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P5

  ..續本文上一頁根敦加措從這裏開始,從此傳入了格魯巴。因爲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作爲紮什倫布寺的創始者,第二世就是認明了他的轉世,但是他沒有回到紮什倫布寺當住持,原因是什麼呢?當時,這種轉世的製度在格魯巴裏面並不是公認的,或者至少不是太正統的,所以說,到了第叁世達賴喇嘛的時候已經很傳統了,大家都形成了這種規矩了,那麼,第叁世班禅、第四世班禅和第五世達賴等等的時候,逐步逐步規範了,整個格魯巴當中直到現在爲止。

  關于這個問題上有很多人說負面的評價,說活佛轉世很不好。我認爲它有很多弱點,但也有很多優點,相比之下,優點遠遠大于弱點,它對佛法的長久住世是有益的,對一個寺院的安定團結是有益的,一個佛法的繁榮昌盛是有益的,一個教派的團結和睦是有益的。爲什麼?因爲它最大的程度上可以消除野心,消除互相爭奪權利和名聲的這種世俗的觀念,它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認同的、天然性的一種平靜的心,老老實實地學習佛法,成了佛才會有機會成爲一切衆生的怙主。這樣就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對國家、對人民、對整個佛教還是非常有益的。

  當然了這個活佛種類,大至上我把他分爲六類,一個是真活佛、好活佛;真活佛還可以,不錯的活佛;假活佛、好活佛;真活佛、不好的活佛;假活佛、不好的活佛;和什麼都不是的活佛。大概我把他分成六類。

  所謂的真活佛好活佛是什麼呢?那就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已經修成了菩薩見道以上的一地以上的登地菩薩,爲了利益衆生,專門轉生于世,然後普度衆生來的。這些人生死自在、利樂有情,完全是爲了利樂有情而來,當然是真活佛又是好活佛了,那是沒什麼說的了。

  第二是真活佛、不錯的活佛是什麼呢?雖然他沒有成爲登地菩薩,可能是資糧道加行道中修行的人,或者可能還沒入道,入聲聞道有可能,入了聲聞道,大乘道還沒有入上,但是他此生廣積了善心,所以說,他來世投生到了人間並且具足了八異熟果和聖乘七功德等等,那麼這個寺院正好是前世他活佛的寺院,前一世大師的寺院,而且現在需要有個領導人,既然他是前世的靈魂的轉世,那麼把他認定爲轉世,讓他坐在法座上面,培養好,第一、他是真活佛,因爲他是前世的轉世靈童。第二,他是不錯的活佛,爲什麼呢?有培養前途的活佛,雖然他現在修行不至于完全自在饒益衆生,但已經有廣大的善的功德,所以說可以培養的活佛,所以說真活佛、不錯的活佛。

  第叁,假活佛、好活佛,是什麼呢?這個活佛前世的修行不好,可能下地獄了,或者這個活佛已經到了西方極樂佛國了,不再來了,但是這個寺院不能沒有活佛,那怎麼辦呢?那就找一個替代品,找什麼樣的替代品呢?前世修行非常好,而且今生培養大有前途的,這樣的一個轉世,雖然他不是前世的轉世,但是他畢竟是善人的轉世,把他安排在這個法座上面培養出來,他一定能夠利益衆生,這樣的活佛是假活佛,但也是好活佛。這是第叁。

  第四類活佛是什麼呢?真活佛,壞活佛。他確實是前世活佛的轉世,但是他前世修了善但也做了很多惡,他的這個善足夠能轉世爲人而已,至于這個人世間當中呢?由于他的惡習充滿,所以說做出什麼事情來就不知道了,這樣的活佛,雖然是前世活佛的轉世,認定爲活佛的轉世,然後坐在法座上面,由于他的前世惡習發作,今生可能就做許多壞事。然後他可能連自已和自已的弟子都帶入了非常不好的方向,這樣的活佛,雖然是真活佛,但是壞活佛。

  還有一類是假活佛,什麼假活佛呢?不是什麼前世的轉世,也沒有什麼這樣的善功德,依靠人際關系,或者親朋好友的關系,或者某一些獨特的一些或者其他的方式,不正當的方式來取得了他的名號,然後稱爲活佛,他的惡習充滿,所以做很多惡事,這樣的活佛是假活佛、壞活佛。

  還有一個是什麼也不是的活佛,那就是隨便爲了騙錢,自已給自已封的這個活佛那個活佛,而且封的活佛一個比一個大,恨不得把釋迦牟尼佛的轉世也放在自已頭上,這樣的人就是既沒有任何一個合法性的法律意義上的活佛的身份,又完全是騙人騙已的,這一類的活佛,什麼都不是的活佛。這個是活佛的區分,我簡單地跟大家說說。(觀衆問:仁波切,這六種活佛有沒有比例如,大致百分之多少?)我覺得改天請國家審計局,增加這個項目,之後我再跟你說清楚。(活佛開心地笑了十秒鍾)(觀衆問:第叁種是不是搞錯了?仁波切答:這個事我好像已經說完了。)好,這樣,咱們沒時間,我就繼續說吧。

  (叁)藏傳佛教的修行次第

  下面我就說說藏傳佛教修行的五道和修行次第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跟大家好好地說一說。我就想用多一點的時間說說這個,看起來呢,我們大概還有叁十分鍾的時間可以說這個。我們就多說說這個,好吧。

  1、藏傳佛教般若乘的修行的簡要的次第

  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先說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它修行的次第大致上把它分成爲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記住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漢文當中稱爲資糧位、加行位、見位、修位、無修位,大概是這樣的。所以說這是五道。那麼這個五道呢,是非常重要的,作爲修行小乘的上座部的也好,大衆部的也好,一切有部的也好,他必須從資糧道開始進入,然後轉入加行道,然後轉入見道,然後轉入修道,最後才能證得阿羅漢的無修道。大概這樣一個過程,關于聲聞學的問題上,它是有一個也就是說,四雙,從修行上,大概是二十僧這個過程,這個事我就不說了,因爲今天沒時間。

  第二個問題是大乘佛教的修行,也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我們拿資糧道、加行道、修道、無修道大概修行的道當中的一些分支的內容,簡單地跟大家說一說,根據蓮花戒大師的《般若心經》有個解釋,在這個解釋裏面,在解釋《般若心經》之前作了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概要的總結,它這個裏邊總結什麼呢,咱們平時不是說叁十七菩提分嗎?這個叁十七菩提分法分布到五道的時候是怎麼說的呢?說四正念處才開始至四神足之間,屬于第一資糧道的範疇的修行,然後五根和五力屬于是加行道範疇的修行,然後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其中七菩提分作爲見道的修行,八聖道作爲修道的範疇,最後證得法身、報身和化身的叁身或者加上本性身四身作爲無修道的範疇,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就是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分支,通過這個修行的分支的內容,來作了一個區分的,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是我跟大家說一下這個事情。

  這是前面的一個前提,第二個是什麼呢

  我們再說說五道的大致的修行,我跟大家簡單說說好嗎?五道當中第一個道資糧道,其實資糧道說白了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菩提心,再一個是菩薩行,這兩個部分貫穿整個資糧道當中,簡單地說,咱們的整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所有的內容,就是在資糧道當中所修的,從般若現觀的角度來說,資糧道的範疇是什麼呢?是在一切種相智的十法裏邊的,第一、發心;第二、十教授;這兩部分,屬于資糧道的範疇內,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那麼這樣的資糧道的過程當中,資糧道的修行,從沒有入資糧道到入資糧道的修行,入了資糧道之後,從初資糧到中資糧道,中資糧道到後資糧道,或者下資糧道,中資糧道,上資糧道叁個部分的過程還是有分支的,我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打個比方,我們這個初資糧道開始沒有入之前,從哪裏開始呢,首先第一個我們要做的是依止善知識,爲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呢?如果我們不依止一個如法的善知識,作爲自已的引導者,那麼你修佛法就無望了,所以說首先必須依止一個具德的善知識作爲你的善知識,關于這個問題上有一些要求,比如說,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來說有六個科判來解釋這個,善知識的德相,弟子的德相,這樣具德的善知識如何依止之理,等等這樣的一個過程,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過患,最後總結的總共有六個科判解釋這個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你要找善知識,不單單要找善知識,還要找一個具德的善知識,什麼樣的是具德的善知識呢?按照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的說法具備十個條件,才具足善知識的條件,其中是什麼呢?由于戒律清淨之故調伏,定學清淨之故而寂靜,慧學通達之故近寂靜,功德勝,比自已一定要更有學問,更有知識,更有修養,非常勤奮精進地學法和度化衆生的精進心,通達叁藏教富饒,了達實性,諸法體性的空性了達,空性的見解非常高,善巧說,會講法,如果不會講法,他講的你聽不懂了,想聽你也聽不著了,所以是善巧說。具有慈悲,要不然的話,你就得不到法,他會爲利益所轉,必須要不思利益而饒益一切有情的慈悲。然後,不厭倦。講佛法時間再長不厭倦這樣的一種心情。大概是這樣的十個德相,弟子也講了六個德相等等,這個不說了。如果你們想知道的話最好你們在“佛學寶藏”裏面,專門有一個《法語清流》,我專門講了一個“如何做一個合格如法的佛門弟子呢?”,在這個地方我講得非常清楚,大家回頭好好看一看便知。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內容,依止善知識之後,首先從意樂依止,把善知識當成佛,然後斷除過患念,叁個是念恩德,四個是由加行侍奉供養以及特別是依教奉行,你拜師父的目是聽教授,聽教授的目的是修行,如果你不修行,拜了一萬個師父也沒用,拜師父最終的目的是依教奉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依止善知識的範疇。

  第二個,就是我們要知道暇滿的義大和難得。

  因爲我們現在得到的人身是非常尊貴,具備十八功德,其中具有八暇十圓滿非常難得,而且這個人身非常難得,從因的角度非常難得,從數量的角度非常難得,等等非常難得,從數量的角度難得,釋迦牟尼佛在《律藏》裏面…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