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P5

  ..续本文上一页根敦加措从这里开始,从此传入了格鲁巴。因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作为扎什伦布寺的创始者,第二世就是认明了他的转世,但是他没有回到扎什伦布寺当住持,原因是什么呢?当时,这种转世的制度在格鲁巴里面并不是公认的,或者至少不是太正统的,所以说,到了第三世达赖喇嘛的时候已经很传统了,大家都形成了这种规矩了,那么,第三世班禅、第四世班禅和第五世达赖等等的时候,逐步逐步规范了,整个格鲁巴当中直到现在为止。

  关于这个问题上有很多人说负面的评价,说活佛转世很不好。我认为它有很多弱点,但也有很多优点,相比之下,优点远远大于弱点,它对佛法的长久住世是有益的,对一个寺院的安定团结是有益的,一个佛法的繁荣昌盛是有益的,一个教派的团结和睦是有益的。为什么?因为它最大的程度上可以消除野心,消除互相争夺权利和名声的这种世俗的观念,它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同的、天然性的一种平静的心,老老实实地学习佛法,成了佛才会有机会成为一切众生的怙主。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对国家、对人民、对整个佛教还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了这个活佛种类,大至上我把他分为六类,一个是真活佛、好活佛;真活佛还可以,不错的活佛;假活佛、好活佛;真活佛、不好的活佛;假活佛、不好的活佛;和什么都不是的活佛。大概我把他分成六类。

  所谓的真活佛好活佛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已经修成了菩萨见道以上的一地以上的登地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专门转生于世,然后普度众生来的。这些人生死自在、利乐有情,完全是为了利乐有情而来,当然是真活佛又是好活佛了,那是没什么说的了。

  第二是真活佛、不错的活佛是什么呢?虽然他没有成为登地菩萨,可能是资粮道加行道中修行的人,或者可能还没入道,入声闻道有可能,入了声闻道,大乘道还没有入上,但是他此生广积了善心,所以说,他来世投生到了人间并且具足了八异熟果和圣乘七功德等等,那么这个寺院正好是前世他活佛的寺院,前一世大师的寺院,而且现在需要有个领导人,既然他是前世的灵魂的转世,那么把他认定为转世,让他坐在法座上面,培养好,第一、他是真活佛,因为他是前世的转世灵童。第二,他是不错的活佛,为什么呢?有培养前途的活佛,虽然他现在修行不至于完全自在饶益众生,但已经有广大的善的功德,所以说可以培养的活佛,所以说真活佛、不错的活佛。

  第三,假活佛、好活佛,是什么呢?这个活佛前世的修行不好,可能下地狱了,或者这个活佛已经到了西方极乐佛国了,不再来了,但是这个寺院不能没有活佛,那怎么办呢?那就找一个替代品,找什么样的替代品呢?前世修行非常好,而且今生培养大有前途的,这样的一个转世,虽然他不是前世的转世,但是他毕竟是善人的转世,把他安排在这个法座上面培养出来,他一定能够利益众生,这样的活佛是假活佛,但也是好活佛。这是第三。

  第四类活佛是什么呢?真活佛,坏活佛。他确实是前世活佛的转世,但是他前世修了善但也做了很多恶,他的这个善足够能转世为人而已,至于这个人世间当中呢?由于他的恶习充满,所以说做出什么事情来就不知道了,这样的活佛,虽然是前世活佛的转世,认定为活佛的转世,然后坐在法座上面,由于他的前世恶习发作,今生可能就做许多坏事。然后他可能连自已和自已的弟子都带入了非常不好的方向,这样的活佛,虽然是真活佛,但是坏活佛。

  还有一类是假活佛,什么假活佛呢?不是什么前世的转世,也没有什么这样的善功德,依靠人际关系,或者亲朋好友的关系,或者某一些独特的一些或者其他的方式,不正当的方式来取得了他的名号,然后称为活佛,他的恶习充满,所以做很多恶事,这样的活佛是假活佛、坏活佛。

  还有一个是什么也不是的活佛,那就是随便为了骗钱,自已给自已封的这个活佛那个活佛,而且封的活佛一个比一个大,恨不得把释迦牟尼佛的转世也放在自已头上,这样的人就是既没有任何一个合法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活佛的身份,又完全是骗人骗已的,这一类的活佛,什么都不是的活佛。这个是活佛的区分,我简单地跟大家说说。(观众问:仁波切,这六种活佛有没有比例如,大致百分之多少?)我觉得改天请国家审计局,增加这个项目,之后我再跟你说清楚。(活佛开心地笑了十秒钟)(观众问:第三种是不是搞错了?仁波切答:这个事我好像已经说完了。)好,这样,咱们没时间,我就继续说吧。

  (三)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

  下面我就说说藏传佛教修行的五道和修行次第的过程,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跟大家好好地说一说。我就想用多一点的时间说说这个,看起来呢,我们大概还有三十分钟的时间可以说这个。我们就多说说这个,好吧。

  1、藏传佛教般若乘的修行的简要的次第

  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先说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它修行的次第大致上把它分成为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记住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汉文当中称为资粮位、加行位、见位、修位、无修位,大概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是五道。那么这个五道呢,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修行小乘的上座部的也好,大众部的也好,一切有部的也好,他必须从资粮道开始进入,然后转入加行道,然后转入见道,然后转入修道,最后才能证得阿罗汉的无修道。大概这样一个过程,关于声闻学的问题上,它是有一个也就是说,四双,从修行上,大概是二十僧这个过程,这个事我就不说了,因为今天没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也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我们拿资粮道、加行道、修道、无修道大概修行的道当中的一些分支的内容,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根据莲花戒大师的《般若心经》有个解释,在这个解释里面,在解释《般若心经》之前作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概要的总结,它这个里边总结什么呢,咱们平时不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吗?这个三十七菩提分法分布到五道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呢?说四正念处才开始至四神足之间,属于第一资粮道的范畴的修行,然后五根和五力属于是加行道范畴的修行,然后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其中七菩提分作为见道的修行,八圣道作为修道的范畴,最后证得法身、报身和化身的三身或者加上本性身四身作为无修道的范畴,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分支,通过这个修行的分支的内容,来作了一个区分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事情。

  这是前面的一个前提,第二个是什么呢

  我们再说说五道的大致的修行,我跟大家简单说说好吗?五道当中第一个道资粮道,其实资粮道说白了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菩提心,再一个是菩萨行,这两个部分贯穿整个资粮道当中,简单地说,咱们的整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所有的内容,就是在资粮道当中所修的,从般若现观的角度来说,资粮道的范畴是什么呢?是在一切种相智的十法里边的,第一、发心;第二、十教授;这两部分,属于资粮道的范畴内,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这样的资粮道的过程当中,资粮道的修行,从没有入资粮道到入资粮道的修行,入了资粮道之后,从初资粮到中资粮道,中资粮道到后资粮道,或者下资粮道,中资粮道,上资粮道三个部分的过程还是有分支的,我跟大家说说这个问题,打个比方,我们这个初资粮道开始没有入之前,从哪里开始呢,首先第一个我们要做的是依止善知识,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呢?如果我们不依止一个如法的善知识,作为自已的引导者,那么你修佛法就无望了,所以说首先必须依止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作为你的善知识,关于这个问题上有一些要求,比如说,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来说有六个科判来解释这个,善知识的德相,弟子的德相,这样具德的善知识如何依止之理,等等这样的一个过程,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过患,最后总结的总共有六个科判解释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你要找善知识,不单单要找善知识,还要找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什么样的是具德的善知识呢?按照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的说法具备十个条件,才具足善知识的条件,其中是什么呢?由于戒律清净之故调伏,定学清净之故而寂静,慧学通达之故近寂静,功德胜,比自已一定要更有学问,更有知识,更有修养,非常勤奋精进地学法和度化众生的精进心,通达三藏教富饶,了达实性,诸法体性的空性了达,空性的见解非常高,善巧说,会讲法,如果不会讲法,他讲的你听不懂了,想听你也听不着了,所以是善巧说。具有慈悲,要不然的话,你就得不到法,他会为利益所转,必须要不思利益而饶益一切有情的慈悲。然后,不厌倦。讲佛法时间再长不厌倦这样的一种心情。大概是这样的十个德相,弟子也讲了六个德相等等,这个不说了。如果你们想知道的话最好你们在“佛学宝藏”里面,专门有一个《法语清流》,我专门讲了一个“如何做一个合格如法的佛门弟子呢?”,在这个地方我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回头好好看一看便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内容,依止善知识之后,首先从意乐依止,把善知识当成佛,然后断除过患念,三个是念恩德,四个是由加行侍奉供养以及特别是依教奉行,你拜师父的目是听教授,听教授的目的是修行,如果你不修行,拜了一万个师父也没用,拜师父最终的目的是依教奉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依止善知识的范畴。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知道暇满的义大和难得。

  因为我们现在得到的人身是非常尊贵,具备十八功德,其中具有八暇十圆满非常难得,而且这个人身非常难得,从因的角度非常难得,从数量的角度非常难得,等等非常难得,从数量的角度难得,释迦牟尼佛在《律藏》里面…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