好。草草奉複,祈諒鑒。此頌定慧圓明!
恒志 合十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兩仁者慧眼:
手書敬悉。魏老師[牧牛老人,編者注]既舍己從人,以仁者名義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資人的實際情況,故仍以尊名捐印爲宜。兩位皆重視無相功德,叁輪體空,仁者必能無我無人,隨緣無礙也。
知賢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頂,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無相密乘,與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與無相、無念、無住的禅宗“叁無”境界相應,而開正法眼藏,徹見本來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簡便,時間又可較短,故更適宜于老年、病者、忙人的學修耳。
修無相密,上座時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時將座上所得移用于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時時凜覺,轉化煩惱、習氣。久則定慧交資,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無用,出門較少,來青之囑,只能看因緣矣。熱忱爲法,敬表欽仰!草複即叩寂照。
愚 徐恒志 拜上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來函拜悉。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兩篇大作,不克細看,既經仁者潤筆,內容絕無問題。書名是否定爲《對心經的一些體會》,基本照原意不動,“題名”一般以簡短爲妙,故略去幾個字。“序文”想請仁者作之,當能當仁不讓也。現在先打字(照愚所編系列書格式),印出交佛學書局,呈宗教局審批核准後,即可付印,但審查時間較長,只得聽之。大致情況如此。鳳如仁者均此問好。複頌
春健。
愚朽 恒志 合十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書名擬改爲《心經蠡測》,因原來題目太長,可否?(現印的書都是四個字的題目)。聞喬遷新居,謹表祝賀。此祝春健!
徐蘊文 代筆2003年4月7日
慨夫、鳳如二仁者慧鑒:
來信拜收。關于來青[青島,編者注]灌頂問題,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應盡之義務,按照目前情況,天氣轉暖,且看情況如何,再當考慮。仁者等一片慈心,深爲感動,且看因緣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諒。
兩位退休在家,共修聖法,此乃無上福德因緣。人生苦短,數十年光陰,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爲法都靠不住。悟後起修,于日用中磨練,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庶不負佛菩薩一番苦心。春節將至,敬祝合府康樂,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敬複2005年1月28日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1993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11月24日函悉,所問各點,奉複如下:
一、大明咒第四字“叭”,應念爲“怕”,北方音,也即普通話可怕的“怕”。這也即照法本上的讀音。 [當時的法本上六字大明咒印有叁種讀音,ong ma ni pa ma hong,是其中一種念法,還有現在元音上師傳授的念法,諾那活佛傳授的念法,編者注]
二、修心中心上座修定,下座修慧,故不坐時以“觀照”爲主。返觀自心(心念),如光普照,故叫“觀照”;若觀時心念不起,常覺不迷,便是“覺照”,總之,都是“觀心”功夫,意思一樣。觀心是根本法門,但非“定”不易起觀,故修法以助定,達到定慧雙修。上座修法,定力增進;下座時,便應時時返照、內視,觀自己心念的生生滅滅,不取不舍,一切不理,妄念便能逐步息下。妄念息時,觀慧更明朗,這樣便逐步進入定慧雙運、止觀並修的境界。(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簡要的修法——觀心”一節,請參閱。)
叁、慈氏咒即彌勒根本真言,可照旁注的漢語拼音念,或照自己習慣的讀音念,作爲求生彌勒菩薩兜率天的助願。若願生西方極樂,則可不念此咒,改念“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願力各有不同,但求明心見性,得定開慧則是一樣。
四、念咒時吸氣,咒可以停念一下,但如呼吸並不影響持咒時,最好持續念下去,便于念力相繼。
五、念時有痰可以吐。(念佛、念咒的“念”字,應用“念”,不宜用“唸”,因都以心念爲主,口念而無心,功用較弱。)
六、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爲助行,今後定力增進,能回觀自心時,則可時時注意練習“覺照”功夫,使行住坐臥時時息妄顯真,寂照現前。
最後祝仁者切實修法,埋頭苦幹,早得定慧,早證菩提。祝精進不懈。
愚 恒志 手拜1993年11月29日
1994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眼:
來函敬悉,知認真修法,邊修邊學,刻苦用功,甚爲難得。所問各點,謹奉告于下,以供參考。
一、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想、去執著,但因多生習氣,非一時可除,故人人都有一個過程。特別是修心中心法,功夫加深,習氣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故翻種子是好事,不是壞事,翻到一定時侯,定慧力逐步增長,習染、執著便逐步松下。在初步用功中,一面依法修持,一面要與煩惱、妄想作鬥爭,常常與自己過不去。《四十二章經》上說:“夫爲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但是鬥爭方法,並非如兩軍相對,對峙不放,能逐步不取(不隨順它,此即鬥爭),也不舍(也不必著意去掉、排除),因爲妄性本空,若過于著意排除,則能所不忘,畢竟不能空寂、朗照。總之,修心方法,總在以種種方便調伏妄心,如鬥爭、隨它、不理、觀空,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諸妄自然不去而去。此“知”是從“解知”到“證知”,證知一切法緣生性空,隨著定慧力增進,妄心自然逐步調伏。目前用“著意大砍”,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固執一法,以免妄上加妄,永遠不能解脫。
二、“看它要起什麼念”,時時觀察、返照,從起心動念處下手,這便是觀心法門,觀到後來知妄心生滅畢竟不可得,這時便是自性顯現的時候。“觀心”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門。
叁、妄心無端起來,看得清楚,這時便應用“不取不舍”法,既不要隨它流浪,也不要著意舍除,只是不理,與之挨磨,用功久久,妄心逐步力弱,定慧便逐步增加矣。切不可用“先想完了事再守吧”的原諒心,若如此用功,即是生死系縛。但遇到世間人事,也不是不想,沈著觀察,事來便應,事過便空,不能留滯、粘著,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切宜注意。
四、坐中睡魔重,易打瞌睡,睏昏,這是一種過程,要方便調伏,如竭力注意持咒,一切不顧,或索性起來停坐,作禮拜等,待昏沈去後再作。有時掉舉重時,則又要加功多坐,促使定靜。碰頭至牆上,依然不醒,說明無始昏沈力量正在打掃出門,不驚不怖、繼續用功,沈著應付,用功日久,自然逐步安靜,總在循序漸進,切勿急于求效,功夫一到,自然天下太平了。
五、人人本來具足妙性,與佛不二,只以多生業識障礙,不能解脫,故因業受報,各有不同,今修心地法門。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