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这个角度来让大家明白一下,到底藏传佛教是怎么学显的、怎么学密的。一般藏传佛教的修行者,或者学习的人,一开始学的是什么呢?小时候学的是密法,然后学的是显宗,再学的是密法,密、显、密,大概是三个过程。
小时候学的密法是什么意思?学的不是真正的密法,学的是密法的一些修行的仪轨、赞颂文、咒语,以及简单的一些密法。这一方面的内容,是从各类的仪轨开始学起的。这可以算是密法,但是,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密法,它只不过是学一点佛教的仪轨。为什么说只是学了佛教的仪轨呢?因为其中有显宗的仪轨,也有密宗的仪轨,把显宗和密宗的全部的仪轨先学通了,这就是藏传佛教学习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藏文语法的学习,以及佛教基本知识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说我们上学的话,差不多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吧,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之后,开始学显宗。这个学显宗是从哪里开始呢?藏传佛教独创了一个“度扎(摄类学)”。这个度扎是什么呢?是从因明和《俱舍》,和《瑜伽师地论》,包括世亲菩萨的《五蕴论》等等当中取出来的佛教的基本知识,以及对此基本知识辩答的方式等,是让你学会如何去辩论,如何去抉择,如何去证明这个是对的。这个方面大概有三个部分,一个叫度扎学,一个叫因类学,一个叫识类学。
其中的度扎学主要讲的是五蕴、十八界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一些十二支、十八界等等最基本的知识,再加上辩论的基本方式。这个因类学主要是什么呢
是证明的方式,以什么样的证据证明这是对的,一个比量的主要的规则。摄类学主要说的是心,佛教的识类的一个认识和识类的一些区分等等,这方面的一些内容。这三个部份虽然需要花三年的时间来学,但它仅仅是一个基础而已,它仕么都不是。五部大论哪个都不算,它只不过是一个基础课。之后开始真正学五部大论,五部大论第一个学的是什么?学的是《般若》。为什么要学《般若》呢
因为我们藏传佛教一般就是大乘佛法,作为大乘佛法来说的话,无非就是二个部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广大的菩萨行,再一个就是甚深的空性见,就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广大的菩萨行的部分,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因为,它给你指向一个,你学法怎么样才能够入门的,然后怎么样入了小乘门的,然后怎么样入了大乘门的,然后怎么样入大乘门的第一个资粮道、到加行道、到见道、到修道最后得到了无修道的成佛。在这个从见道和修道之间如何逐步逐步证悟这个十地,渐次证悟十地果位等等等等,这样的整个细节的次第是出自《般若》,也就是说出自《二万颂》、和《八千颂》和《十万颂》等等,所有《般若》的隐义,所表现出来的,《现观庄严论》及其《现观庄严论》的注释里边,能够表现出整个佛教徒,从入道到最后成佛之间的完整的道。因此呢,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上就是把《现观庄严论》的理论,转化为实修次第的一本书,转化为直接可以修的实修次第的。正因为如此,贾曹杰在《心要庄严疏》里面多次提到,般若道次第,般若道次第。为什么叫般若道次第呢
出自般若现观的道次第而已。所以他就这样说的。正因为如此呢,《般若》学里边,大概从第一品要学习三年,按照藏地正规的学习,要学习三年,然后第二品、第三品学一年,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然后附加的部分总共加起来,《般若》大概要学六年。有的学八年,但是绝大多数学六年,整整六年的般若。这样呢,你完全明白了,一个人怎么样才从凡夫变成菩萨,怎么样凡夫菩萨变成为圣若萨,怎么样把圣菩萨变成为圣佛陀,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个感觉,是什么呢
以前你信仰佛教始终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信。由于出于情感,出于种种的原因信。自从你学完了《般若》之后,你不相信的话,只有一个,不讲道理。如果你不讲道理你可以不信,只要你讲道理你脱不了的,因为你回避不了。因为所有的理论指向,只有这条路才是最究竟的道、最完美的道。所以说,似乎,学完了《般若》之后你的信仰就变成了一个,除非你不讲道理,否则你无路可逃。大概是这样,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这是个人乱说啊,是这样。
然后开始学见,学甚深见、空性见。关于甚深空性见的问题上,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有自已的稍略的不同的一些见解,但是,绝大多数的宗派都认同中观为究竟见,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有少量的承认他空之类的一些说法,这是另一方面了,但是呢,绝大多数都是以中观的见为究竟见。大概是这样的,但藏传佛教呢,很奇怪。虽然要学唯识,但是,在见解上他是不会直接接受唯识的见解,而接受中观的。但是呢,他一定要好好地学唯识,有了非常好的唯识的见解的理解体悟之后,他才能够对中观的见解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大概是这样的,所以说,藏传佛教对见解的问题是这样,持这样的一个观点的。因此,说到见的时候,光是这个中观见还不够。中观还分成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两个部份。自续派分瑜伽宗自续派和经部自续派二个部分。《现观庄严论》法系的圣解脱军、狮子贤之类的属于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清辨论师和观自在行等等属于是经部中观自续派,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作为见解上中观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有一个区别是它的基础知识,瑜伽宗中观派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建立在《瑜伽师地论》以及《释量论》等等的基础上,这样一些关于唯识宗的广大行基础上建立的中观见,所以说瑜伽行宗,当然,狮子贤和圣解脱军两个也不完全相似的。圣解脱军更靠拢于《瑜伽师地论》,而狮子贤更靠拢于《释量论》等等后来的一些理论作为它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但月称菩萨是跟《释量论》的作者法称菩萨同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公元六世纪的人。公元六百年左右的人,作为同代的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任何一个关于《释量论》方面的一些任何一个问题的依赖等等,而且他自已非常完美地阐述了中观应成的思想,当然他这个应成的思想也不是第一次阐述,实际上是他对清辨论师的否定和对佛护论师的肯定开始的。从这里开始他就把中观应成作为龙树菩萨的究竟见来解释,这样一来,形成了月称菩萨一系列的作品,像《四百论广述》《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论明句释》等等一系列的理论。由此就有了这样的内容。所以开始学习中论。
之后开始学《俱舍论》,中间还学因明,这两个中间冬天的时候学因明,夏天的时候学这些,然后到了《中论》学完了之后,开始 学《俱舍论》,用《俱舍论》来干什么呢?用《俱舍论》来补充前面那些当中所不足的部分,由《俱舍论》来补充,然后学律藏,学律藏干什么呢?出家人自已修持的戒律,严格按照一切有部律藏的修学来修行,所以说这样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五部大论的学习,由此可见,这部分总共学习的时间需要十八年,十八年的时间学显宗,这全都是显宗,没有一个密宗,而后考完格西之后,再学五年的密法,在下密院或者上密院去学习密法,这才是接触了密法,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持明者,才是真正的修习密法的人。那么皈依的时候,就认为自已是修密法的人这是错误的。别人认为学藏传佛教就是学密法这也是一种误解,我简单介绍到这里。
(二)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别致的地方就是有活佛制度。关于这个活佛制度我今天讲两句讲得不多,讲什么呢?活佛制度的来源,活佛制度从理论上的来源还是佛教的经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佛教徒承认前世与后世的,既然承认前世与后世,不但承认前世与后世,而且我们承认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我们承认由善的异熟果能够推向三善趣,恶的异熟果能够推向恶趣等等,既然如此的话,一个修行人必然有他的来世,由他的来世当然可以认识一下他前世是谁而已,这就是一个我想认你是前世还是不想认你的问题,所以这是理论上的依据,当然你只要承认佛教的前提你必须承认前世与后世,承认前世与后世的前提,你必须承认活佛转世这个事情。只要你承认了前世与后世,你就得承认活佛的转世这个前提,这是第一,理论的依据。
第二,制度的形成。制度的形成是从第一世DB法王开始的,第一世DB法王他自已可能没想到,这样一个举动就导致了,后来这样一个很复杂而且又庞大的一个过程和一个制度。第二世大宝法他圆寂之后,他说:“我将会转世到某某地方。”正好他的弟子们非常相信他,然后就找,在哪一年哪一年就找这个地方,果然就有了这个孩子出生,所以就把他认定为DB法王。从这里开始的。到了宗喀巴大师的时候,DB法王已经第四世DB法王了,据说,宗喀巴小时候在第四世DB法王那里受过皈依戒,叫不动金刚那里受过皈依戒,宗喀巴大了以后,第五世DB法王,和他有非常的交往,而且第五世DB法王曾经给宗喀巴大师做了很多金刚铃、金刚杵的供养。供养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明朝永乐皇帝封他为仁钦曲扎就是DB法王之后,之前他不叫DB法王,他叫嘎玛巴,不叫DB法王,从那个时候,为什么知道呢?因为宗大师给DB法王写了一封信,非常有诗意的一封信,其中他就提到了,说:“天子把你封为DB法王那是多伟大的一件事,是非常广大的,你给我寄来的东西收到了,谢谢,老衲非常高兴、也很好之类的话。”有这样的一个书信,从尔可以知之DB法王与宗大师有非常好的联系。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寺庙里面在三年前,在一个山洞里面出现了当年宗喀巴大师写给DB法王的信件的一个复制品,应该是当时复制的这样一个复制品,非常有意思。随便说说。所以就这样,后来逐步逐步许多教派开始效访,到格鲁巴的时候,应该是第二世达赖喇嘛…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