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從這個角度來讓大家明白一下,到底藏傳佛教是怎麼學顯的、怎麼學密的。一般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或者學習的人,一開始學的是什麼呢?小時候學的是密法,然後學的是顯宗,再學的是密法,密、顯、密,大概是叁個過程。

  小時候學的密法是什麼意思?學的不是真正的密法,學的是密法的一些修行的儀軌、贊頌文、咒語,以及簡單的一些密法。這一方面的內容,是從各類的儀軌開始學起的。這可以算是密法,但是,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密法,它只不過是學一點佛教的儀軌。爲什麼說只是學了佛教的儀軌呢?因爲其中有顯宗的儀軌,也有密宗的儀軌,把顯宗和密宗的全部的儀軌先學通了,這就是藏傳佛教學習的第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和藏文語法的學習,以及佛教基本知識的學習是結合在一起的。如果說我們上學的話,差不多是小學和初中的課吧,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之後,開始學顯宗。這個學顯宗是從哪裏開始呢?藏傳佛教獨創了一個“度紮(攝類學)”。這個度紮是什麼呢?是從因明和《俱舍》,和《瑜伽師地論》,包括世親菩薩的《五蘊論》等等當中取出來的佛教的基本知識,以及對此基本知識辯答的方式等,是讓你學會如何去辯論,如何去抉擇,如何去證明這個是對的。這個方面大概有叁個部分,一個叫度紮學,一個叫因類學,一個叫識類學。

  其中的度紮學主要講的是五蘊、十八界等等這些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一些十二支、十八界等等最基本的知識,再加上辯論的基本方式。這個因類學主要是什麼呢

  是證明的方式,以什麼樣的證據證明這是對的,一個比量的主要的規則。攝類學主要說的是心,佛教的識類的一個認識和識類的一些區分等等,這方面的一些內容。這叁個部份雖然需要花叁年的時間來學,但它僅僅是一個基礎而已,它仕麼都不是。五部大論哪個都不算,它只不過是一個基礎課。之後開始真正學五部大論,五部大論第一個學的是什麼?學的是《般若》。爲什麼要學《般若》呢

  因爲我們藏傳佛教一般就是大乘佛法,作爲大乘佛法來說的話,無非就是二個部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廣大的菩薩行,再一個就是甚深的空性見,就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廣大的菩薩行的部分,爲什麼那麼重要呢

  因爲,它給你指向一個,你學法怎麼樣才能夠入門的,然後怎麼樣入了小乘門的,然後怎麼樣入了大乘門的,然後怎麼樣入大乘門的第一個資糧道、到加行道、到見道、到修道最後得到了無修道的成佛。在這個從見道和修道之間如何逐步逐步證悟這個十地,漸次證悟十地果位等等等等,這樣的整個細節的次第是出自《般若》,也就是說出自《二萬頌》、和《八千頌》和《十萬頌》等等,所有《般若》的隱義,所表現出來的,《現觀莊嚴論》及其《現觀莊嚴論》的注釋裏邊,能夠表現出整個佛教徒,從入道到最後成佛之間的完整的道。因此呢,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上就是把《現觀莊嚴論》的理論,轉化爲實修次第的一本書,轉化爲直接可以修的實修次第的。正因爲如此,賈曹傑在《心要莊嚴疏》裏面多次提到,般若道次第,般若道次第。爲什麼叫般若道次第呢

  出自般若現觀的道次第而已。所以他就這樣說的。正因爲如此呢,《般若》學裏邊,大概從第一品要學習叁年,按照藏地正規的學習,要學習叁年,然後第二品、第叁品學一年,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然後附加的部分總共加起來,《般若》大概要學六年。有的學八年,但是絕大多數學六年,整整六年的般若。這樣呢,你完全明白了,一個人怎麼樣才從凡夫變成菩薩,怎麼樣凡夫菩薩變成爲聖若薩,怎麼樣把聖菩薩變成爲聖佛陀,這樣的道理。

  在這個時候你會有一個感覺,是什麼呢

   以前你信仰佛教始終是一個一廂情願的信。由于出于情感,出于種種的原因信。自從你學完了《般若》之後,你不相信的話,只有一個,不講道理。如果你不講道理你可以不信,只要你講道理你脫不了的,因爲你回避不了。因爲所有的理論指向,只有這條路才是最究竟的道、最完美的道。所以說,似乎,學完了《般若》之後你的信仰就變成了一個,除非你不講道理,否則你無路可逃。大概是這樣,這是我個人的感受。這是個人亂說啊,是這樣。

  然後開始學見,學甚深見、空性見。關于甚深空性見的問題上,藏傳佛教的各派也有自已的稍略的不同的一些見解,但是,絕大多數的宗派都認同中觀爲究竟見,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有少量的承認他空之類的一些說法,這是另一方面了,但是呢,絕大多數都是以中觀的見爲究竟見。大概是這樣的,但藏傳佛教呢,很奇怪。雖然要學唯識,但是,在見解上他是不會直接接受唯識的見解,而接受中觀的。但是呢,他一定要好好地學唯識,有了非常好的唯識的見解的理解體悟之後,他才能夠對中觀的見解更深層次地去認識。大概是這樣的,所以說,藏傳佛教對見解的問題是這樣,持這樣的一個觀點的。因此,說到見的時候,光是這個中觀見還不夠。中觀還分成爲自續派和應成派兩個部份。自續派分瑜伽宗自續派和經部自續派二個部分。《現觀莊嚴論》法系的聖解脫軍、獅子賢之類的屬于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清辨論師和觀自在行等等屬于是經部中觀自續派,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作爲見解上中觀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但是有一個區別是它的基礎知識,瑜伽宗中觀派的基礎知識,基本上建立在《瑜伽師地論》以及《釋量論》等等的基礎上,這樣一些關于唯識宗的廣大行基礎上建立的中觀見,所以說瑜伽行宗,當然,獅子賢和聖解脫軍兩個也不完全相似的。聖解脫軍更靠攏于《瑜伽師地論》,而獅子賢更靠攏于《釋量論》等等後來的一些理論作爲它的基礎知識的基礎。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但月稱菩薩是跟《釋量論》的作者法稱菩薩同一個時代的人,都是公元六世紀的人。公元六百年左右的人,作爲同代的人,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等方面,並沒有體現出任何一個關于《釋量論》方面的一些任何一個問題的依賴等等,而且他自已非常完美地闡述了中觀應成的思想,當然他這個應成的思想也不是第一次闡述,實際上是他對清辨論師的否定和對佛護論師的肯定開始的。從這裏開始他就把中觀應成作爲龍樹菩薩的究竟見來解釋,這樣一來,形成了月稱菩薩一系列的作品,像《四百論廣述》《入中論》《入中論自釋》《中論明句釋》等等一系列的理論。由此就有了這樣的內容。所以開始學習中論。

  之後開始學《俱舍論》,中間還學因明,這兩個中間冬天的時候學因明,夏天的時候學這些,然後到了《中論》學完了之後,開始 學《俱舍論》,用《俱舍論》來幹什麼呢?用《俱舍論》來補充前面那些當中所不足的部分,由《俱舍論》來補充,然後學律藏,學律藏幹什麼呢?出家人自已修持的戒律,嚴格按照一切有部律藏的修學來修行,所以說這樣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五部大論的學習,由此可見,這部分總共學習的時間需要十八年,十八年的時間學顯宗,這全都是顯宗,沒有一個密宗,而後考完格西之後,再學五年的密法,在下密院或者上密院去學習密法,這才是接觸了密法,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持明者,才是真正的修習密法的人。那麼皈依的時候,就認爲自已是修密法的人這是錯誤的。別人認爲學藏傳佛教就是學密法這也是一種誤解,我簡單介紹到這裏。

  (二)活佛轉世製度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別致的地方就是有活佛製度。關于這個活佛製度我今天講兩句講得不多,講什麼呢?活佛製度的來源,活佛製度從理論上的來源還是佛教的經典。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佛教徒承認前世與後世的,既然承認前世與後世,不但承認前世與後世,而且我們承認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我們承認由善的異熟果能夠推向叁善趣,惡的異熟果能夠推向惡趣等等,既然如此的話,一個修行人必然有他的來世,由他的來世當然可以認識一下他前世是誰而已,這就是一個我想認你是前世還是不想認你的問題,所以這是理論上的依據,當然你只要承認佛教的前提你必須承認前世與後世,承認前世與後世的前提,你必須承認活佛轉世這個事情。只要你承認了前世與後世,你就得承認活佛的轉世這個前提,這是第一,理論的依據。

  第二,製度的形成。製度的形成是從第一世DB法王開始的,第一世DB法王他自已可能沒想到,這樣一個舉動就導致了,後來這樣一個很複雜而且又龐大的一個過程和一個製度。第二世大寶法他圓寂之後,他說:“我將會轉世到某某地方。”正好他的弟子們非常相信他,然後就找,在哪一年哪一年就找這個地方,果然就有了這個孩子出生,所以就把他認定爲DB法王。從這裏開始的。到了宗喀巴大師的時候,DB法王已經第四世DB法王了,據說,宗喀巴小時候在第四世DB法王那裏受過皈依戒,叫不動金剛那裏受過皈依戒,宗喀巴大了以後,第五世DB法王,和他有非常的交往,而且第五世DB法王曾經給宗喀巴大師做了很多金剛鈴、金剛杵的供養。供養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明朝永樂皇帝封他爲仁欽曲紮就是DB法王之後,之前他不叫DB法王,他叫嘎瑪巴,不叫DB法王,從那個時候,爲什麼知道呢?因爲宗大師給DB法王寫了一封信,非常有詩意的一封信,其中他就提到了,說:“天子把你封爲DB法王那是多偉大的一件事,是非常廣大的,你給我寄來的東西收到了,謝謝,老衲非常高興、也很好之類的話。”有這樣的一個書信,從爾可以知之DB法王與宗大師有非常好的聯系。

  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寺廟裏面在叁年前,在一個山洞裏面出現了當年宗喀巴大師寫給DB法王的信件的一個複製品,應該是當時複製的這樣一個複製品,非常有意思。隨便說說。所以就這樣,後來逐步逐步許多教派開始效訪,到格魯巴的時候,應該是第二世達賴喇嘛…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