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念咒時,有一點靈明,能照見妄想的跑與不跑,這是妄想將息未息,已能起觀照作用,但尚須不斷成熟,能做到上座時或日常之間,境界來時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則功夫又進一步矣。
在下座時,立一無形的“我”,以便妄念來時能一來便覺,這是“覺照”在前,起念在後的功夫。當定慧力增強時,不管起念不起念,常現“覺照”之境,使妄念來時,似片雪投于烘爐中,立即熔化,這時功夫較前更成熟,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又覺照時時在前,妄來便覺,不致被動流浪。在《般若花》91頁上,關于覺照力量的分析,有幾種層次,請作參考。又觀妄念起處,是從觀妄下手,先照後覺妄歸空,是從觀真下手,後者層次比前者爲高。但也無定法,或先觀空除妄,或先觀妄歸空,方法上隨時有變換,直至心無系縛,自在光明爲止。
來信說:“回頭看妄念起處,還是沒有”說明種種妄心本不可得,能常常與之“逆”,挨將過去,便是勝利。憨山大師說:“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此即“無心”功夫。所謂“用心維護”乃是靈知覺照境界,而非用心思維,前者無分別,後者有分別。總之,念念警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既非無記,又非妄想,爲要。王師尊[王骧陸上師,編者注]所說:“用慣這顆心”,正是叫人認透本來面目,而自在運用,無所粘滯!
您說:“叫人盯住妄心”,嚴格地說,這仍有對待,不得解脫。但初心修法,難免有能有所,不斷地以覺心化除妄心,使之處處解脫自在,便是要“用慣這顆心”,處處不失覺照。
在看電視、聽廣播時,只宜對形形色色,過而不留,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但心無染著,不隨境分別,這便是無著妙用,如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這上面”,便成汙染、執著,使自性難以淨化。總在努力用功修法,增加定慧力,自然能不動不搖,而隨緣起用,用而不著,念而無住了。《維摩經》上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念而無住”的境界。只要老實埋頭苦幹,于妄想習氣上做功夫,久久自然瓜熟蒂落,不變隨緣,隨緣(用)不變(體)了。複頌
解脫輕安。
愚 徐恒志 手啓3月20日
1997年書信:
建才仁者慧鑒:
接五月六日手書。修持1千多座,勇猛前進,十分可貴!現在重點應在下座時,多多與習氣奮鬥。上座修法爲磨刀,下座觀照如殺敵!能“念佛時,心已安穩多了”,正是進步、受用之處,于患難處著力,必能進趣菩提。娑婆苦難,正是辦道資糧,令郎之病,多是業障,能否漸漸引之念佛、忏悔,以種善根。敬複,順祝內外吉祥!
愚 恒志 拜啓1997年5月10日
建才仁者慧鑒:
10月24日手書已悉,仁者努力辦道,精進用功,十分難得!您處的某居士,由于習禅用功,啓發夙世靈根,故易于化空得定,根性很好。由于習染輕薄,能發微少神通,亦是常事,但切不能執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中,色陰第九,說明有時“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屬眷屬……此名迫心逼極飛出……”並非真正神通,能不作聖心,不去追求,也是善境界,否則偏離學道方向,易走邪入魔。
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時間,即是修心密的成就,也是很不容易的。某居士說:“止息時才是化空時”。不錯,因爲止息,就是化空,此時寂然不動,心境兩忘,但靈靈明明,並不斷滅,這正是自性顯現之時。只要常常凜覺,久久成熟,打成一片。
照此常覺常照,轉化妄想習氣,本無生死可得,但無始妄想,根深蒂固,若慮即生不能解脫,則淨土念佛法門,正可借用。要知見到本來,開悟明心之後,就能得佛法受用,即使不能除盡習氣,而明心念佛與不明心念佛,功德利益大不相同。曆來大德如印光、徹悟、蓮池、蕅益大師等都是明心見性後,回向淨土,往生後繼續修煉,必能圓滿菩提,成辦大事。故愚與黃念祖居士相同主張“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效法古德,理正在此。
至于“打不開”問題,當您“妄念不起一段時間”,這時不正是“化空”嗎?不正是打開嗎?于此不當下體認,而妄期另有一個“打開”境界,正像騎驢覓驢,徒自辛勞!
骧公師尊說“妄不能息”,又說“只要能轉可耳”,兩句正是互相說明。應知妄想即是自性,如波即水,若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故開悟見性的人,知煩惱即如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于煩惱不取不舍,不加斷滅,只是隨起隨覺隨轉,不粘不著。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若一切息滅,又成外道的斷滅知見。又應知無相、無住、無念,並非滅盡念頭,只是念念轉空。六祖所謂“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離念”,“于相”、“于念”,即說明並非滅相、滅念。
下再解釋一些問題:
1.“想一會兒後才知轉行嗎?”,“剛一轉後,一會又打妄想”是定慧力不足之故,能常常回光返看無念境界,久則由生而熟,而能念起即覺,覺照時時在前。
2.“怕心被境奪,把心壓住不動”,這如以石壓草,草還是從四面叢生。必須明白“心”本不可得,則自然寂然不動了。
3.趙州所說:“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不停留”就是“無住”,把妄想化空;這與凡夫妄想一個接一個,念念粘著,大不相同。
4.《般若花》上說:“念起不隨”,即是不取;“也不著意遣除”即是不舍;不取不舍,這是息妄妙訣。若著意遣除,妄想本空,遣除什麼?若有個“遣除”,又成妄想,其實只要一覺,頓然光淨。若“妄想盡管打,只是不粘”,要知妄想盡管打,念念不息,即是粘,哪有不粘之理?不正是被妄想縛住,欲息不能嗎?
5.閑中無事,這時正可回光返照,默契自心,自在受用。真用功的人,在與習氣相遇時,正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在平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正是精進。
6.仁者總不能化空的原因,還在于定慧力不足,如能常常與習氣奮鬥,常與自己逆,習氣便可由濃轉淡,由長轉短,由勉強轉自然,由著意轉不覺,而逐步證入空境,由空境而空心、而空法、而空空,離大自在不遠了。順祝(小胡居士均此)自在,安詳。
愚 徐恒志 手拜1997年10月30日
1998年書信:
建才仁者如見:
來信已悉,知仁者在修心過程中,已能起用覺照,在力量上有所增強,很好,但對“不取不舍”,還不能正確掌握,今再說明如下:
一、修法之時,心不住于妄念,而是住在印和咒上,兩耳也是聽自念之咒音,不隨妄念流轉,這就是“不取”。但雖然“不取”,而心還想“舍”掉它,這“舍”就是要想去掉妄念,或想壓住妄念,不使分別,但如石壓草,草仍要生。故骧公所說:“正坐定心,百物不思,是外道修法,這也叫無想定。”
二、須知對妄念既已“不取”,就不著意于妄念上。既不著意于妄念上,那又何必舍它,若不取時,又要舍它,這就是“壓念”,本已息下,不流轉,又要去“舍”它,這就成頭上按頭,欲舍反留。
叁、心念刹那生滅,修心人就在生滅處,回光返照,不令它住著,若硬壓它,不但違反“本空”,而且易出毛病。總之上座時一切不理以修定,下座時觀照此無念境界以修慧,定慧並修,不久功夫便會成片。(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希細細揣摩、體會,這便是觀照的善巧方便,文字不多,但很精要,可以此爲標准。)
四、您說:“若不叫它停,便流浪而去”,實際上這“叫它停”一念,也是妄念,不理它,反能平安無事。
五、念念在覺,不但是觀當下一念,還要把這一念化空,才叫覺。如果我們能時時空、時時覺,覺在眼前,覺在當下,就能時時解脫,時時自在。
六、衆生本來成佛,是說礦中原來有金沙,但無始以來夾有泥沙,故叫“無始無明”。若礦中原無金沙,則就無法煉出金子來。此問題,請看拙作《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作爲參考。
某居士很熱忱,希望我到保定來,但我自忖,年齡太大,84歲的人畢竟行動不便,故來保之事,很難成爲事實,請諸仁者,給予諒解,謝謝!草複順祝
精進不懈。
愚 恒志 拜啓1998年7月23日
1999年書信:
建才仁者道鑒:
祝在新的一年中,合府吉祥,一切平安遂順,道心堅固,妄心、執著息下,進入無住無相、空有圓融、動靜不二、隨緣自在境界,在菩提正覺道路上進一步有所進展和成就。順祝吉祥愉快!
愚 恒志 拜啓1999年2月8日
建才仁者慧眼:
4月4日函敬悉,問題謹告如下:
一、法本後“隨心陀羅尼”可隨時加修,有空就修,不限時間,此是心中心印咒以外的加修,以增助力,但最好也結手印。 [手印結法略,編者注。]但此咒印不修也可,六印已足夠了,心不集中,多有何用?
二、明慧修二、四印又修六字明兩小時,可不必這樣,就修二、四印也可治病,尤其是二印,可治病、開慧、消業,力量很大。信心足,便有力量。修法不宜太雜,一門深入,便得定開慧。
叁、破瓦法,是西藏密法中所有,是一種用呼吸氣功方法,訓練把識神(意識)由丹田上升,提到頭頂百會穴,然後放松氣回到下面,繼續再做,把氣沖開頂門。頂門百會穴,便能軟化,插入吉祥草。此法我未修過,但用氣功硬把識神提上來沖上去,搞不好會出毛病,總覺不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徹悟禅師語)來得自然、合理。萬一氣不能沖出去,豈不是白用功夫,而不耽誤往生大事嗎?故漢地學此法的並不多,似乎亦不普遍使用,因兩地人基礎、根性、願力都有所不同也。略告一二,以供參考。欲生西方,全靠定力,只要“一心不亂”、“心不…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十四、書信集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