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曾经说了,手指沾在地上说,诸比丘,我手指所沾的泥土和大地的泥土,哪个多,哪个少,大地的泥土当然是多了,从三善趣堕入三恶趣者犹如大地的泥土,三恶趣受生到三善趣的则如手指上粘的泥土等等。这样比喻的经是比较多的我就不引用了。所以说,可知我们得到这样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第二,从因的角度来看非常难得,因为获得一般的人身的话,也具有受十戒的清净的戒律,然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广大的福报,而后非常殊胜地发愿才能转世的,何况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呢,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都是具有了八异熟果等等殊胜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这是要认知难得,而且义大,为什么呢?我们这个人身几乎比如意宝还要珍贵,为什么呢?只要你有雄心壮志,只要你有勤奋精进,只要你能够努力不懈,你这一生当中,你想做一个科学家、军事家,或者大官、大商人,无所不能,甚至你来世再来到人身你也能做到,人天安乐你也能做到,彻底脱离轮回你也能做到,利益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做一切众生的救怙主你也能做到,所以说人身就像如意宝,无所不能。因此我们不能虚度这个人身,这是认识暇满人身的部分。
第三,就是和下士道共同法的部分了,这个部分分成四个部分,死无常、三恶趣苦,还有皈依、因果这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死无常来说的话,死无常大致可以把它分成四类,一个是念死无常的功德,二、不念死无常的过患,三、如何念死无常,四、死无常修行的方法,四个部分,其中的念死无常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你不知道随时都有可能死,你就不会信佛,就算信佛你也不会非常精进地修行,就算修行也不会精进地修,然后这一生当中会浪费了很多时间,虚度,然后,死时后悔而亡等等,有很多的过患,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定会死亡,而且死期不定,死后唯有善恶业果才能推转我们下一轮的轮回,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不但要准备好我们活着的时候的事,还要准备好活了之后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就是三恶趣,既然一切事由善恶业力来决定,善恶业力表现在习气当中,因此若我们恶的习气重大,那么我们将堕入三恶趣等等三恶趣苦,畜生、饿鬼、地狱等念其苦,生起恐怖之心。然后才修皈依心,为什么皈依,首先皈依的理由是什么,怖畏轮回和生死轮回的苦,从这个当中解救出来,由此归命于佛、法、僧,而后确认佛、法、僧能皈依,三、如何皈依之理,四、皈依之后如何学等等,要学会整个皈依的四科判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对三宝形成非常深信不疑的虔诚信仰。其实我跟你们说实话,我在大庆讲了四年的般若,其他的收获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我跟他们讲了之后,他们基本上形成了对佛法几乎完全不怀疑,完全坚定不移的一种信仰,我认为这可能是我给他们做的最大的一个功德吧。所以说,看似我们说皈依很简单,在师父面前跪完了就完事了,皈依是大有文章,你是表面皈依还是心里皈依,有理由的皈依还是没有理由的皈依,盲目的皈依还是理性的皈依,皈依之后有没有做了皈依之后该做的事儿,这是个大文章,所以,我专门讲有关皈依方面的《三皈依学处》,“佛学宝藏”网站里面有这个声音文件,也有文字文件,请大家好好看看关于皈依方面,这部分的四个内容,以何皈依之因,往何皈依之处,如何皈依之理,皈依后如何修行之理,大致上这四个内容的核心内容,理论比较庞大我今天就不阐述了。
第四个就是因果业报,因果业报非常重要,业决定,业增长广大,不作不受,所作不失,这四个部分核心的内容,是一切善业还是恶业,凡是善业只能得到善的果报,恶业只能得到恶的果报,在这一点问题上是绝对没有错误的,绝对没有可能由恶因导致了善的结果,或者善因导致恶的结果,当然了,我们粗粗地一看有的人呢,作恶多端,反过来他活得比较好,有的人行善积德,反过来活得不好,这个从不推敲的粗粗的地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细细分析的时候,这里面你可以分析三天三夜,你能够分析出一个核心的原由来,关于这方面我也将会讲一个关于因果方面的详细的内容,请大家期待好吗?
这一部分与下士道共同法的部分,也就是,所有包括你入声闻道还是菩萨道,都必须先做的部分就是下士道,然后与声闻道共同法的部分,出离心的部分,这部分分为两个部分,轮回苦和脱离轮回的涅槃的果位两个部分,轮回苦部分呢,实际上就是苦圣地和集圣谛的部分,也就是苦圣谛和集圣谛两个部分,脱离轮回的解脱的部分,其实是灭圣谛和道圣谛的部分,就两个部分。所以,宗大师就是以这样的四圣谛,就在这个地方讲,从苦圣谛的角度讲行苦、坏苦、苦苦三个,特别是讲轮回的总苦和别苦等等,从总苦的角度来说不平等苦,上下不决定苦,不知足苦,数数舍身之苦等等有六个,而八苦呢,生、老、病、死、爱离别、求而不得、怨憎会,近取蕴,变化无常苦等等的一些苦,这些细节我没办法跟你们说,就简要地跟你们点个名字,到时候你们去看《菩提道次第——速道》或者《菩提道次第——安乐道》或者《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都行,在我的网站里面也有,但直接在网站里面搜菩提道次第的话你也能找到。这是一个方面。
这个痛苦的来源从哪里来呢?从业和烦恼而来,所以说,这就是集圣谛就出来了, 当年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讲法的时候,说了四句话,苦圣谛当知当解,集圣谛当知当断,灭圣谛当知当证,道圣谛当知当修,就是苦圣谛要认清楚的,集圣谛要断根的,灭圣谛要证得的,道圣谛要修行的。如果你想不受这个苦,那你要找到苦的根源,把它断掉;如果你想得到这样的涅槃的殊胜善妙的果位,那就要修道而获得灭的果位,这就是苦和集的因果,道和灭的因果,两个因果,一个是苦和集是染污法的范畴,灭和道是清净法的范畴,大概是这样的。然后这样你能够生起什么呢?菩提心。想轮回犹如火坑,犹如监牢,无有任何乐处,由此脱离轮回,得到永久安乐,在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达到了修菩提心的前提条件,为什么?至少你不在乎今生的名声、权利、地位,而更在乎彻底脱离轮回苦,得到永久安乐,在这个时候给你讲菩提心的功德你就能听得进去,为什么?发菩提心的最大功德无非就是自已安乐,令他人安乐,那你自已不想得到脱离轮回苦,那就是你菩提心的功德意义就失去了,所以说这是前提。
然后发菩提心。一般发菩提心有两种,当然了发菩提心的方式是很多的,像《瑜伽师地论》里面提出有好几种发菩提心的方式,我记得里面总结了四种,但是一般我们贯用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根据阿底峡尊者传来的,非常殊胜的有两种方式,是非常可行的。一个是七支因果菩提心的修法,再一个是《入菩萨行论》当中所提出的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
像这样的修行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先知道一切众生和我现在的母亲,是敌人统统都是敌人,是朋友统统都是朋友。他们之间不值得对哪一方贪心,不值得对哪一方更加地嗔恨,由此修平等舍,而后知道一切众生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做过无数的母亲,每次做我的母亲的时候,犹如今生母亲一般的恩德巨大,知母。然后念母恩,今生的母亲对我恩德如此之大,每一个母亲对自已的儿子的恩德如此之大,念母恩;然后众生对我也如是有恩德,然后是报母恩,若有恩不报,那非人、非君子等等,以这种理论去改变自已,想报恩,然后看一切众生遭受种种痛苦,轮回的苦,发起悲悯之心——大悲心,然后愿一切众生具足一切安乐及安乐因的大慈心,然后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苦具足一切安乐的,担负由我荷担的这种增上意乐,然后为了一切有情父母众生,求证无上菩提果位,然后利乐一切有情,这样的一种菩提心,这叫发了菩提心了。这是简单地说。
然后,你什么时候发了任运的菩提心的同时,你变成了菩萨,也就是五道里面入了第一个资粮道,已经进入了资粮道,那么到了资粮道之后,这个就是从没有入资粮道趣入资粮道的门坎,就是菩提心,也就是入大乘之门就是菩提心,然后修菩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尤其是修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之后,转入到中资粮道,尤其是到了后资粮道之前的时候,开始修禅定,到了后资粮道的时候,要修奢摩他,禅定达到至少在一禅以上,然后由禅定和空性的毗钵舍那的观结合而修,最后要达到止观双运,什么时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毗钵舍那和奢摩他合修的止观双运修所得的禅定,一禅达到的同时也就入了加行道,也就是说你把整个菩提道次第修得完完整整,修到了最后毗钵舍那和奢摩他都完成了,当你证得了止观双运的觉受的时候,你就已经入了加行道, 那么加行道有四个部分,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当然,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角度来说,暖位和顶位是五根,忍位和世第一法是五力,大概是五力和五根只不过是增长的一个趋势,这就不细说了。但是修行次第而言,它要具备什么条件?其实暖位和顶位的过程当中,对所取的法消除执着而修修所得的空性慧,忍位和世第一法位的时候呢,对能取的执消除一切执着,由此修修所得的空性慧。到了世第一法最后末转入到见道,也就是现证空性,由瑜伽现量现证空性,和进入第三道见道是同时的,同一个时间,这个时候你就入见道了。 《般若心经》里面非常有意思,把它化分为五道的时候是这样划的: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开始,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为止,属于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范畴,然后,“舍利弗,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等等,这样的八句话,来讲述见道,然后呢,从这里开始,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开始 直到后面为止讲的是修道…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