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P7

  ..續本文上一頁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說修道的最後有之前的,修道總共有九個嘛,上品、中品、下品,修道叁品,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這九品中的除了最後刹那之前,全部都是由這個來表述的,而說的也非常多,修行的內容就這些。到了最後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講到的是修道的最後,叫金剛叁摩地,也就是說修道最後有,然後就是“究竟涅槃”,就是講無修道。所以說,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2、密法的修行次第

  剛才我向大家闡述了一下,藏傳佛教修行的般若乘的簡要的次第。現在我講一講密法的修行次第,時間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要緊,基本上把這個部分說完了。那麼密法的修行次第與般若的修行有所不同,在哪裏不同呢?修菩提道次第的問題上沒有不同,都得修菩提道次第,而且菩提道次第從頭到尾並且都得過關,否則你過不了資糧道這一關。其實是不是過得了菩提道次第的關,不是是不是過得了格魯巴的關,黃教的關,而是過得了過不了大乘的資糧道的修行的關,爲什麼呢?因爲《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書是宗喀巴大師寫的,但是這個的內容實際上是《二萬頌般若》和《十萬頌般若》《八千頌般若》核心的內容,也是《現觀莊嚴論》所說的核心的精要,把它整理成爲實修次第而已,所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修完了菩提道次第之後,一旦止觀雙運的空性證悟了以後,你就進入了加行道,到了加行道以後你就可以直接受密法的灌頂,然後受密法的戒律,然後修把死有、中有、生有轉化爲法身報身化身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的幻身、光明,修道的雙運,最後由修道的雙運轉爲無修道的雙運,也就是證得無上菩提果位。這個裏面所說的雙運是什麼呢?幻身和光明融爲一體,也就是身心一體的這種幻身和光明,幻身和光明的雙運,這就稱之爲雙運的意思,所以,這樣,修密法的人到了加行道的以後,依照《密宗道次第廣論》來修行也可以了,當然《密宗道次第廣論》與《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點不一樣,不一樣在哪呢?《密宗道次第廣論》更注重的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理論的概括上面,實修次第上面恐怕還得依靠類似于《密集金剛》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勝樂金剛》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大威德金剛》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這樣的內容去修行,才叫完整,而且直接,不需要繞那麼大的理論的圈子,直接可以接觸到實修的次第,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個部分就是我今天要說的密法修行的過程當中的特點了。

  【四、佛教興衰的反思,佛法永住世間,能夠利樂有情、利國利民的話,當如何做?】

  下面我轉換下一個話題,既然修行的次第是這樣的,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可能是對佛法是虔誠的。或者即使沒有虔誠也是有好感的,爲什麼我敢這麼說呢?因爲我知道你們都是中國人,是中國人對佛法必然有好感,爲什麼?因爲它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的一部分,爲什麼?因爲它陪伴我們有兩千一百年了,儒、釋、道這叁種文化與我們中華民族陪伴兩千一百年了。所以我們骨髓裏面的道德觀、價值觀、倫理觀,從來就離不開佛法的。

  元朝有一個大學士叫劉谧學士,他曾經寫了一部《叁教平心論》,其中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引用在這裏:孝宗皇帝說,以儒治家,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家也身也心也豈能不治乎。我們中國人就習慣這樣,以儒家的思想去治理家國,用道家的思想來養身,用佛家的思想來修心。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是完整的中國人,當然,當我們國家落魄的時候,當我們民族衰亡的時候,當我們羨慕更強大的民族時候,自已的祖宗、自已的信仰,一切都極不如人了,所以,覺得人家的什麼都好,我的什麼都壞,我之所以如此落敗,全都是這些文化,這些舊俗所致,他們之所以興盛,因爲他們的先進的文化所致,不過,當我們找到自我感覺的時候,當我們覺得中國也是不錯的時候,當我們認爲自已還有自尊的時候,當我們認爲我們也不比別人差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祖先,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倫理道德,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思想,給予我們的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注入了我們的血液,由此有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長盛不衰的曆史,你們說是吧!

  所以我爲什麼說,是中國人必然對佛教有好感,原因是什麼?是中國人還是愛中國人的。愛自已的民族,也就愛自已的文化、自已的信仰、自已的倫理道德。與別人相比,不差到哪去,只不過我們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事,這是世間所有的民族都會遇到的而已,因爲萬物都是無常的,有勝自然就會有敗,有衰也自然會有盛,這就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說到這兒的時候,我們去反思一下我們的佛法。我這幾天就想很多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在想印度佛教的衰敗,有很多大學者,關于印度佛教衰敗的原因,作了很多的總結,也作了很多的研究,我也作爲佛門的弟子,作爲活佛,覺著就這個問題不去想一想是不對的。因此我想了很多問題,自釋迦牟尼佛傳播佛法以來,自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等等,把大乘佛法興盛以來,在印度佛法昌盛有一千五百多年,甚至一千六百多年吧,這樣的一段時間。

  在這一千五六百年當中,在印度不說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六七十覆蓋著佛教,當然不同的進段也有一些變化,但是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不僅如此,佛教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等等,現在已經傳播到全世界。那麼,當年這麼好的一個佛法,它的滅亡,爲什麼?前幾天我們在斯裏蘭卡訪問的時候,我跟一些領導,一些朋友探討的時候,我也跟他們說了這樣的一個事情,我說,我總結了,當然有很多,第一,有佛教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的環境的原因。但是我把它主要的總結成爲叁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佛教這個宗教與任何一個其他的宗教一樣,它也講究一點氣侯。比如說,有的植物冬天長了,有的植物春天開花了,有的植物秋天就結果了,不同的植物有它不同的生長環境和條件,對吧?佛教也不列外,那麼這個佛教適合什麼樣的土壤不適合什麼樣的土壤呢?我認爲佛教更適合于和平時代,更適合崛起時代,當國家一旦崛起,國家一旦興盛,佛法必然興盛。當國家一旦衰敗,社會一旦動蕩或者這個時局一旦混亂的時候,佛法能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少的。我這是從印度佛法衰敗的原因來汲取的。爲什麼?在一千多年前的印度,伊斯蘭教徒入侵到印度,整個印度當時是一個分裂的狀態,由伊斯蘭統治下統一起來,之後佛教進入了滅亡的開始了。逐步逐步地滅亡,那個時候的印度,從民族和國家的角度來說,被其他的民族所壓破或者被其他的民族所壓製,是戰爭不斷的,對抗不斷的一個時代。而這個時代的人們所需要的是什麼呢?帶有一點血腥味的東西。站起來替我作主,這才是最需要的,而我們佛教呢,大慈大悲,慈悲爲懷,沒有任何血腥味,從來就不善于這個。所以說當時的印度人不大需要佛教。他更需要至少在精神上帶有驅魔鎮邪的作用的外道的神靈,所以說印度人民選擇了他們當時最喜歡的東西。

  我認爲是這樣,國內也是,你看,凡是國家興盛,佛教必然興盛。而且佛教對社會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好的。非常正面非常好的,而且非常大的。當國家一旦亂起來,社會一旦動蕩起來,起到作用最大的是什麼呢?山大王、軍閥,有點帶有血腥味的。這些勢力那才是霸主。 我們說亂世出英雄,爲什麼亂世出英雄呢?他們的發揮作用的時候就到了。而佛教恰恰是這個時候,你勸誰都勸不動了。因爲這就是亂世,但是,當我們國家一旦走向一個繁榮昌盛的時候,需要的是什麼?人心的安定、社會的和諧、和睦,和每一個人的內心的甯靜和精神上的享受,和非常樂觀非常清淨的那種心,這個時候,我們佛教的大慈大悲,佛教的無私奉獻,佛教的菩薩廣大行,佛教的這種利他之心,爲國家,爲人民能夠起到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這樣的原因,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人,一定會選擇最需要的東西。因爲人總是最聰明的,最需要的時候,會選擇自已最需要的東西,作爲自已的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因此我認爲我們國家現在逐步逐步地好起來了,逐步逐步地強大起來了,繁榮起來了,但是物質的繁榮,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空虛,精神上的沒有著落,精神上的悲觀,精神上的很多很多的壓力,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劑良藥,那是什麼呢?讓人心非常地快樂,非常地幸福,非常地樂觀,非常地和睦,非常地和諧,非常地勤奮精進,非常地寬容,這就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每個家庭所需要的,正因爲如此,我希望大家吸取這種教訓,我們一定要做到無論在任何一個時候,佛法能不能夠存在于這個世間,你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能不能夠做到一點有利的事情,來做服務。我們利樂一切有情,其中包括我們所有的人民,因爲,我們爲人民真心誠意地作服務的時候,人民需要。我們爲國家真心誠意地作服務的時候,國家需要。人民選擇了我們,國家選擇了我們,我們將會永久住世。要是人民抛棄了,就像印度人民當年抛棄了佛教一樣,我們的佛法就會變成了美好的過去的故事了。所以說,這個問題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什麼?

  第二個、第叁個原因我就不想說了,因爲時間不夠,時間已經到了。

  【五、佛教界與學術界如何交流】

  最後,說一下今後我們佛教和學術界之間談論的議題,有的人說:“佛教不能接觸學術界”,我認爲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爲佛教本身就是學術性的宗教,你要離開了學術,離開了研究,等于是離開了理性,選擇了迷信,這是非常非常狹隘的,不可取。但是不是跟著別人的後面走,沒有任何自已的主見呢?也不是的,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自已的思想,尤其是,比如說,學術界當中也有很多的不同的派別和不同的主張,我們要看好了哪個主張更公平,哪個主張對我們佛法更公平,哪個主張對我們佛法的長久住世和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能起到什麼作用,我覺得這個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打個比方說,有的人,研究佛教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自己已經決定了站在哪個立場上,判定大乘佛法乃是婆羅門教等等當中所改造出來的,先決定這個,他找到證據了嗎?沒有,先定罪,而後不斷地尋找證據,還沒找到證據。比如:誰造的?什麼時候造的?怎麼造的?誰來出資的?誰來寫文章的?怎麼完成的?有什麼證據?沒有。那爲什麼?我認爲是這樣。說到這兒的時候非常有意思的事兒,前天晚上,我在看清辨論師的《思擇燃論》,《思擇燃論》漢文沒有,藏文裏有,當年清辨論師反駁了一些小乘佛教說大乘佛教非佛說的言論,但清辨論師非常有意思,他把小乘佛教對大乘佛教攻擊的理由,大概把它歸類了二十五個理由,然後一個一個理由一一地去反駁,其中最最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說結集的時候,經律論小乘經典當中,十八部經典當中沒有大乘佛教的經典,關于這個問題清辨論師非常有意思,他把一個一個部派的經典裏面的關于菩薩,關于廣大菩薩行的內容的部分一個一個調出來看,你們的大衆部不就是這麼念的嗎?你們上座部某某經典不就是這麼念的嗎?你們這個這個地方不就是這麼念的嗎?他一個一個調出來,我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將來真想把這些翻譯成漢文,那就可以給大家看一看,非常有意思。總而言之,我們要記住,雖然,由于東南亞的佛教和小乘佛教開始逐步逐步發展得比較快,在他們的主張當中很多的時候呢,尤其是以前的時候,大乘佛教非佛說比較流行的,所以說這種思想對于某些外國的學者,先入爲主,受了影響之後,他就很自然地,不經思索地,就會一票否定,說大乘就是婆羅門教當中的,但是從大乘若是從婆羅門教當中,改造過來的話,像《二萬頌》《十萬頌般若》那樣,《華嚴經》那樣大部頭的東西,你到婆羅門教裏面,到哪裏找它們的原版啊,根本就沒有,根本就沒有,無稽之談。

  第二,要做如此理論非常細密,而且又非常龐大,非常系統的東西,需要多少年作呀,由什麼樣的大知識分子作啊,沒有蹤迹,從天而降。你沒有任何絲毫的證據,在龍樹菩薩的時期沒有找到證據,何況現在呢?所以說這樣的話以後不要信。

  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我們的所有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在這個問題上,不管別人說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一家之談。根本就沒有任何證據的,因此我跟大家說說,因此接觸學術界的過程當中呢,要接觸就接觸,但是,主張在這樣的人之間,還要有自己的見解才行,不能夠老是跟在別人的後面走,這樣是不好的,要有自己的主見。這是我給大家的小小的建議,今天我已經時間超過叁分鍾了。請見諒,不好意思。也沒有時間回答問題。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