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曾經說了,手指沾在地上說,諸比丘,我手指所沾的泥土和大地的泥土,哪個多,哪個少,大地的泥土當然是多了,從叁善趣墮入叁惡趣者猶如大地的泥土,叁惡趣受生到叁善趣的則如手指上粘的泥土等等。這樣比喻的經是比較多的我就不引用了。所以說,可知我們得到這樣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第二,從因的角度來看非常難得,因爲獲得一般的人身的話,也具有受十戒的清淨的戒律,然後修布施、持戒、忍辱等廣大的福報,而後非常殊勝地發願才能轉世的,何況具有八暇十滿的人身呢,這是非常難得的。我們都是具有了八異熟果等等殊勝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這是要認知難得,而且義大,爲什麼呢?我們這個人身幾乎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爲什麼呢?只要你有雄心壯志,只要你有勤奮精進,只要你能夠努力不懈,你這一生當中,你想做一個科學家、軍事家,或者大官、大商人,無所不能,甚至你來世再來到人身你也能做到,人天安樂你也能做到,徹底脫離輪回你也能做到,利益一切有情父母衆生,做一切衆生的救怙主你也能做到,所以說人身就像如意寶,無所不能。因此我們不能虛度這個人身,這是認識暇滿人身的部分。
第叁,就是和下士道共同法的部分了,這個部分分成四個部分,死無常、叁惡趣苦,還有皈依、因果這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死無常來說的話,死無常大致可以把它分成四類,一個是念死無常的功德,二、不念死無常的過患,叁、如何念死無常,四、死無常修行的方法,四個部分,其中的念死無常是非常有好處的,如果你不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死,你就不會信佛,就算信佛你也不會非常精進地修行,就算修行也不會精進地修,然後這一生當中會浪費了很多時間,虛度,然後,死時後悔而亡等等,有很多的過患,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定會死亡,而且死期不定,死後唯有善惡業果才能推轉我們下一輪的輪回,所以,我們在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准備,不但要准備好我們活著的時候的事,還要准備好活了之後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第叁個,就是叁惡趣,既然一切事由善惡業力來決定,善惡業力表現在習氣當中,因此若我們惡的習氣重大,那麼我們將墮入叁惡趣等等叁惡趣苦,畜生、餓鬼、地獄等念其苦,生起恐怖之心。然後才修皈依心,爲什麼皈依,首先皈依的理由是什麼,怖畏輪回和生死輪回的苦,從這個當中解救出來,由此歸命于佛、法、僧,而後確認佛、法、僧能皈依,叁、如何皈依之理,四、皈依之後如何學等等,要學會整個皈依的四科判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對叁寶形成非常深信不疑的虔誠信仰。其實我跟你們說實話,我在大慶講了四年的般若,其他的收獲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我認爲,我跟他們講了之後,他們基本上形成了對佛法幾乎完全不懷疑,完全堅定不移的一種信仰,我認爲這可能是我給他們做的最大的一個功德吧。所以說,看似我們說皈依很簡單,在師父面前跪完了就完事了,皈依是大有文章,你是表面皈依還是心裏皈依,有理由的皈依還是沒有理由的皈依,盲目的皈依還是理性的皈依,皈依之後有沒有做了皈依之後該做的事兒,這是個大文章,所以,我專門講有關皈依方面的《叁皈依學處》,“佛學寶藏”網站裏面有這個聲音文件,也有文字文件,請大家好好看看關于皈依方面,這部分的四個內容,以何皈依之因,往何皈依之處,如何皈依之理,皈依後如何修行之理,大致上這四個內容的核心內容,理論比較龐大我今天就不闡述了。
第四個就是因果業報,因果業報非常重要,業決定,業增長廣大,不作不受,所作不失,這四個部分核心的內容,是一切善業還是惡業,凡是善業只能得到善的果報,惡業只能得到惡的果報,在這一點問題上是絕對沒有錯誤的,絕對沒有可能由惡因導致了善的結果,或者善因導致惡的結果,當然了,我們粗粗地一看有的人呢,作惡多端,反過來他活得比較好,有的人行善積德,反過來活得不好,這個從不推敲的粗粗的地看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細細分析的時候,這裏面你可以分析叁天叁夜,你能夠分析出一個核心的原由來,關于這方面我也將會講一個關于因果方面的詳細的內容,請大家期待好嗎?
這一部分與下士道共同法的部分,也就是,所有包括你入聲聞道還是菩薩道,都必須先做的部分就是下士道,然後與聲聞道共同法的部分,出離心的部分,這部分分爲兩個部分,輪回苦和脫離輪回的涅槃的果位兩個部分,輪回苦部分呢,實際上就是苦聖地和集聖谛的部分,也就是苦聖谛和集聖谛兩個部分,脫離輪回的解脫的部分,其實是滅聖谛和道聖谛的部分,就兩個部分。所以,宗大師就是以這樣的四聖谛,就在這個地方講,從苦聖谛的角度講行苦、壞苦、苦苦叁個,特別是講輪回的總苦和別苦等等,從總苦的角度來說不平等苦,上下不決定苦,不知足苦,數數舍身之苦等等有六個,而八苦呢,生、老、病、死、愛離別、求而不得、怨憎會,近取蘊,變化無常苦等等的一些苦,這些細節我沒辦法跟你們說,就簡要地跟你們點個名字,到時候你們去看《菩提道次第——速道》或者《菩提道次第——安樂道》或者《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都行,在我的網站裏面也有,但直接在網站裏面搜菩提道次第的話你也能找到。這是一個方面。
這個痛苦的來源從哪裏來呢?從業和煩惱而來,所以說,這就是集聖谛就出來了, 當年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講法的時候,說了四句話,苦聖谛當知當解,集聖谛當知當斷,滅聖谛當知當證,道聖谛當知當修,就是苦聖谛要認清楚的,集聖谛要斷根的,滅聖谛要證得的,道聖谛要修行的。如果你想不受這個苦,那你要找到苦的根源,把它斷掉;如果你想得到這樣的涅槃的殊勝善妙的果位,那就要修道而獲得滅的果位,這就是苦和集的因果,道和滅的因果,兩個因果,一個是苦和集是染汙法的範疇,滅和道是清淨法的範疇,大概是這樣的。然後這樣你能夠生起什麼呢?菩提心。想輪回猶如火坑,猶如監牢,無有任何樂處,由此脫離輪回,得到永久安樂,在這個時候,你就已經達到了修菩提心的前提條件,爲什麼?至少你不在乎今生的名聲、權利、地位,而更在乎徹底脫離輪回苦,得到永久安樂,在這個時候給你講菩提心的功德你就能聽得進去,爲什麼?發菩提心的最大功德無非就是自已安樂,令他人安樂,那你自已不想得到脫離輪回苦,那就是你菩提心的功德意義就失去了,所以說這是前提。
然後發菩提心。一般發菩提心有兩種,當然了發菩提心的方式是很多的,像《瑜伽師地論》裏面提出有好幾種發菩提心的方式,我記得裏面總結了四種,但是一般我們貫用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根據阿底峽尊者傳來的,非常殊勝的有兩種方式,是非常可行的。一個是七支因果菩提心的修法,再一個是《入菩薩行論》當中所提出的自他相換菩提心的修法。
像這樣的修行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先知道一切衆生和我現在的母親,是敵人統統都是敵人,是朋友統統都是朋友。他們之間不值得對哪一方貪心,不值得對哪一方更加地嗔恨,由此修平等舍,而後知道一切衆生做過我的母親,而且做過無數的母親,每次做我的母親的時候,猶如今生母親一般的恩德巨大,知母。然後念母恩,今生的母親對我恩德如此之大,每一個母親對自已的兒子的恩德如此之大,念母恩;然後衆生對我也如是有恩德,然後是報母恩,若有恩不報,那非人、非君子等等,以這種理論去改變自已,想報恩,然後看一切衆生遭受種種痛苦,輪回的苦,發起悲憫之心——大悲心,然後願一切衆生具足一切安樂及安樂因的大慈心,然後願一切衆生遠離一切苦具足一切安樂的,擔負由我荷擔的這種增上意樂,然後爲了一切有情父母衆生,求證無上菩提果位,然後利樂一切有情,這樣的一種菩提心,這叫發了菩提心了。這是簡單地說。
然後,你什麼時候發了任運的菩提心的同時,你變成了菩薩,也就是五道裏面入了第一個資糧道,已經進入了資糧道,那麼到了資糧道之後,這個就是從沒有入資糧道趣入資糧道的門坎,就是菩提心,也就是入大乘之門就是菩提心,然後修菩薩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尤其是修廣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後,轉入到中資糧道,尤其是到了後資糧道之前的時候,開始修禅定,到了後資糧道的時候,要修奢摩他,禅定達到至少在一禅以上,然後由禅定和空性的毗缽舍那的觀結合而修,最後要達到止觀雙運,什麼時候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毗缽舍那和奢摩他合修的止觀雙運修所得的禅定,一禅達到的同時也就入了加行道,也就是說你把整個菩提道次第修得完完整整,修到了最後毗缽舍那和奢摩他都完成了,當你證得了止觀雙運的覺受的時候,你就已經入了加行道, 那麼加行道有四個部分,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當然,從叁十七菩提分法的角度來說,暖位和頂位是五根,忍位和世第一法是五力,大概是五力和五根只不過是增長的一個趨勢,這就不細說了。但是修行次第而言,它要具備什麼條件?其實暖位和頂位的過程當中,對所取的法消除執著而修修所得的空性慧,忍位和世第一法位的時候呢,對能取的執消除一切執著,由此修修所得的空性慧。到了世第一法最後末轉入到見道,也就是現證空性,由瑜伽現量現證空性,和進入第叁道見道是同時的,同一個時間,這個時候你就入見道了。 《般若心經》裏面非常有意思,把它化分爲五道的時候是這樣劃的:從“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開始,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爲止,屬于是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範疇,然後,“舍利弗,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等等,這樣的八句話,來講述見道,然後呢,從這裏開始,就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開始 直到後面爲止講的是修道…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