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

  藏传佛教的精神

  夏坝仁波切2010年11月24日在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

  主持人: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在主席台的嘉宾:在仁波切左手边的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教研室主任张雪松博士,在仁波切右手边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惟善博士,这两位都是学有专长的佛学专家;我是人民大学的,我叫魏德东。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夏坝仁波切来中国人民大学做一个佛学讲座。自从消息公布以后,我的博客和电话就没有停过,是前所未有的热烈。

  夏坝仁波切八岁就出家,十七岁被认定为活佛。曾经在印度留学六年,先后在中国藏区的三大寺,以及所有的重要的藏传佛教的场所,学习格鲁派佛学。大师精通藏文、汉文和梵文。今年开始我有幸接近夏坝仁波切,感触极深。仁波切在对藏传佛教以及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理解上,特别是相互的关系上,我个人以为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所以这一次在仁波切从斯里兰卡访问回来之后,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他来人民大学,做一场学术演讲。虽然今天到的许多是信徒,据我知道的,有的是从大庆、沈阳、山西等等很多地方来到这里,我想这是我们的一个福报。下面我们就请仁波切来开示,大家欢迎。

  仁波切:

  尊敬的人民大学的三位博士,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同学们、同修们,大家好!

  今天,我做一个与我平常讲课不太一样的一次讲课。原本应该站起来给大家讲才合适,实在不行的话,也跟他们一样坐在凳子上给你们讲课。但是我从小出家习惯了,所以要盘腿。要让我那样坐两个小时,说实在的,实在是受不了。不好意思,我就盘腿给大家讲吧,请大家谅解。

  平常,我坐在高高的宝座之上,往下看。我第一次感受到听众坐在上面,我从下面往上看,这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好,那尝试尝试这感觉吧。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根据魏教授的要求,主要讲一下藏传佛教的精神。顺便说一说,藏传佛教的由来、印度和汉传佛教,以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间的互补性,等等。最后就想借印度佛教衰败的原因,让我们重新反思一下,我们的佛法,如果能够永住世间,能够利乐有情、利国利民的话,当如何做?然后,我想顺便说一些,今后我们佛教界与佛教的学术界之间的一些共同的合作,以及共同的研究和共同的交往方面的一些个人的主张。下面我就给大家开始讲了,谢谢大家。

  【一、藏传佛教源流简介】

  首先说一下,藏传佛教如何从印度、从内地传播到西藏来的过程,以及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各派逐步形成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认知藏传佛教的最基本的一个基础,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

  藏传佛教最初在西藏的传播,与汉地相比,是较晚的。因为汉地,按照我个人的说法,就是两千一百年前开始,佛教从丝绸之路进入内地。而我们西藏,大概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才进入西藏。当然,关于藏传佛教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上,有人说拉妥妥日年赞,有人说松赞干布。但是拉妥妥日年赞这个说法是一个象征性的,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在拉妥妥日年赞的时候,当初,据说有两位出家人,供养拉妥妥日年赞两部经,一个翻译成汉文叫《诸佛菩萨名称经》;还有一个叫“多地萨那多”,叫《宝箧经》。据说当时拉妥妥日年赞也看不懂梵文,所以,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宁布松瓦”,“松瓦”是什么意思呢?“秘密宝典”的意思。所以,供奉在当时的雍布拉康里面,也没人读得懂,反正把它作为一个供奉的对象,大概是这样的。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真正的佛教进入是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因为松赞干布时期的时候,松赞干布开始就派吐弥·桑布札到印度去。吐弥·桑布札到印度去的时候,咱们的玄奘大和尚到印度已经好几年了,大概有六七年吧,大概这样的一个过程。吐弥·桑布札总共在印度待了七年,回来之后开始就创造了藏文。创造了藏文以后第一个翻译的,就是当年拉妥妥日年赞的时候所请来的《诸佛菩萨名称经》和《宝箧经》,翻译成藏文。从这里开始,然后他翻译了《观自在菩萨二十一经》等经续,翻译成藏文。从这里开始应该算是藏传佛教真正地开始了。

  后来,松赞干布又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然后,随她们而来的佛法,也逐步地传播到西藏。并且西藏有了最早期的寺院,像大昭寺和小昭寺两个,供奉觉窝释迦牟尼佛,和觉窝不动如来的两个寺院。所以说,从这里开始,就有了藏传佛教的真正地传播。这是从松赞干布开始起。因此,我们真正的佛教传播,是在这个时期。

  据一些史料记载说,当时,松赞干布时期,请了尼泊尔人香达尔和汉族的天寿和尚等等,也翻译了少量的经典。不过,我看过义净大和尚的《西行求法高僧传》,其中,提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内容,是什么呢?说大唐的一些出家人,去往印度的时候经常经过西藏。比如说,在它这个里边具有名字的大概有四位出家人,一个是沙门玄照法师,再一个就是道希法师,再一个就是玄太法师,再一个就是道生法师。这四位出家人都是在贞观初到贞观末的时候,也就是松赞干布的时期,途经吐蕃国,去往印度。而且其中的玄照法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过去是从西藏,回来也是从西藏,为什么呢?因为当年文成公主是在西藏,所以,文成公主给他帮了很大的忙,过去的时候帮了忙,把他护送到尼泊尔国,回来的时候给他送辎重,把他送到西藏的边缘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相信,应该是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可能称他为天寿,所以在藏文的记录里边,就说是天寿等等翻译的一些经文。这就是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

   但是,这个时期的佛教有一个特点,没有出家人,只有佛堂,没有自已民族的出家人,只有外来的一些少量的出家人。但是松赞干布之后,佛教又衰败了。因为,毕竟,本来有的苯波教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所以,大家都认为佛教不太好,就开始灭佛。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护佛,所以把小昭寺里面从唐朝请去的佛像,藏在大昭寺现在的觉窝释迦牟尼佛所在的旁边,一个小空间里面,砌上墙画上壁画,让人不知道。这样,延续到赤德祖赞美阿仓金,也就是赤松德赞的父亲为止。到了赤松德赞父亲的时候,唐朝的第二个公主金城公主,嫁给了西藏的赞普。关于这个问题,金城公主的贡献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金城公主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她在大昭寺里边,根据当时的建筑图查出来,这个地方肯定有房子,就从这个里边取出来了从唐朝请来的觉窝释迦牟尼佛等等,然后重新供奉。但是,供奉的时候,公主有一点私心,她在大昭寺里边供奉唐朝的觉窝释迦牟尼佛,而在小昭寺里边供奉尼泊尔的赤尊公主的释迦牟尼佛。原本大昭寺里边供奉的是尼泊尔的不动佛,而且建筑也是印度建筑。小昭寺属于是藏汉结合的建筑。是这样的。这是赤德祖赞。他在这个时期,也大量地容纳了许多内地和西域以及印度来的出家人,开始翻译经文。

  第三个就是赤松德赞时期。赤松德赞小的时候,由于他的父亲六十岁的时候过世了,所以他的舅舅当政。因为他的舅舅是苯波教虔诚的信徒,所以灭佛很严重,把汉地的出家人驱赶到内地,把印度的出家人驱赶回去,而且称他们为妖僧。人死了之后,不允许做佛教的一些仪轨,西藏人不允许信仰佛教、供奉佛等等等等,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之后,到了赤松德赞亲政的时候,逐步逐步地把这些权臣灭了,然后他开始真正地执掌整个西藏的权利。以后,他开始迎请印度的寂护大师,也就是菩提萨埵大和尚。后来又迎请了莲花生大师。刚开始迎请寂护大师的时候,反佛法的势力太大,所以没有能够坚持得住,就把他送到了尼泊尔。第二次迎请的时候,那就是三年之后了。再迎请的时候,将莲花生大师也同时一起请来。从此以后,寂护大师一直在西藏住了十二年的时间,建了桑耶寺,并且成立了将梵文翻译成藏文的组织,从此以后西藏有了正规的国家行为式的翻译的机构。而且关键是度僧,第一次是七个藏族的贵族的孩子出家,从此以后,本民族已经有了出家人。这才是真正事实上有了阿兰若,并且有了僧团。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赤松德赞时期。

  之后,木奈赞普和色纳勒,以及赤热巴坚,这样的三代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完善翻译佛教经典的力度,而且翻译场逐步建立了三个地方,一个就是桑耶那个地方,一个就是旁塘,一个就是邓噶等等,在这些地方建立了正规的国家行为的翻译的机构之后,翻译了很多很多的佛教的经典。据当时的翻译经文目录当中表现出来的,到赤热巴坚为止,有七百多种佛教的经、律、论,以及显宗和密宗的经典的翻译。而且,比较好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关于翻译经文方面的法律制定得非常严密,而且有了扎休邦波宁巴,扎休邦波宁巴就是《声明二卷》。《声明二卷》里边,第一卷实际上就是梵藏对照的梵藏大字典,第一个出现在西藏,就是梵文和藏文的,这个就叫做却扎多杰钦波,应该是《语法分别论》,藏文就叫做却扎多杰钦波,从这里开始有了。

  第二卷里面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解释一下梵文当中的,带有两种或者三种意思者,我们在译成藏文的时候,应该选择哪一种意思翻译较好。还有一个,就是阐明了一下,哪些内容上面还添加了一个字或者两个字,虽然梵文里面追那个字根的时候没有,但是为了避免一些错误等等的原因,加了哪些字,作有详细的记录。第三个,记录了赞普当时下的令,即制定比较完整的关于翻译方面的制度这方面的一些记录。所以说,《声明二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藏文的翻译上面、佛教经典的翻译上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当时法律非常严密,擅自翻译是不可以的。任何一种翻译,必须由国家正统的翻译机构来论证,你这个翻译是没有错,而且你这种经…

《藏传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