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

  藏傳佛教的精神

  夏壩仁波切2010年11月24日在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

  主持人: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在主席臺的嘉賓:在仁波切左手邊的是我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教研室主任張雪松博士,在仁波切右手邊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惟善博士,這兩位都是學有專長的佛學專家;我是人民大學的,我叫魏德東。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夏壩仁波切來中國人民大學做一個佛學講座。自從消息公布以後,我的博客和電話就沒有停過,是前所未有的熱烈。

  夏壩仁波切八歲就出家,十七歲被認定爲活佛。曾經在印度留學六年,先後在中國藏區的叁大寺,以及所有的重要的藏傳佛教的場所,學習格魯派佛學。大師精通藏文、漢文和梵文。今年開始我有幸接近夏壩仁波切,感觸極深。仁波切在對藏傳佛教以及印度佛教和漢傳佛教的理解上,特別是相互的關系上,我個人以爲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所以這一次在仁波切從斯裏蘭卡訪問回來之後,我們就非常榮幸地邀請他來人民大學,做一場學術演講。雖然今天到的許多是信徒,據我知道的,有的是從大慶、沈陽、山西等等很多地方來到這裏,我想這是我們的一個福報。下面我們就請仁波切來開示,大家歡迎。

  仁波切:

  尊敬的人民大學的叁位博士,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們、同修們,大家好!

  今天,我做一個與我平常講課不太一樣的一次講課。原本應該站起來給大家講才合適,實在不行的話,也跟他們一樣坐在凳子上給你們講課。但是我從小出家習慣了,所以要盤腿。要讓我那樣坐兩個小時,說實在的,實在是受不了。不好意思,我就盤腿給大家講吧,請大家諒解。

  平常,我坐在高高的寶座之上,往下看。我第一次感受到聽衆坐在上面,我從下面往上看,這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好,那嘗試嘗試這感覺吧。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根據魏教授的要求,主要講一下藏傳佛教的精神。順便說一說,藏傳佛教的由來、印度和漢傳佛教,以及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之間的互補性,等等。最後就想借印度佛教衰敗的原因,讓我們重新反思一下,我們的佛法,如果能夠永住世間,能夠利樂有情、利國利民的話,當如何做?然後,我想順便說一些,今後我們佛教界與佛教的學術界之間的一些共同的合作,以及共同的研究和共同的交往方面的一些個人的主張。下面我就給大家開始講了,謝謝大家。

  【一、藏傳佛教源流簡介】

  首先說一下,藏傳佛教如何從印度、從內地傳播到西藏來的過程,以及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期的各派逐步形成的過程。因爲這是一個認知藏傳佛教的最基本的一個基礎,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說一下。

  藏傳佛教最初在西藏的傳播,與漢地相比,是較晚的。因爲漢地,按照我個人的說法,就是兩千一百年前開始,佛教從絲綢之路進入內地。而我們西藏,大概是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才進入西藏。當然,關于藏傳佛教什麼時候開始的說法上,有人說拉妥妥日年贊,有人說松贊幹布。但是拉妥妥日年贊這個說法是一個象征性的,並沒有實質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在拉妥妥日年贊的時候,當初,據說有兩位出家人,供養拉妥妥日年贊兩部經,一個翻譯成漢文叫《諸佛菩薩名稱經》;還有一個叫“多地薩那多”,叫《寶箧經》。據說當時拉妥妥日年贊也看不懂梵文,所以,給它取了個名字叫“甯布松瓦”,“松瓦”是什麼意思呢?“秘密寶典”的意思。所以,供奉在當時的雍布拉康裏面,也沒人讀得懂,反正把它作爲一個供奉的對象,大概是這樣的。

  但是,這僅僅是一個象征性的。真正的佛教進入是從松贊幹布開始的。因爲松贊幹布時期的時候,松贊幹布開始就派吐彌·桑布劄到印度去。吐彌·桑布劄到印度去的時候,咱們的玄奘大和尚到印度已經好幾年了,大概有六七年吧,大概這樣的一個過程。吐彌·桑布劄總共在印度待了七年,回來之後開始就創造了藏文。創造了藏文以後第一個翻譯的,就是當年拉妥妥日年贊的時候所請來的《諸佛菩薩名稱經》和《寶箧經》,翻譯成藏文。從這裏開始,然後他翻譯了《觀自在菩薩二十一經》等經續,翻譯成藏文。從這裏開始應該算是藏傳佛教真正地開始了。

  後來,松贊幹布又娶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兩位公主。然後,隨她們而來的佛法,也逐步地傳播到西藏。並且西藏有了最早期的寺院,像大昭寺和小昭寺兩個,供奉覺窩釋迦牟尼佛,和覺窩不動如來的兩個寺院。所以說,從這裏開始,就有了藏傳佛教的真正地傳播。這是從松贊幹布開始起。因此,我們真正的佛教傳播,是在這個時期。

  據一些史料記載說,當時,松贊幹布時期,請了尼泊爾人香達爾和漢族的天壽和尚等等,也翻譯了少量的經典。不過,我看過義淨大和尚的《西行求法高僧傳》,其中,提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內容,是什麼呢?說大唐的一些出家人,去往印度的時候經常經過西藏。比如說,在它這個裏邊具有名字的大概有四位出家人,一個是沙門玄照法師,再一個就是道希法師,再一個就是玄太法師,再一個就是道生法師。這四位出家人都是在貞觀初到貞觀末的時候,也就是松贊幹布的時期,途經吐蕃國,去往印度。而且其中的玄照法師,是非常有意思的,他過去是從西藏,回來也是從西藏,爲什麼呢?因爲當年文成公主是在西藏,所以,文成公主給他幫了很大的忙,過去的時候幫了忙,把他護送到尼泊爾國,回來的時候給他送辎重,把他送到西藏的邊緣上。所以,在那個時候,我相信,應該是這些人當中,有的人可能稱他爲天壽,所以在藏文的記錄裏邊,就說是天壽等等翻譯的一些經文。這就是松贊幹布時期的佛教。

   但是,這個時期的佛教有一個特點,沒有出家人,只有佛堂,沒有自已民族的出家人,只有外來的一些少量的出家人。但是松贊幹布之後,佛教又衰敗了。因爲,畢竟,本來有的苯波教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所以,大家都認爲佛教不太好,就開始滅佛。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護佛,所以把小昭寺裏面從唐朝請去的佛像,藏在大昭寺現在的覺窩釋迦牟尼佛所在的旁邊,一個小空間裏面,砌上牆畫上壁畫,讓人不知道。這樣,延續到赤德祖贊美阿倉金,也就是赤松德贊的父親爲止。到了赤松德贊父親的時候,唐朝的第二個公主金城公主,嫁給了西藏的贊普。關于這個問題,金城公主的貢獻非常大。爲什麼呢?因爲金城公主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她在大昭寺裏邊,根據當時的建築圖查出來,這個地方肯定有房子,就從這個裏邊取出來了從唐朝請來的覺窩釋迦牟尼佛等等,然後重新供奉。但是,供奉的時候,公主有一點私心,她在大昭寺裏邊供奉唐朝的覺窩釋迦牟尼佛,而在小昭寺裏邊供奉尼泊爾的赤尊公主的釋迦牟尼佛。原本大昭寺裏邊供奉的是尼泊爾的不動佛,而且建築也是印度建築。小昭寺屬于是藏漢結合的建築。是這樣的。這是赤德祖贊。他在這個時期,也大量地容納了許多內地和西域以及印度來的出家人,開始翻譯經文。

  第叁個就是赤松德贊時期。赤松德贊小的時候,由于他的父親六十歲的時候過世了,所以他的舅舅當政。因爲他的舅舅是苯波教虔誠的信徒,所以滅佛很嚴重,把漢地的出家人驅趕到內地,把印度的出家人驅趕回去,而且稱他們爲妖僧。人死了之後,不允許做佛教的一些儀軌,西藏人不允許信仰佛教、供奉佛等等等等,定了一系列的製度。之後,到了赤松德贊親政的時候,逐步逐步地把這些權臣滅了,然後他開始真正地執掌整個西藏的權利。以後,他開始迎請印度的寂護大師,也就是菩提薩埵大和尚。後來又迎請了蓮花生大師。剛開始迎請寂護大師的時候,反佛法的勢力太大,所以沒有能夠堅持得住,就把他送到了尼泊爾。第二次迎請的時候,那就是叁年之後了。再迎請的時候,將蓮花生大師也同時一起請來。從此以後,寂護大師一直在西藏住了十二年的時間,建了桑耶寺,並且成立了將梵文翻譯成藏文的組織,從此以後西藏有了正規的國家行爲式的翻譯的機構。而且關鍵是度僧,第一次是七個藏族的貴族的孩子出家,從此以後,本民族已經有了出家人。這才是真正事實上有了阿蘭若,並且有了僧團。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就是赤松德贊時期。

  之後,木奈贊普和色納勒,以及赤熱巴堅,這樣的叁代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翻譯佛教經典的力度,而且翻譯場逐步建立了叁個地方,一個就是桑耶那個地方,一個就是旁塘,一個就是鄧噶等等,在這些地方建立了正規的國家行爲的翻譯的機構之後,翻譯了很多很多的佛教的經典。據當時的翻譯經文目錄當中表現出來的,到赤熱巴堅爲止,有七百多種佛教的經、律、論,以及顯宗和密宗的經典的翻譯。而且,比較好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關于翻譯經文方面的法律製定得非常嚴密,而且有了紮休邦波甯巴,紮休邦波甯巴就是《聲明二卷》。《聲明二卷》裏邊,第一卷實際上就是梵藏對照的梵藏大字典,第一個出現在西藏,就是梵文和藏文的,這個就叫做卻紮多傑欽波,應該是《語法分別論》,藏文就叫做卻紮多傑欽波,從這裏開始有了。

  第二卷裏面的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解釋一下梵文當中的,帶有兩種或者叁種意思者,我們在譯成藏文的時候,應該選擇哪一種意思翻譯較好。還有一個,就是闡明了一下,哪些內容上面還添加了一個字或者兩個字,雖然梵文裏面追那個字根的時候沒有,但是爲了避免一些錯誤等等的原因,加了哪些字,作有詳細的記錄。第叁個,記錄了贊普當時下的令,即製定比較完整的關于翻譯方面的製度這方面的一些記錄。所以說,《聲明二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藏文的翻譯上面、佛教經典的翻譯上非常重要。正因爲如此,當時法律非常嚴密,擅自翻譯是不可以的。任何一種翻譯,必須由國家正統的翻譯機構來論證,你這個翻譯是沒有錯,而且你這種經…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