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精要引导文
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
龙萨娘波尊者 造论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 传授
普巴扎西仁波切 汉译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12月15日传讲内容
【原文】
庚一、皈依 拯救误道与邪道,趋入正道者为皈依。 分四:辛一、皈依境;辛二、补特伽罗;辛三、皈依行相;辛四、学处与目的。 辛一、皈依境 颂云:“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释:为拯救令人畏惧之恶趣险处,如上所说凄切之景象,则应依止无欺最胜处:外相三宝、内相
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而作皈依。 辛二、补特伽罗 外相畏惧恶趣、畏惧轮回、畏惧寂乐即三;内相为欲入密乘;密相为上品者欲于坐垫上证得大觉果位。 辛三、皈依行相 颂云:“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如上述所谓,外相为未来获得善道、声闻阿罗汉、佛果;内相为信念不退而获得双运金刚持;密相为即生或坐垫上获得无上大觉果位。 此如大乘之传授:为充满虚空之际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愿获得菩提。观想自身之前莲花垫上,本体为根本上师,相为邬金莲花生大师,十方诸佛菩萨眷属等围绕。己右为今生之父,左为母,前为怨敌与魔障二者为首,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围绕。祈请大悲三宝不舍慈愍摄受,而起胜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无量虹光,照触自他一切有情,均获得清净刹土,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辛四:学处与目的 外相以《涅槃经》所传三应断学处为:不复敬礼世间神祗;不复损恼有情众生;不与外道同行共住。上师窍诀中所授之三应修学处为:应恭敬佛像乃至碎片;仅有一字;红黄色相。《摄事分论》中所谓之三同分学处为:外依止上师,修行诸法,披戴红黄色衣也;内诵咒与定期上供;密修习见修行三要。 目的:暂时获得无量福报,究竟证得佛果。
【正文讲解】
今天我们继续宣讲“皈依”。
在讲法前依然要强调:请大家正确无误地取舍闻法的动机和行为,以正念摄持来听闻今天所宣之法。
一、略宣皈依学处
拯救误道与邪道,趋入正道者为皈依。
“皈依”简单来说就是指进入佛门。与之前宣法时所做的比喻一样:小孩由于畏惧狗而求救大人,同样的,自己畏惧三界六趣的痛苦,而求救于无误正道之皈依境——佛、法、僧,由此趋入解脱正道,这便称为“皈依”。
那么这里的误道与邪道指的是什么呢?不属于解脱之道的他道,比如,外道中也有皈依的对境,也要守持戒律,但是由于没有前面所宣的皈依的基础,因而非为正道,而是误道和邪道。
二、皈依的分类
辛一、皈依境 颂云:“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释:为拯救令人畏惧之恶趣险处,如上所说凄切之景象,则应依止无欺最胜处: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而作皈依。
(一)共同之皈依
由于皈依的意乐、对境、时间不同,皈依支分为世间乘的小士道皈依方法以及出世间乘的中士道和大士道的皈依方法。
类别
乘派
意乐
皈依境
时间
分类
佛宝
法宝
僧宝
小士道
内道世间乘
为了自己从三恶趣中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
外在的佛像,佛的雕像、壁画等
正法的经函
具戒凡夫僧众
皈依至获得人天果报之前
中士道
小乘声闻、缘觉
厌离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苦,而发愿自己独自从三界六道中脱离、获得阿罗汉之果位。
佛陀的智慧灭谛(认为佛陀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不承认佛陀是断证究竟不住二边的涅槃)
小乘证法——灭谛
凡夫僧众和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
皈依至获得阿罗汉果前
大士道
大乘
自利利他证得佛果
共同外皈依境
二障清净、三身圆满的佛陀
大乘教法证法
皈依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僧众之色身。
皈依之日至证得菩提果之前
不共内皈依境
加持根本——上师、悉地根本——本尊、事业根本——空行
密乘
一切有情本来佛,为复成佛而发心
大圆满密相皈依
本体空性为法身,自性明了为报身,大悲周遍为化身
1.小士道之皈依
(1)意乐
由于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而发愿自己独自脱离三恶道、得到三善道之人天果位。
(2)对境
小士道皈依的佛是外在的佛像,比如各种佛的雕像、壁画等等;皈依的法是经函;皈依的僧是是否应为具戒的凡夫僧众穿着袈裟的凡夫僧。
(3)时间
从皈依的即日起,直到获得人天果位之间,为其皈依的时间。
2.中士道之皈依
(1)意乐
由于厌离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苦,而发愿自己独自从三界六道中脱离、获得阿罗汉之果位。
(2)对境
中士道的皈依佛:并非皈依佛陀本身,而是皈依阿罗汉寂灭的功德。他们不承认“佛”,比如不承认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等,认为佛陀同样是不清净之身,因此他们皈依的是寂灭的功德。
中士道的皈依法:他们不承认大乘法,只承认小乘法。法本来分为教法和证法,而他们所皈依的只有证法中的灭谛。僧:凡夫僧众和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
(3)时间
从皈依的即日起,直到获得阿罗汉果位之间,为其皈依的时间。
3.大士道之皈依
(1)意乐
舍弃自利,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愿令一切众生都能证得究竟的佛陀之果位而皈依,就是大士道的意乐。
(2)对境
大士道的皈依佛是指皈依二障清净、三身圆满的佛陀。
大乘之法分为教法和证法,大士道的皈依法是指同时皈依教法和证法。
大士道的皈依僧是指:皈依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僧众之色身。
(3)时间
从皈依的即日起,直到获得究竟佛陀的果位之间,为其皈依的时间。
以上所宣称为三乘共同的皈依方式。对于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各自皈依的意乐、时间以及对境都要这样清楚地了解、区分。
(二)不共同之皈依
不共同之皈依分为内相皈依和密相皈依。
1.内皈依
内相皈依即是皈依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
怎么理解呢?即加持的根本是上师、悉地的根本是本尊、事业的根本是空行,如是生起定解而做皈依。
2.密相皈依
密的金刚乘的皈依是皈依如来三身。
此佛的三身如何皈依呢?对本体空性即为法身、自性明了即为报身、大悲周遍即为化身产生定解而做皈依。
以上大概地宣讲了皈依的分类。包括三乘三士道的皈依,大士道的皈依又支分为外因法相乘的皈依方式、内相金刚乘的皈依方式以及密相大圆满皈依本体自性大悲之皈依。我们应在如是了解之后而念诵皈依偈。
三、补特伽罗
辛二、补特伽罗 外相畏惧恶趣、畏惧轮回、畏惧寂乐即三;内相为欲入密乘;密相为上品者欲于坐垫上证得大觉果位。
补特伽罗包括:外相上怖畏三恶道、希求三善道的小士道补特伽罗;怖畏轮回痛苦、希求独自寂灭的中士道补特伽罗;怖畏轮回与寂灭二边而希求一切众生获证究竟佛果的大士道补特伽罗。内相上欲入金刚乘,修持气脉、明点等密法之补特伽罗。密相上欲求即生解脱的大圆满法之补特伽罗。
四、皈依行相
辛三、皈依行相 颂云:“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如上述所谓,外相为未来获得善道、声闻阿罗汉、佛果;内相为信念不退
而获得双运金刚持;密相为即生或坐垫上获得无上大觉果位。 此如大乘之传授:为充满虚空之际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愿获得菩提。观想自身之前莲花垫上,本体为根本上师,相为邬金莲花生大师,十方诸佛菩萨眷属等围绕。己右为今生之父,左为母,前为怨敌与魔障二者为首,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围绕。祈请大悲三宝不舍慈愍摄受,而起胜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无量虹光,照触自他一切有情,均获得清净刹土,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在念诵皈依偈的时候要明确了知显宗、密宗、大圆满各自所皈依的意乐、对境和时间之后再去念诵。
(一)皈依的修法
依照龙萨的传承,念皈依偈的时候是将念诵和顶礼结合而修。
1.念修皈依
在念诵皈依偈的时候,同样,前行的前行、入座的前行,一切都要做好,要具备身要、语要、意要,要祈祷上师受四灌顶。
之后念诵龙萨的前行,念到皈依的“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此处念诵三遍之后,开始一边顶礼一边念诵皈依偈,并观想所缘之形象。
2.观想皈依境
(1)总说观想方法
观想自身之前的莲花垫上,安住着邬金莲花生大士。而其本体
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形象为莲师。莲师的周围由十方诸佛菩萨及众眷属围绕。
同时观想自己的右侧为今生之父,左侧为母,前为怨敌与魔障二者为首的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围绕。之后,祈请大悲三宝不舍慈愍摄受,而起胜解信。之后皈依境放无量虹光,照触自他一切有情,均获得清净刹土,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最后作回向。
以上是大概的观想方法。
(2)细宣观想方法
在念诵皈依偈的时候在自己的前方观想皈依境。此时应…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二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