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以後,奠定了成爲格魯巴的基礎。不過,我看宗喀巴大師自已未必知道還有個格魯巴。爲什麼?當年沒有什麼格魯巴,宗喀巴大師從來不承認自已是某一個佛法的教派。他認爲佛法不應該有更多的支派,佛法應該是圓滿的、完整的才行。所以對他來說,當年大概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我簡單地介紹一下藏傳佛教的一些源流。
【二、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之間的互補性問題】
現在我說一下,關于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之間的一個互補性的問題。關于這個互補性的問題,其實藏傳佛教的翻譯我剛才說過了,是在前弘期的七世紀開始到八世紀末爲止,大約有兩百多年的時間當中,翻譯了很多很多的經典,多達七百多種。之後,從公元九世紀開始,從羅紮瓦仁欽桑波開始起,爲什麼我們說後弘期的時候,應該說拉欽貢巴饒色,而我卻說羅紮瓦仁欽桑波呢?因爲這個關系到一個佛的經典翻譯的問題。拉欽貢巴饒色確實是後弘期的一個開創者。因爲,有了拉欽貢巴饒色這個戒的傳承,所以有了後弘期的僧伽的出現。他是到了我們多康地區,然後從多康地區開始,逐步逐步地傳播上去。當時,藏地非常可憐,只有拉欽貢巴饒色一個比丘,其他的授比丘戒的比丘不夠,怎麼辦呢?就從漢傳佛教當中增加比丘的數量,然後開始授戒。大概是這樣逐步逐步弘揚起來的。後來羅紮瓦仁欽桑波去往印度呆了大概有叁四十年,他回來之後翻譯了許多的經典。從這裏開始,就開始了後弘期的翻譯經典之事。從羅紮瓦仁欽桑波開始起,在西藏興起了一個去印度學習梵文、翻譯經典的潮流。沒有名的那就無數了,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是在曆史裏面記錄,而且在已經翻譯的經文中有名字記錄的,就後弘期而言有叁百個大譯師。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弘揚佛法的時期。所以說,是他開始了這個新時期。
無論是前弘期還是後弘期,總共完成的經典大概有兩種,一個是北京版的,一個是德格版的《大藏經》,即《甘珠爾》和《丹珠爾》。根據北京版的《甘珠爾》,佛教經典的種類總共有1055部,《丹珠爾》有3522部,總共有4577部。根據德格版所收集的經典來看,《甘珠爾》有1114部,《丹珠爾》裏邊的的論典有3559部,總共有4673部。德格版的佛經稱爲經函。過去的藏文的經函比漢文經函大一些,藏文經函很大,所以,德格版的經函大概是,《甘珠爾》有105函,《丹珠爾》有215函,大概是這樣的。那麼,這是我們藏傳佛教最後形成的這樣的一個過程。
跟漢傳佛教的《大藏經》相比,漢傳佛教的《大藏經》裏面包含的內容,跟藏文有所不同的是什麼呢?漢傳佛教裏面有大量的漢地高僧的注疏,漢地自已的大德的注疏。藏文的《大藏經》裏面,《丹珠爾》裏邊是有少量的藏族大德的注疏,但是非常少,是非常非常少的,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區分。漢傳佛教,清代的龍藏應該是最後的比較完整的一個版,根據它的記錄,大概有737函。我估計可能是小的函,因爲我現在看到的大概有168部,大概是這樣的一個經函。其經和論的種類有1669部,7838卷。這跟西藏的經和論的數目對比,是4673部 和1669部的對比。而且,在漢文裏面還有很多重複的翻譯,藏文裏邊,個別的還是有的,但是,基本上沒有重複的翻譯,大部頭的經文是沒有重複翻譯的。有個別的小的論典,由于區別比較大了,爲利鑒別而故意留下來的。這就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大概的現狀。
它們互相間也非常有互補性。比如說,藏文的《大藏經》裏面所沒有,而漢文裏面有的,最主要的,比如四 “阿含”。四“阿含”現在梵文沒有,藏文也沒有,只有漢文有,這是非常難得而寶貴的。但是藏文裏邊有什麼呢?在印度的高僧大德的論著之中,引用了很多“阿含”的內容,說《雜阿含經》中說什麼,《長阿含經》中說什麼,這樣的很多。但是真正的《阿含經》是沒有的,這是藏文裏邊之所缺。還有一個《大集經》,基本沒有。《十誦律》還有《四分律》和《彌沙塞律》,這一部分的經也是沒有的。另外,論的方面,《毗婆沙論》現在已經有了,《大智度論》還沒有。《成實論》和《順正理論》等等是沒有的。這些,我希望通過我們這個時代和以後的過程當中,逐步逐步地去翻譯。這是需要逐步逐步地去完成的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第二個就是,漢文中沒有而藏文的經典裏面有的,大家已經看到了,四千比一千的這個比例了,可想而知這個數目是很多的。不過,大部經典基本不缺。比如,像《華嚴經》、《寶積經》、《般若經》,這些雙方都比較全了。主要缺的是比較短的經文,只有一部、兩部的這樣的經文缺的比較多。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論典缺的非常多。比如,就般若來說,漢文所缺者,很重要的般若的論典,就是聖解脫軍的《二萬頌釋——光明釋》和尊者解脫軍的《二萬頌釋》,和獅子賢的八千頌《莊嚴光明釋》和獅子賢的《明義釋》,以及它的解釋,就是辛德巴的《明句論》,以及金洲菩薩的《難擇釋》等等是沒有的。關于中觀方面,自續派方面的,比如說清辨論師的《思擇燃論》和《中觀心要》都沒有。這兩個是僅存于藏文、既沒有梵文也沒有漢文的非常重要的經典,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典。還有,清辨論師的注釋《般若燈論》,由觀自在行所著的《廣疏》,大概漢文也沒有。另外,中觀應成方面的缺的比較多。比如,佛護論師的《布達班智達》(《佛護論》)沒有,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沒有,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沒有,月稱菩薩所著的《中觀根本論》的釋,叫《明句論》,也沒有。其中有一部分已經翻譯完了,比如說現在,蒙法尊法師的恩德,中觀《入中論》和《入中論釋》好像已經翻譯成漢文了,已經有了。但是,其他的仍爲所缺。中觀方面大概是這些。
關于《入菩薩行論》,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叫《菩提行經》,其實這個《菩提行經》和《入菩薩行論》是一回事。到了近期的時候,有一些《入菩薩行論》,像隆蓮法師的翻譯,如石法師的翻譯,已經有不錯的《入菩薩行論》了。但是,《入菩薩行論》的“廣疏”,印度至少有四個,如慧遠智的《廣疏》等等,梵文有、藏文有,漢文就沒有。還有,有些印度的注釋,藏文有,漢文還是沒有。這些是比較缺的。
另外,因明方面缺的非常多。漢文裏面因明的資料基本上不是很多。有少量的一些因明的。但是,蒙法尊法師的恩德,《釋量論根本頌》已經有了。但是《釋量論》的若幹個“大疏”,像天王智的《大疏》和法稱他自已的第一品的《自疏》,以及釋迦智的《大疏》等等一系列的因明的梵文的大疏,藏文都有,但是漢文現在還是比較缺的。這個是因明方面的。
另外,律藏方面,也是藏文裏面的很多的律藏的內容,漢文裏我發現都沒有。
另外《俱舍》方面,各自都有一些,但是還是有可以互補的很多的地方。密法方面那就更缺了。不空大德,就是阿牟噶曼迦,他翻譯的部分的密續,我認爲比較麻煩一點的是什麼呢?一個是當時的發音已經大大地發生了變化,所以比較難尋它真正的發音是什麼。第二,就是不空等等大德翻譯的密續部也是數量有限。另外,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的大量的經續都是漢文所缺。對此我想,將來我們需要努力逐步逐步地去做,我們這一時代和後代的人必須完成,絕對不可以回避。我認爲這就是我們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之間的互補的問題,非常重要。
我爲什麼要跟大家說這個事情呢?因爲在座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知識分子,是真正能夠有能力、有雄心、也有條件能夠做這些事的人。所以,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咱們的一切,無論是毗沙部,還是經部,還是唯識,還是中觀,還是密法,要把這一切如來正法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翻譯成中文,翻譯成藏文,也翻譯成英文和巴利文等等,把咱們的如來正法弘揚光大。作爲我們中華民族來說,五十六個民族的這個大家庭裏面,所有的寶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貝,而這些寶貝有而不能用,那是最難受的。打個比方,你的箱子裏面有一大堆的好衣服,可是你這個箱子鎖著,就是取不出來,你自已穿著破爛的衣服,那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想趁著這個箱子裏面的衣服,被蟲吃破爛之前,我們把它取出來,想辦法打開這個鎖。這個鎖是什麼鎖呀?語言的鎖。語言,我經常把它形容成爲一個壁壘,語言,我把它經常形容成爲一個箱子的鎖。因爲有了這個鎖,外面的人進不去,裏面的人出不來。所以我認爲,如果我們的佛法要弘揚光大,能夠把我們中華寶庫裏面的寶貝,讓每一個人有權利、有能力、而且有條件享受的話,那麼首先讓我們打開這個鎖吧,好嗎?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
【叁、藏傳佛教的精神】
第叁個問題是什麼呢
藏傳佛教的精神。這個顯密合一的、顯密雙運的教法及其修行次第方面的教授,這本來應該是我今天主要講的內容。本來前面講的時間應該短一些,但是占的時間卻比較多。所以我就想,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藏傳佛教的顯密圓融是怎麼圓融的。然後再講一下,它的修行的次第是什麼。
(一)對藏傳佛教的誤解與解答 藏傳佛教是怎麼顯密圓融的?
關于這個地方,我列了四個題目。其中第一個題目是什麼呢?關于內地對藏傳佛教的顯密教法的一些誤解和對此的一些回答。
現在幾乎所有的人,一說學藏傳佛教,想都不想就說,噢,你學密了?這是個大誤解。學藏傳佛教並不等于是學密,學密也不等于是學藏傳佛教。藏傳佛教跟密法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是藏傳佛教不一定是密法;密法幾乎最完整地保存在藏傳佛教當中,但,是密法不一定都是藏傳佛教。這個關系我們要厘清一下。說到這個關系的時候,我首先要說一下什麼問題呢?我跟大家說一下藏傳佛教的顯密的學習的過程…
《藏傳佛教的精神——人民大學哲學院的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