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此以后,奠定了成为格鲁巴的基础。不过,我看宗喀巴大师自已未必知道还有个格鲁巴。为什么?当年没有什么格鲁巴,宗喀巴大师从来不承认自已是某一个佛法的教派。他认为佛法不应该有更多的支派,佛法应该是圆满的、完整的才行。所以对他来说,当年大概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一些源流。

  【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互补性问题】

  现在我说一下,关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一个互补性的问题。关于这个互补性的问题,其实藏传佛教的翻译我刚才说过了,是在前弘期的七世纪开始到八世纪末为止,大约有两百多年的时间当中,翻译了很多很多的经典,多达七百多种。之后,从公元九世纪开始,从罗扎瓦仁钦桑波开始起,为什么我们说后弘期的时候,应该说拉钦贡巴饶色,而我却说罗扎瓦仁钦桑波呢?因为这个关系到一个佛的经典翻译的问题。拉钦贡巴饶色确实是后弘期的一个开创者。因为,有了拉钦贡巴饶色这个戒的传承,所以有了后弘期的僧伽的出现。他是到了我们多康地区,然后从多康地区开始,逐步逐步地传播上去。当时,藏地非常可怜,只有拉钦贡巴饶色一个比丘,其他的授比丘戒的比丘不够,怎么办呢?就从汉传佛教当中增加比丘的数量,然后开始授戒。大概是这样逐步逐步弘扬起来的。后来罗扎瓦仁钦桑波去往印度呆了大概有三四十年,他回来之后翻译了许多的经典。从这里开始,就开始了后弘期的翻译经典之事。从罗扎瓦仁钦桑波开始起,在西藏兴起了一个去印度学习梵文、翻译经典的潮流。没有名的那就无数了,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是在历史里面记录,而且在已经翻译的经文中有名字记录的,就后弘期而言有三百个大译师。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弘扬佛法的时期。所以说,是他开始了这个新时期。

  无论是前弘期还是后弘期,总共完成的经典大概有两种,一个是北京版的,一个是德格版的《大藏经》,即《甘珠尔》和《丹珠尔》。根据北京版的《甘珠尔》,佛教经典的种类总共有1055部,《丹珠尔》有3522部,总共有4577部。根据德格版所收集的经典来看,《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里边的的论典有3559部,总共有4673部。德格版的佛经称为经函。过去的藏文的经函比汉文经函大一些,藏文经函很大,所以,德格版的经函大概是,《甘珠尔》有105函,《丹珠尔》有215函,大概是这样的。那么,这是我们藏传佛教最后形成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跟汉传佛教的《大藏经》相比,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面包含的内容,跟藏文有所不同的是什么呢?汉传佛教里面有大量的汉地高僧的注疏,汉地自已的大德的注疏。藏文的《大藏经》里面,《丹珠尔》里边是有少量的藏族大德的注疏,但是非常少,是非常非常少的,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区分。汉传佛教,清代的龙藏应该是最后的比较完整的一个版,根据它的记录,大概有737函。我估计可能是小的函,因为我现在看到的大概有168部,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经函。其经和论的种类有1669部,7838卷。这跟西藏的经和论的数目对比,是4673部 和1669部的对比。而且,在汉文里面还有很多重复的翻译,藏文里边,个别的还是有的,但是,基本上没有重复的翻译,大部头的经文是没有重复翻译的。有个别的小的论典,由于区别比较大了,为利鉴别而故意留下来的。这就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大概的现状。

  它们互相间也非常有互补性。比如说,藏文的《大藏经》里面所没有,而汉文里面有的,最主要的,比如四 “阿含”。四“阿含”现在梵文没有,藏文也没有,只有汉文有,这是非常难得而宝贵的。但是藏文里边有什么呢?在印度的高僧大德的论著之中,引用了很多“阿含”的内容,说《杂阿含经》中说什么,《长阿含经》中说什么,这样的很多。但是真正的《阿含经》是没有的,这是藏文里边之所缺。还有一个《大集经》,基本没有。《十诵律》还有《四分律》和《弥沙塞律》,这一部分的经也是没有的。另外,论的方面,《毗婆沙论》现在已经有了,《大智度论》还没有。《成实论》和《顺正理论》等等是没有的。这些,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时代和以后的过程当中,逐步逐步地去翻译。这是需要逐步逐步地去完成的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就是,汉文中没有而藏文的经典里面有的,大家已经看到了,四千比一千的这个比例了,可想而知这个数目是很多的。不过,大部经典基本不缺。比如,像《华严经》、《宝积经》、《般若经》,这些双方都比较全了。主要缺的是比较短的经文,只有一部、两部的这样的经文缺的比较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论典缺的非常多。比如,就般若来说,汉文所缺者,很重要的般若的论典,就是圣解脱军的《二万颂释——光明释》和尊者解脱军的《二万颂释》,和狮子贤的八千颂《庄严光明释》和狮子贤的《明义释》,以及它的解释,就是辛德巴的《明句论》,以及金洲菩萨的《难择释》等等是没有的。关于中观方面,自续派方面的,比如说清辨论师的《思择燃论》和《中观心要》都没有。这两个是仅存于藏文、既没有梵文也没有汉文的非常重要的经典,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经典。还有,清辨论师的注释《般若灯论》,由观自在行所著的《广疏》,大概汉文也没有。另外,中观应成方面的缺的比较多。比如,佛护论师的《布达班智达》(《佛护论》)没有,月称菩萨的《四百论释》没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没有,月称菩萨所著的《中观根本论》的释,叫《明句论》,也没有。其中有一部分已经翻译完了,比如说现在,蒙法尊法师的恩德,中观《入中论》和《入中论释》好像已经翻译成汉文了,已经有了。但是,其他的仍为所缺。中观方面大概是这些。

  关于《入菩萨行论》,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菩提行经》,其实这个《菩提行经》和《入菩萨行论》是一回事。到了近期的时候,有一些《入菩萨行论》,像隆莲法师的翻译,如石法师的翻译,已经有不错的《入菩萨行论》了。但是,《入菩萨行论》的“广疏”,印度至少有四个,如慧远智的《广疏》等等,梵文有、藏文有,汉文就没有。还有,有些印度的注释,藏文有,汉文还是没有。这些是比较缺的。

  另外,因明方面缺的非常多。汉文里面因明的资料基本上不是很多。有少量的一些因明的。但是,蒙法尊法师的恩德,《释量论根本颂》已经有了。但是《释量论》的若干个“大疏”,像天王智的《大疏》和法称他自已的第一品的《自疏》,以及释迦智的《大疏》等等一系列的因明的梵文的大疏,藏文都有,但是汉文现在还是比较缺的。这个是因明方面的。

  另外,律藏方面,也是藏文里面的很多的律藏的内容,汉文里我发现都没有。

  另外《俱舍》方面,各自都有一些,但是还是有可以互补的很多的地方。密法方面那就更缺了。不空大德,就是阿牟噶曼迦,他翻译的部分的密续,我认为比较麻烦一点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当时的发音已经大大地发生了变化,所以比较难寻它真正的发音是什么。第二,就是不空等等大德翻译的密续部也是数量有限。另外,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大量的经续都是汉文所缺。对此我想,将来我们需要努力逐步逐步地去做,我们这一时代和后代的人必须完成,绝对不可以回避。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互补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说这个事情呢?因为在座的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知识分子,是真正能够有能力、有雄心、也有条件能够做这些事的人。所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咱们的一切,无论是毗沙部,还是经部,还是唯识,还是中观,还是密法,要把这一切如来正法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翻译成中文,翻译成藏文,也翻译成英文和巴利文等等,把咱们的如来正法弘扬光大。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五十六个民族的这个大家庭里面,所有的宝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贝,而这些宝贝有而不能用,那是最难受的。打个比方,你的箱子里面有一大堆的好衣服,可是你这个箱子锁着,就是取不出来,你自已穿着破烂的衣服,那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想趁着这个箱子里面的衣服,被虫吃破烂之前,我们把它取出来,想办法打开这个锁。这个锁是什么锁呀?语言的锁。语言,我经常把它形容成为一个壁垒,语言,我把它经常形容成为一个箱子的锁。因为有了这个锁,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的佛法要弘扬光大,能够把我们中华宝库里面的宝贝,让每一个人有权利、有能力、而且有条件享受的话,那么首先让我们打开这个锁吧,好吗?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

  【三、藏传佛教的精神】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呢

  藏传佛教的精神。这个显密合一的、显密双运的教法及其修行次第方面的教授,这本来应该是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本来前面讲的时间应该短一些,但是占的时间却比较多。所以我就想,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显密圆融是怎么圆融的。然后再讲一下,它的修行的次第是什么。

  (一)对藏传佛教的误解与解答 藏传佛教是怎么显密圆融的?

  关于这个地方,我列了四个题目。其中第一个题目是什么呢?关于内地对藏传佛教的显密教法的一些误解和对此的一些回答。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一说学藏传佛教,想都不想就说,噢,你学密了?这是个大误解。学藏传佛教并不等于是学密,学密也不等于是学藏传佛教。藏传佛教跟密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是藏传佛教不一定是密法;密法几乎最完整地保存在藏传佛教当中,但,是密法不一定都是藏传佛教。这个关系我们要厘清一下。说到这个关系的时候,我首先要说一下什么问题呢?我跟大家说一下藏传佛教的显密的学习的过程…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