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文是允许翻译的类别的,等等。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才把它作为一个可流通的,否则私自流通的话,是要惩罚的。有了这些之后,才有了西藏的翻译与其他很多地方翻译的不同。其他地方很多的翻译,一般都有一个过程,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逐步逐步形成对佛教词汇的一个共许的过程。像汉地也是这样,比如说,从汉代的时候开始,到唐朝为止,逐步逐步地演变着这个佛教词汇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藏地,这样的漫长的过程,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就把它结束了,让它变成为一个具有国家公信力的法度,和非常明确的专用词汇,从此以后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改变这种词汇,因此,在藏传佛教翻译的精确以及标准的问题上,大大地提高了效率。这就是藏传佛教在赤松德赞之后的三代上面,做的主要的一些事业。而且,当时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现在看起来有些过分的一些行为。比如说,让七户人家供养一个出家人的饮食等等,做了很多把佛教凌驾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上的作法。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赤热巴坚后来被一些反佛教徒谋杀了。然后,由不喜欢佛教的或者依靠不喜欢佛教的团体而掌权的朗达玛王,统治了西藏。从此以后,才有了大概长达八十年的灭佛的一个过程。其实真正的朗达玛王执政没有那么长,哪能有那么长,一个人能活到八十就不错了。但是,由于朗达玛王灭佛,然后在后续朗达玛王的儿子的时期,内乱,然后又产生了大量农民的起义等等,顾不上佛教的恢复,加起来大概是八十年左右。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到目前为止可能只是我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前弘期佛教的使命,到了朗达玛王的时候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大概是这样的。

  然后,我说一下后弘期的情况,简单地说一下,这个事不用太多的时间。后弘期一般来说是公元九世纪中期开始的,是以罗扎瓦仁钦桑波翻译了大量的经文为标志,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逐步逐步地,在公元1040年前的时候,阿底峡尊者来到了西藏。由阿底峡尊者和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仲敦巴(是公元1004年到公元1064年之间的这么一个人),在他们的带领下,产生了第一个噶当派,之后形成了宁玛派。为什么说宁玛派在后面呢?其实宁玛巴早就有的,只不过,自已对自已称宁玛巴是之后的。为什么呢?既然你是新派,那我当然是旧派了,所以应该取个名字叫宁玛巴,所以,逐步形成了宁玛巴的这个说法。之后大约在公元1034年到公元1102年之间的这个人昆·衮却杰波,他改了主意,从宁玛巴转为萨玛巴。萨玛巴就是后弘期的佛法,从这里开始就有了萨迦派的出现。后来,庆喜藏也就是贡嘎宁波(是公元1092年到公元1158年的人),在他那个时期,依靠欧密罗扎瓦大译师、罗密大译师等等,翻译了大量的佛法的密续的经文,就有了萨迦派。然后,就有了噶举派。噶举派根本上分成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达波噶举,一个叫香巴噶举。香巴噶举是在克珠穹波南炯(大约公元1085年生人)的开创下,逐步逐步形成的。 后来也出现了很多大德,像布顿大师等等非常著名的大德。后来达波噶举有玛尔巴。玛尔巴是1012年出生的,比仲敦巴大师小八岁。他去过印度三次,去过尼泊尔四次,翻译了大量的密续的经典,形成了玛尔巴的传承,传播到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传播到娘么达波拉杰,才有了达波噶举。达波、达波,就是娘么达波拉杰作为他们的创始者。因为他把玛尔巴传来的大手印法,和从阿底峡尊者传来的噶当派两个合为一体,变成为噶举派。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之后, 公元1357年到公元1419年之间的宗喀巴大师,他开创了格鲁巴。他开创格鲁巴的这个过程是,公元1373年,他去了西藏开始读书。开始时主要是以噶当派和香巴噶举为主,后来他开始学了噶举派,夏鲁派,以及萨迦派的一些经论。到了最后的时候,他把整个西藏的各大教派当时所有的,而且可以取证为有依据的、如法的所有的教法,把它综合成为一体。尤其是到了宗喀巴大师四十岁以后,他的佛教的一切修行和见解基本上成熟了,成熟得非常完美,虽然宗喀巴大师第一次做大论文不是四十岁,而是三十二岁的时候写了非常著名的般若的大疏叫《金鬘论》。这部般若的大疏《金鬘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至今为止不仅仅是格鲁巴,而且其他的宁玛巴或者萨迦巴等等,所有的各大教派当中,讲般若的时候,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采用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所以说这是宗喀巴大师的一个、我认为是他的一生当中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尽管如此,当时他的某些核心的观点,他自已认为不算太成熟。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见到了佛护论师的布达巴列达这个论文,即《中观根本颂》的释,他就证悟了空性的真正的见地。从此以后,他对整个佛教的见解和理论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以后,跟着宗喀巴大师的很多弟子,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之前和之后讲的风格、内容以及见解就大不一样。所以说,当年贾曹杰提出了说:关于讲般若的时候,宗大师,你写的这个《金鬘论》和现在讲的这个般若之间的区别,有些地方还是很多的,那怎么办呢?宗大师说:我没有时间去再写一个论文,所以,你就把我讲的这些核心的内容记录下来,将来你把它写成一个文字。所以,贾曹杰多次记录宗喀巴大师讲般若的时候的一些核心的观点的阐述,最后把它整理成为《心要庄严疏》,贾曹杰所著的《心要庄严疏》。因此,格鲁巴对《心要庄严疏》和《金鬘论》这两个,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抉择,是什么呢:凡是你不知道的时候,问《金鬘论》;凡是你决定不了的时候,问《心要庄严疏》。为什么?《心要庄严疏》里面说的并不是很多,引用的佛经也并不是很多。所以说,你想知道哪些班智达,哪些印度的大德,对这个事情是什么态度,而且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见解,你就不要问《心要庄严疏》,因为这个里面没有。但是如果你想决定,你到底应该怎么主张的时候,你应该问《心要庄严疏》。因为,如果你想要决定的时候,《金鬘论》里面似乎没有完全决定。《金鬘论》这个理论的写法,跟其他的一些佛教大德写的方式和风格有个大不一样,它一本书里面,同时可以郑重其事地出现两个观点。是什么观点呢?解释《现观庄严论》的时候的观点和解释《现观庄严论》的释——狮子贤的《明义疏》的时候的观点。凡是解释《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依照印度的圣解脱军的见解,也就是般若大疏《二万颂般若疏——光明释》来解释;凡是解释《明义疏》的时候,依照狮子贤的《八千颂般若庄严光明疏》和《明义释》的角度去解释。同样两个都立为自宗,并存的,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尽管这两个在很多问题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就把这两个保留着。不仅如此,他把所有关于般若方面的,印度的大智者们的不同的见解,都把它拿来,有的作为否定的典范,有的把它作为肯定的典范。宗大师从来不说我认为什么什么,而说某某大德说了什么什么。说某个论典说了,我看这个有点问题呀,为什么,有什么问题。说某某大德在某某论典里面这么说的,我看可以,这是挺好的,非常合理。就这么去立他的自宗,而他个人的主张是很不明确的。从这个《心要庄严疏》里面去看,这也就是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一个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宗喀巴大师当年的时候知道得太多,但还没有完全决定我到底选择哪一个大德的主张。而到了《心要庄严疏》的时候,他已经明白了,“我就应该这样去主张”。所以说有这样的一个区分。这是简单地说一下。

  然后,到四十五岁的时候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到了四十九岁的时候写了《密宗道次第广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格鲁巴的修行的理论和修行的次第。由此,他把过去从前弘期到后弘期的所有的经、律、论和显密的一切教典,整理成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到最后为止,修行佛法、证得佛陀果位的一个完整的修行次第。这大概就是宗喀巴大师创造格鲁巴的核心的内容。

  我经常开玩笑地说,谁都可以说哪个教派好、哪个教派不好,但我们格鲁巴千万不能诽谤任何一个教派。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假如你的水的来源不好,你这个大海能好吗?所有的大海都是由于成千上万的江川河流最后流入到大海的,你的水源不干净,那个河流的水不干净,大海是没有理由干净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赞扬各教派的功德,实际上就是对自已的教法的一个肯定。因为宗大师做的,并不是创立了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把已经有的所有的教法,把如来的一切,包括声闻教范畴的,比如说,有部派的、经部派的,以及唯识宗的,中观宗的,以及密法的所有的内容,把它整理成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入佛门到最后成佛之间的一个畅通无阻的道路,这就是显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这两个的核心的意思和核心的作用,大概是这样的。

  最后,到了公元1409年的时候,宗喀巴大师,在当时的这些西藏的主要执政者的全力的支持下,他第一次开了这样的大祈愿法会,或称传召大法会。第一次传召大法会,前所未有地有一万多个出家人参加,这在过去西藏历史上恐怕是没有那么多的僧人,聚集在一起,是第一次聚集了。从此以后,宗喀巴大师在每年藏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十四日之间,就开传召大法会。为什么定在一月一日到一月十四日呢?这是跟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调伏六外道的神变过程中每天的变化规律和有比的变化、无比的变化等等相结合,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宗喀巴大师也开办成这样。之后,当年开始就建了甘丹寺,把贾曹杰达玛仁钦安排到甘丹寺去,开始建造甘丹寺。在帕竹噶举中,有出身贵族的人叫仁钦巴和仁钦伦布,在他们两个,父亲和儿子的资助之下,就在卓日窝山这个地方,建了甘丹寺。从…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