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

  

十四、書信集續編

  太虛大師答徐恒志問(二則)

  答牧牛老人(魏鴻勳老居士)

  複南京某居士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答保定劉建才、明慧兩位居士

  答遼甯宋世春居士

  答讷河郭元祿居士

  答李開宇居士

  答覺融法師

  答乘一法師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答鶴壁妙悟居士

  答鶴壁智俊居士

  答李建偉居士

  ***************************

  

太虛大師答徐恒志問(二則)

  問一:顯教說成佛須叁大阿僧祇,而密教說即身成佛,其異同處何在?凡夫慧照觀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華嚴宗亦言叁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分。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于說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淨土法,臨命終時往生淨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報身成佛,報身要修因感果,則淨土宗二生、華嚴叁生爲極速,常途則叁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問二:觀心功夫得力,八識中根本習氣翻動時,每至心疲力竭,當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斷盡一切煩惱,入自在無礙境?

  答二:觀心功夫,于八識亦有熏種起現關系,然以第六識爲主。由第六識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響于第七、八識,轉變其無始習氣,故頗費力。惟有返觀窮察,久久行之,透過第七識之障礙關頭,始能永久觀照。欲透過第七識,須至第六識轉變妙觀察智後,平等性智始可現前。以此第六識、第七識無分別智力久久行之,則八識方可得習氣漸淨。故先修止觀,觀照心性;次用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無分別智;至第八地,乃能斷一切煩惱,達自在無礙境。

   (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際虞問」至此,皆「答問選錄」中分出。

  [選自《太虛大師全書·第17編·20酬對·2答問·66答徐恒志問二則》]

  

  

答牧牛老人(魏鴻勳老居士)

  鴻老大德長者法座:

  五月二十日手教拜悉。此次辱蒙枉顧寒舍,暢敘所懷,深感您老仁厚慈祥,虛懷若谷,令人有高山仰止之贊歎。所賜佳作《心經體會》[後定名《心經蠡測》,編者注]過去油印本上亦曾拜讀,此次又得重印本,啓我茅塞,其樂何如。不料展閱未及一半,適有外地道友來訪,欲得此書,不敢悭法,乃送之。敬啓長者逢便時,再賜寄一冊,以便學習爲感,總覺長者所發揮,是以心地法眼,洞察一切,融通儒佛,學有所本,誠修持之良導,度生之寶筏也。

  仁者慈悲心切,承元音上人之囑,結緣灌頂,已達二十余人,此實爲無上勝緣。雖凡夫往往迷執較重,般若妙慧,閉而不啓,但衆生夙世善因,不可思議,安知其中無一聞千悟、觸動夙種,而如無相法門者。仁者今承上師允許,又因夙根猛利,而豁開正眼,明悟心性,得以傳授正法,濟度群盲,以正暢佛之本懷,無相功德,何可思議哉。

  您老今夏于傳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徑,教人以一句萬德洪名,攝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實爲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觀佛、念佛),即是“始覺”,念念既久,自然任運進道,由有念入無念,從凡心轉佛心。“始覺”有功,“本覺”方顯,始本合一,則能所雙忘,而寂照現前矣。至此禅淨不二,即佛即淨,而入非禅非淨,心密所證,當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執指爲月,門戶見深,爭論勝劣,舍本逐末,實可一慨。

  此外凡修心密,已能由體啓用,覺照現前,亦可覺照中,提起一句洪名,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心佛一如,逐步可以做到“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也,即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之境也。利根之人至此必能恍然,禅淨無不圓融無礙,而證入自在之境。以上摸象之說,蘇荛之呈,敬乞慈悲教正之,不勝企盼。草叩

  福德莊嚴

  後學 徐恒志 頂禮

  又凡不能承受二小時修持心密或般若根性尚未成熟者,也可先以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修法”接引之,以打好修心密之基礎,時短印少(只做大蓮花手印),一般人容易接受,謹呈長者參考。

  

複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來信收悉。細閱來信,覺仁者宿根甚深,故能發起大願,願以科學弘揚佛法,並度脫一切苦惱衆生,不勝贊歎!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況發此無上大願。尚希善自珍攝,奮發向上,自強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于虛度一生。

  修法時,發生“心煩異常”、“火氣小升”或昏沈嗜睡,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現象。正因我們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善善惡惡種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騰出來,這是好處,而非壞處,譬如治病,不經過一番吐、瀉、汗的過程,病邪便不易驅除。故《四十二章經》說:“夫爲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敵。”故修心人在煩惱、習氣翻動時,要堅毅勇猛,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常常與自己逆,一切時返觀自己的心念,幻生幻滅,既不執著,隨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滅,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于不知不覺中消失。《金剛經》說:“凡所有相(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本性、覺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無論修什麼法,都要達到、掌握這個總的要求。

  經過修法(或靜坐觀心、或持咒結印……),並常與習氣奮鬥後,經過一定時間,定慧力便逐步增強,當依此定力和慧力繼續澄清妄念,到功行純熟,便能出現前後際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的一番光景,緊緊體驗此光景究是什麼?!切要、切要。這是第二步。

  到自見湛寂靈明之本性後,正好從悟起修,于一切人事、煩惱中鍛煉打磨,無明愈消,本性愈顯。從此廣修六度萬行,一一消歸自性,《金剛經》所謂:“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因你對“明心見性,已有決定之信念。”故今談此簡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的“觀心”一節以及《靜坐入門》中“關于觀心”一節,均可參閱。心中心法,有精力時可繼續修,一切身心變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時(以二小時爲一座,不必修叁小時)。[涉及修法儀軌程序內容,此處略。編者注] 心中心法如不能堅持,暫放一下,也不妨,待體力好一些再來。又修時切勿坐叁小時。不修法時,刻刻觀心、

  時時覺照,一樣可以息妄想,見自性。無有定法,總在契機。

  迷悶、惡夢、遺精與夙業和雜念有關,得定後,這些現象可逐步改善,不必憂慮。今後若有問題,可通信聯系,以補未前來能面談之不足,好嗎?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近來會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處請他,可

  能已赴外地。複頌健康快樂。

  愚 徐恒志謹啓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衆生根機不同,故修法也自有異。讀來書,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與觀心相應這是好事。當知觀心即能見性,即能啓發般若,而般若爲諸佛之母,可見觀心之重要。故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現仁者從實踐中,自覺觀心之法,甚爲相應,則請一門深入,直下觀照自己心念,當照見自己心念、意識時,不去理它,既不隨逐它,也不息滅它,只要時時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于覺照在前,便能自然化于無形。一面常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于一切有障礙中忍得過,即此便是進步,久久便能心無挂礙,而漸入于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觀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現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來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現耳。若無相真心現前,則自然具足萬法,與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體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當以觀心爲主,其他爲助。目前以一念萬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暫放,今後自可由一門而會入普門也。《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觀心即持咒,《心經》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觀心,尚無把握時,則可“持咒觀咒(即觀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觀,觀念不二,則體用如如矣。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二段觀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樣實踐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靜坐入門》中也有一段《關于觀心》可參閱。祝康樂。

  恒志6月28日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智誠仁者:

  上次信中所問“ [囫—勿(口)+力]”字問題,我忘記回答您,今特函告:“ [囫—勿(口)+力]”的一聲,是禅宗形容開悟的境界,念做“忽”,字典上沒有,其意是力從內發,促使明白。若人參究力竭,豁然開朗,明白不生不滅的本地風光,形容這一境況,叫做 [囫—勿(口)+力]地一聲,實際上並無聲音,是一種形容詞。迷者以爲有聲可求,則誤會了。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謹此奉函。順祝暑安。

  愚朽 恒志 合十2001年 7月 21日

  智誠仁者慧鑒:

  7月25日函收悉。暢談心曲,志誠懇切,…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