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说修道的最后有之前的,修道总共有九个嘛,上品、中品、下品,修道三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这九品中的除了最后刹那之前,全部都是由这个来表述的,而说的也非常多,修行的内容就这些。到了最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讲到的是修道的最后,叫金刚三摩地,也就是说修道最后有,然后就是“究竟涅槃”,就是讲无修道。所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2、密法的修行次第
刚才我向大家阐述了一下,藏传佛教修行的般若乘的简要的次第。现在我讲一讲密法的修行次第,时间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要紧,基本上把这个部分说完了。那么密法的修行次第与般若的修行有所不同,在哪里不同呢?修菩提道次第的问题上没有不同,都得修菩提道次第,而且菩提道次第从头到尾并且都得过关,否则你过不了资粮道这一关。其实是不是过得了菩提道次第的关,不是是不是过得了格鲁巴的关,黄教的关,而是过得了过不了大乘的资粮道的修行的关,为什么呢?因为《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是宗喀巴大师写的,但是这个的内容实际上是《二万颂般若》和《十万颂般若》《八千颂般若》核心的内容,也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核心的精要,把它整理成为实修次第而已,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修完了菩提道次第之后,一旦止观双运的空性证悟了以后,你就进入了加行道,到了加行道以后你就可以直接受密法的灌顶,然后受密法的戒律,然后修把死有、中有、生有转化为法身报身化身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身远离、语远离、意远离的幻身、光明,修道的双运,最后由修道的双运转为无修道的双运,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果位。这个里面所说的双运是什么呢?幻身和光明融为一体,也就是身心一体的这种幻身和光明,幻身和光明的双运,这就称之为双运的意思,所以,这样,修密法的人到了加行道的以后,依照《密宗道次第广论》来修行也可以了,当然《密宗道次第广论》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有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密宗道次第广论》更注重的是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理论的概括上面,实修次第上面恐怕还得依靠类似于《密集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胜乐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大威德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这样的内容去修行,才叫完整,而且直接,不需要绕那么大的理论的圈子,直接可以接触到实修的次第,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部分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密法修行的过程当中的特点了。
【四、佛教兴衰的反思,佛法永住世间,能够利乐有情、利国利民的话,当如何做?】
下面我转换下一个话题,既然修行的次第是这样的,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可能是对佛法是虔诚的。或者即使没有虔诚也是有好感的,为什么我敢这么说呢?因为我知道你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国人对佛法必然有好感,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它陪伴我们有两千一百年了,儒、释、道这三种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陪伴两千一百年了。所以我们骨髓里面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从来就离不开佛法的。
元朝有一个大学士叫刘谧学士,他曾经写了一部《三教平心论》,其中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引用在这里:孝宗皇帝说,以儒治家,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家也身也心也岂能不治乎。我们中国人就习惯这样,以儒家的思想去治理家国,用道家的思想来养身,用佛家的思想来修心。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是完整的中国人,当然,当我们国家落魄的时候,当我们民族衰亡的时候,当我们羡慕更强大的民族时候,自已的祖宗、自已的信仰,一切都极不如人了,所以,觉得人家的什么都好,我的什么都坏,我之所以如此落败,全都是这些文化,这些旧俗所致,他们之所以兴盛,因为他们的先进的文化所致,不过,当我们找到自我感觉的时候,当我们觉得中国也是不错的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已还有自尊的时候,当我们认为我们也不比别人差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伦理道德,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思想,给予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注入了我们的血液,由此有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长盛不衰的历史,你们说是吧!
所以我为什么说,是中国人必然对佛教有好感,原因是什么?是中国人还是爱中国人的。爱自已的民族,也就爱自已的文化、自已的信仰、自已的伦理道德。与别人相比,不差到哪去,只不过我们遇到了一些麻烦的事,这是世间所有的民族都会遇到的而已,因为万物都是无常的,有胜自然就会有败,有衰也自然会有盛,这就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们去反思一下我们的佛法。我这几天就想很多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想印度佛教的衰败,有很多大学者,关于印度佛教衰败的原因,作了很多的总结,也作了很多的研究,我也作为佛门的弟子,作为活佛,觉着就这个问题不去想一想是不对的。因此我想了很多问题,自释迦牟尼佛传播佛法以来,自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等等,把大乘佛法兴盛以来,在印度佛法昌盛有一千五百多年,甚至一千六百多年吧,这样的一段时间。
在这一千五六百年当中,在印度不说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六七十覆盖着佛教,当然不同的进段也有一些变化,但是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不仅如此,佛教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等,现在已经传播到全世界。那么,当年这么好的一个佛法,它的灭亡,为什么?前几天我们在斯里兰卡访问的时候,我跟一些领导,一些朋友探讨的时候,我也跟他们说了这样的一个事情,我说,我总结了,当然有很多,第一,有佛教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环境的原因。但是我把它主要的总结成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佛教这个宗教与任何一个其他的宗教一样,它也讲究一点气侯。比如说,有的植物冬天长了,有的植物春天开花了,有的植物秋天就结果了,不同的植物有它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对吧?佛教也不列外,那么这个佛教适合什么样的土壤不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呢?我认为佛教更适合于和平时代,更适合崛起时代,当国家一旦崛起,国家一旦兴盛,佛法必然兴盛。当国家一旦衰败,社会一旦动荡或者这个时局一旦混乱的时候,佛法能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少的。我这是从印度佛法衰败的原因来汲取的。为什么?在一千多年前的印度,伊斯兰教徒入侵到印度,整个印度当时是一个分裂的状态,由伊斯兰统治下统一起来,之后佛教进入了灭亡的开始了。逐步逐步地灭亡,那个时候的印度,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说,被其他的民族所压破或者被其他的民族所压制,是战争不断的,对抗不断的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呢?带有一点血腥味的东西。站起来替我作主,这才是最需要的,而我们佛教呢,大慈大悲,慈悲为怀,没有任何血腥味,从来就不善于这个。所以说当时的印度人不大需要佛教。他更需要至少在精神上带有驱魔镇邪的作用的外道的神灵,所以说印度人民选择了他们当时最喜欢的东西。
我认为是这样,国内也是,你看,凡是国家兴盛,佛教必然兴盛。而且佛教对社会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好的。非常正面非常好的,而且非常大的。当国家一旦乱起来,社会一旦动荡起来,起到作用最大的是什么呢?山大王、军阀,有点带有血腥味的。这些势力那才是霸主。 我们说乱世出英雄,为什么乱世出英雄呢?他们的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到了。而佛教恰恰是这个时候,你劝谁都劝不动了。因为这就是乱世,但是,当我们国家一旦走向一个繁荣昌盛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和睦,和每一个人的内心的宁静和精神上的享受,和非常乐观非常清净的那种心,这个时候,我们佛教的大慈大悲,佛教的无私奉献,佛教的菩萨广大行,佛教的这种利他之心,为国家,为人民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人,一定会选择最需要的东西。因为人总是最聪明的,最需要的时候,会选择自已最需要的东西,作为自已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逐步逐步地好起来了,逐步逐步地强大起来了,繁荣起来了,但是物质的繁荣,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空虚,精神上的没有着落,精神上的悲观,精神上的很多很多的压力,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剂良药,那是什么呢?让人心非常地快乐,非常地幸福,非常地乐观,非常地和睦,非常地和谐,非常地勤奋精进,非常地宽容,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每个家庭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我希望大家吸取这种教训,我们一定要做到无论在任何一个时候,佛法能不能够存在于这个世间,你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能不能够做到一点有利的事情,来做服务。我们利乐一切有情,其中包括我们所有的人民,因为,我们为人民真心诚意地作服务的时候,人民需要。我们为国家真心诚意地作服务的时候,国家需要。人民选择了我们,国家选择了我们,我们将会永久住世。要是人民抛弃了,就像印度人民当年抛弃了佛教一样,我们的佛法就会变成了美好的过去的故事了。所以说,这个问题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第三个原因我就不想说了,因为时间不够,时间已经到了。
【五、佛教界与学术界如何交流】
最后,说一下今后我们佛教和学术界之间谈论的议题,有的人说:“佛教不能接触学术界”,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佛教本身就是学术性的宗教,你要离开了学术,离开了研究,等于是离开了理性,选择了迷信,这是非常非常狭隘的,不可取。但是不是跟着别人的后面走,没有任何自已的主见呢?也不是的,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有自已的思想,尤其是,比如说,学术界当中也有很多的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主张,我们要看好了哪个主张更公平,哪个主张对我们佛法更公平,哪个主张对我们佛法的长久住世和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我觉得这个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打个比方说,有的人,研究佛教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自己已经决定了站在哪个立场上,判定大乘佛法乃是婆罗门教等等当中所改造出来的,先决定这个,他找到证据了吗?没有,先定罪,而后不断地寻找证据,还没找到证据。比如:谁造的?什么时候造的?怎么造的?谁来出资的?谁来写文章的?怎么完成的?有什么证据?没有。那为什么?我认为是这样。说到这儿的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前天晚上,我在看清辨论师的《思择燃论》,《思择燃论》汉文没有,藏文里有,当年清辨论师反驳了一些小乘佛教说大乘佛教非佛说的言论,但清辨论师非常有意思,他把小乘佛教对大乘佛教攻击的理由,大概把它归类了二十五个理由,然后一个一个理由一一地去反驳,其中最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说结集的时候,经律论小乘经典当中,十八部经典当中没有大乘佛教的经典,关于这个问题清辨论师非常有意思,他把一个一个部派的经典里面的关于菩萨,关于广大菩萨行的内容的部分一个一个调出来看,你们的大众部不就是这么念的吗?你们上座部某某经典不就是这么念的吗?你们这个这个地方不就是这么念的吗?他一个一个调出来,我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将来真想把这些翻译成汉文,那就可以给大家看一看,非常有意思。总而言之,我们要记住,虽然,由于东南亚的佛教和小乘佛教开始逐步逐步发展得比较快,在他们的主张当中很多的时候呢,尤其是以前的时候,大乘佛教非佛说比较流行的,所以说这种思想对于某些外国的学者,先入为主,受了影响之后,他就很自然地,不经思索地,就会一票否定,说大乘就是婆罗门教当中的,但是从大乘若是从婆罗门教当中,改造过来的话,像《二万颂》《十万颂般若》那样,《华严经》那样大部头的东西,你到婆罗门教里面,到哪里找它们的原版啊,根本就没有,根本就没有,无稽之谈。
第二,要做如此理论非常细密,而且又非常庞大,非常系统的东西,需要多少年作呀,由什么样的大知识分子作啊,没有踪迹,从天而降。你没有任何丝毫的证据,在龙树菩萨的时期没有找到证据,何况现在呢?所以说这样的话以后不要信。
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我们的所有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在这个问题上,不管别人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家之谈。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的,因此我跟大家说说,因此接触学术界的过程当中呢,要接触就接触,但是,主张在这样的人之间,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才行,不能够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这样是不好的,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是我给大家的小小的建议,今天我已经时间超过三分钟了。请见谅,不好意思。也没有时间回答问题。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