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文是允許翻譯的類別的,等等。經過嚴格的審查之後,才把它作爲一個可流通的,否則私自流通的話,是要懲罰的。有了這些之後,才有了西藏的翻譯與其他很多地方翻譯的不同。其他地方很多的翻譯,一般都有一個過程,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是逐步逐步形成對佛教詞彙的一個共許的過程。像漢地也是這樣,比如說,從漢代的時候開始,到唐朝爲止,逐步逐步地演變著這個佛教詞彙的一個過程。但是在藏地,這樣的漫長的過程,在最短暫的時間內就把它結束了,讓它變成爲一個具有國家公信力的法度,和非常明確的專用詞彙,從此以後不允許任何人擅自改變這種詞彙,因此,在藏傳佛教翻譯的精確以及標准的問題上,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這就是藏傳佛教在赤松德贊之後的叁代上面,做的主要的一些事業。而且,當時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現在看起來有些過分的一些行爲。比如說,讓七戶人家供養一個出家人的飲食等等,做了很多把佛教淩駕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上的作法。可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赤熱巴堅後來被一些反佛教徒謀殺了。然後,由不喜歡佛教的或者依靠不喜歡佛教的團體而掌權的朗達瑪王,統治了西藏。從此以後,才有了大概長達八十年的滅佛的一個過程。其實真正的朗達瑪王執政沒有那麼長,哪能有那麼長,一個人能活到八十就不錯了。但是,由于朗達瑪王滅佛,然後在後續朗達瑪王的兒子的時期,內亂,然後又産生了大量農民的起義等等,顧不上佛教的恢複,加起來大概是八十年左右。這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到目前爲止可能只是我的說法,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樣,前弘期佛教的使命,到了朗達瑪王的時候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大概是這樣的。

  然後,我說一下後弘期的情況,簡單地說一下,這個事不用太多的時間。後弘期一般來說是公元九世紀中期開始的,是以羅紮瓦仁欽桑波翻譯了大量的經文爲標志,是從這裏開始的。之後,逐步逐步地,在公元1040年前的時候,阿底峽尊者來到了西藏。由阿底峽尊者和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是公元1004年到公元1064年之間的這麼一個人),在他們的帶領下,産生了第一個噶當派,之後形成了甯瑪派。爲什麼說甯瑪派在後面呢?其實甯瑪巴早就有的,只不過,自已對自已稱甯瑪巴是之後的。爲什麼呢?既然你是新派,那我當然是舊派了,所以應該取個名字叫甯瑪巴,所以,逐步形成了甯瑪巴的這個說法。之後大約在公元1034年到公元1102年之間的這個人昆·衮卻傑波,他改了主意,從甯瑪巴轉爲薩瑪巴。薩瑪巴就是後弘期的佛法,從這裏開始就有了薩迦派的出現。後來,慶喜藏也就是貢嘎甯波(是公元1092年到公元1158年的人),在他那個時期,依靠歐密羅紮瓦大譯師、羅密大譯師等等,翻譯了大量的佛法的密續的經文,就有了薩迦派。然後,就有了噶舉派。噶舉派根本上分成爲兩個部分,一個就是達波噶舉,一個叫香巴噶舉。香巴噶舉是在克珠穹波南炯(大約公元1085年生人)的開創下,逐步逐步形成的。 後來也出現了很多大德,像布頓大師等等非常著名的大德。後來達波噶舉有瑪爾巴。瑪爾巴是1012年出生的,比仲敦巴大師小八歲。他去過印度叁次,去過尼泊爾四次,翻譯了大量的密續的經典,形成了瑪爾巴的傳承,傳播到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傳播到娘麼達波拉傑,才有了達波噶舉。達波、達波,就是娘麼達波拉傑作爲他們的創始者。因爲他把瑪爾巴傳來的大手印法,和從阿底峽尊者傳來的噶當派兩個合爲一體,變成爲噶舉派。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之後, 公元1357年到公元1419年之間的宗喀巴大師,他開創了格魯巴。他開創格魯巴的這個過程是,公元1373年,他去了西藏開始讀書。開始時主要是以噶當派和香巴噶舉爲主,後來他開始學了噶舉派,夏魯派,以及薩迦派的一些經論。到了最後的時候,他把整個西藏的各大教派當時所有的,而且可以取證爲有依據的、如法的所有的教法,把它綜合成爲一體。尤其是到了宗喀巴大師四十歲以後,他的佛教的一切修行和見解基本上成熟了,成熟得非常完美,雖然宗喀巴大師第一次做大論文不是四十歲,而是叁十二歲的時候寫了非常著名的般若的大疏叫《金鬘論》。這部般若的大疏《金鬘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至今爲止不僅僅是格魯巴,而且其他的甯瑪巴或者薩迦巴等等,所有的各大教派當中,講般若的時候,基本上都直接或間接地采用宗喀巴大師的《金鬘論》。所以說這是宗喀巴大師的一個、我認爲是他的一生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盡管如此,當時他的某些核心的觀點,他自已認爲不算太成熟。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見到了佛護論師的布達巴列達這個論文,即《中觀根本頌》的釋,他就證悟了空性的真正的見地。從此以後,他對整個佛教的見解和理論上有了一個大的轉變。以後,跟著宗喀巴大師的很多弟子,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之前和之後講的風格、內容以及見解就大不一樣。所以說,當年賈曹傑提出了說:關于講般若的時候,宗大師,你寫的這個《金鬘論》和現在講的這個般若之間的區別,有些地方還是很多的,那怎麼辦呢?宗大師說:我沒有時間去再寫一個論文,所以,你就把我講的這些核心的內容記錄下來,將來你把它寫成一個文字。所以,賈曹傑多次記錄宗喀巴大師講般若的時候的一些核心的觀點的闡述,最後把它整理成爲《心要莊嚴疏》,賈曹傑所著的《心要莊嚴疏》。因此,格魯巴對《心要莊嚴疏》和《金鬘論》這兩個,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抉擇,是什麼呢:凡是你不知道的時候,問《金鬘論》;凡是你決定不了的時候,問《心要莊嚴疏》。爲什麼?《心要莊嚴疏》裏面說的並不是很多,引用的佛經也並不是很多。所以說,你想知道哪些班智達,哪些印度的大德,對這個事情是什麼態度,而且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見解,你就不要問《心要莊嚴疏》,因爲這個裏面沒有。但是如果你想決定,你到底應該怎麼主張的時候,你應該問《心要莊嚴疏》。因爲,如果你想要決定的時候,《金鬘論》裏面似乎沒有完全決定。《金鬘論》這個理論的寫法,跟其他的一些佛教大德寫的方式和風格有個大不一樣,它一本書裏面,同時可以鄭重其事地出現兩個觀點。是什麼觀點呢?解釋《現觀莊嚴論》的時候的觀點和解釋《現觀莊嚴論》的釋——獅子賢的《明義疏》的時候的觀點。凡是解釋《現觀莊嚴論》的時候,依照印度的聖解脫軍的見解,也就是般若大疏《二萬頌般若疏——光明釋》來解釋;凡是解釋《明義疏》的時候,依照獅子賢的《八千頌般若莊嚴光明疏》和《明義釋》的角度去解釋。同樣兩個都立爲自宗,並存的,是這樣的一種風格。盡管這兩個在很多問題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就把這兩個保留著。不僅如此,他把所有關于般若方面的,印度的大智者們的不同的見解,都把它拿來,有的作爲否定的典範,有的把它作爲肯定的典範。宗大師從來不說我認爲什麼什麼,而說某某大德說了什麼什麼。說某個論典說了,我看這個有點問題呀,爲什麼,有什麼問題。說某某大德在某某論典裏面這麼說的,我看可以,這是挺好的,非常合理。就這麼去立他的自宗,而他個人的主張是很不明確的。從這個《心要莊嚴疏》裏面去看,這也就是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一個標准。爲什麼呢?因爲宗喀巴大師當年的時候知道得太多,但還沒有完全決定我到底選擇哪一個大德的主張。而到了《心要莊嚴疏》的時候,他已經明白了,“我就應該這樣去主張”。所以說有這樣的一個區分。這是簡單地說一下。

  然後,到四十五歲的時候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到了四十九歲的時候寫了《密宗道次第廣論》。就這樣,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格魯巴的修行的理論和修行的次第。由此,他把過去從前弘期到後弘期的所有的經、律、論和顯密的一切教典,整理成爲,一個人從一開始到最後爲止,修行佛法、證得佛陀果位的一個完整的修行次第。這大概就是宗喀巴大師創造格魯巴的核心的內容。

  我經常開玩笑地說,誰都可以說哪個教派好、哪個教派不好,但我們格魯巴千萬不能誹謗任何一個教派。爲什麼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什麼?假如你的水的來源不好,你這個大海能好嗎?所有的大海都是由于成千上萬的江川河流最後流入到大海的,你的水源不幹淨,那個河流的水不幹淨,大海是沒有理由幹淨的。正因爲如此,我們贊揚各教派的功德,實際上就是對自已的教法的一個肯定。因爲宗大師做的,並不是創立了一個新的東西,而是把已經有的所有的教法,把如來的一切,包括聲聞教範疇的,比如說,有部派的、經部派的,以及唯識宗的,中觀宗的,以及密法的所有的內容,把它整理成爲,一個人從一開始入佛門到最後成佛之間的一個暢通無阻的道路,這就是顯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這兩個的核心的意思和核心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

  最後,到了公元1409年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在當時的這些西藏的主要執政者的全力的支持下,他第一次開了這樣的大祈願法會,或稱傳召大法會。第一次傳召大法會,前所未有地有一萬多個出家人參加,這在過去西藏曆史上恐怕是沒有那麼多的僧人,聚集在一起,是第一次聚集了。從此以後,宗喀巴大師在每年藏曆的一月一日到一月十四日之間,就開傳召大法會。爲什麼定在一月一日到一月十四日呢?這是跟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調伏六外道的神變過程中每天的變化規律和有比的變化、無比的變化等等相結合,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宗喀巴大師也開辦成這樣。之後,當年開始就建了甘丹寺,把賈曹傑達瑪仁欽安排到甘丹寺去,開始建造甘丹寺。在帕竹噶舉中,有出身貴族的人叫仁欽巴和仁欽倫布,在他們兩個,父親和兒子的資助之下,就在卓日窩山這個地方,建了甘丹寺。從…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