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精要引導文
初學悅耳.寶藏庫(前行引導)
龍薩娘波尊者 造論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 傳授
普巴紮西仁波切 漢譯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傳講
12月15日傳講內容
【原文】
庚一、皈依 拯救誤道與邪道,趨入正道者爲皈依。 分四:辛一、皈依境;辛二、補特伽羅;辛叁、皈依行相;辛四、學處與目的。 辛一、皈依境 頌雲:“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釋:爲拯救令人畏懼之惡趣險處,如上所說淒切之景象,則應依止無欺最勝處:外相叁寶、內相
叁根本、密相勝妙叁身,而作皈依。 辛二、補特伽羅 外相畏懼惡趣、畏懼輪回、畏懼寂樂即叁;內相爲欲入密乘;密相爲上品者欲于坐墊上證得大覺果位。 辛叁、皈依行相 頌雲:“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如上述所謂,外相爲未來獲得善道、聲聞阿羅漢、佛果;內相爲信念不退而獲得雙運金剛持;密相爲即生或坐墊上獲得無上大覺果位。 此如大乘之傳授:爲充滿虛空之際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願獲得菩提。觀想自身之前蓮花墊上,本體爲根本上師,相爲邬金蓮花生大師,十方諸佛菩薩眷屬等圍繞。己右爲今生之父,左爲母,前爲怨敵與魔障二者爲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圍繞。祈請大悲叁寶不舍慈愍攝受,而起勝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無量虹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均獲得清淨刹土,最後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辛四:學處與目的 外相以《涅槃經》所傳叁應斷學處爲:不複敬禮世間神祗;不複損惱有情衆生;不與外道同行共住。上師竅訣中所授之叁應修學處爲:應恭敬佛像乃至碎片;僅有一字;紅黃色相。《攝事分論》中所謂之叁同分學處爲:外依止上師,修行諸法,披戴紅黃色衣也;內誦咒與定期上供;密修習見修行叁要。 目的:暫時獲得無量福報,究竟證得佛果。
【正文講解】
今天我們繼續宣講“皈依”。
在講法前依然要強調:請大家正確無誤地取舍聞法的動機和行爲,以正念攝持來聽聞今天所宣之法。
一、略宣皈依學處
拯救誤道與邪道,趨入正道者爲皈依。
“皈依”簡單來說就是指進入佛門。與之前宣法時所做的比喻一樣:小孩由于畏懼狗而求救大人,同樣的,自己畏懼叁界六趣的痛苦,而求救于無誤正道之皈依境——佛、法、僧,由此趨入解脫正道,這便稱爲“皈依”。
那麼這裏的誤道與邪道指的是什麼呢?不屬于解脫之道的他道,比如,外道中也有皈依的對境,也要守持戒律,但是由于沒有前面所宣的皈依的基礎,因而非爲正道,而是誤道和邪道。
二、皈依的分類
辛一、皈依境 頌雲:“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釋:爲拯救令人畏懼之惡趣險處,如上所說淒切之景象,則應依止無欺最勝處:外相叁寶、內相叁根本、密相勝妙叁身,而作皈依。
(一)共同之皈依
由于皈依的意樂、對境、時間不同,皈依支分爲世間乘的小士道皈依方法以及出世間乘的中士道和大士道的皈依方法。
類別
乘派
意樂
皈依境
時間
分類
佛寶
法寶
僧寶
小士道
內道世間乘
爲了自己從叁惡趣中得以解脫獲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
外在的佛像,佛的雕像、壁畫等
正法的經函
具戒凡夫僧衆
皈依至獲得人天果報之前
中士道
小乘聲聞、緣覺
厭離叁界六道的輪回之苦,而發願自己獨自從叁界六道中脫離、獲得阿羅漢之果位。
佛陀的智慧滅谛(認爲佛陀是聲聞緣覺阿羅漢,而不承認佛陀是斷證究竟不住二邊的涅槃)
小乘證法——滅谛
凡夫僧衆和預流、一來、不來的聖僧。
皈依至獲得阿羅漢果前
大士道
大乘
自利利他證得佛果
共同外皈依境
二障清淨、叁身圓滿的佛陀
大乘教法證法
皈依一地到十地之間的僧衆之色身。
皈依之日至證得菩提果之前
不共內皈依境
加持根本——上師、悉地根本——本尊、事業根本——空行
密乘
一切有情本來佛,爲複成佛而發心
大圓滿密相皈依
本體空性爲法身,自性明了爲報身,大悲周遍爲化身
1.小士道之皈依
(1)意樂
由于畏懼叁惡道的痛苦,而發願自己獨自脫離叁惡道、得到叁善道之人天果位。
(2)對境
小士道皈依的佛是外在的佛像,比如各種佛的雕像、壁畫等等;皈依的法是經函;皈依的僧是是否應爲具戒的凡夫僧衆穿著袈裟的凡夫僧。
(3)時間
從皈依的即日起,直到獲得人天果位之間,爲其皈依的時間。
2.中士道之皈依
(1)意樂
由于厭離叁界六道的輪回之苦,而發願自己獨自從叁界六道中脫離、獲得阿羅漢之果位。
(2)對境
中士道的皈依佛:並非皈依佛陀本身,而是皈依阿羅漢寂滅的功德。他們不承認“佛”,比如不承認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等等,認爲佛陀同樣是不清淨之身,因此他們皈依的是寂滅的功德。
中士道的皈依法:他們不承認大乘法,只承認小乘法。法本來分爲教法和證法,而他們所皈依的只有證法中的滅谛。僧:凡夫僧衆和預流、一來、不來的聖僧。
(3)時間
從皈依的即日起,直到獲得阿羅漢果位之間,爲其皈依的時間。
3.大士道之皈依
(1)意樂
舍棄自利,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發願令一切衆生都能證得究竟的佛陀之果位而皈依,就是大士道的意樂。
(2)對境
大士道的皈依佛是指皈依二障清淨、叁身圓滿的佛陀。
大乘之法分爲教法和證法,大士道的皈依法是指同時皈依教法和證法。
大士道的皈依僧是指:皈依一地到十地之間的僧衆之色身。
(3)時間
從皈依的即日起,直到獲得究竟佛陀的果位之間,爲其皈依的時間。
以上所宣稱爲叁乘共同的皈依方式。對于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各自皈依的意樂、時間以及對境都要這樣清楚地了解、區分。
(二)不共同之皈依
不共同之皈依分爲內相皈依和密相皈依。
1.內皈依
內相皈依即是皈依叁根本——上師、本尊、空行。
怎麼理解呢?即加持的根本是上師、悉地的根本是本尊、事業的根本是空行,如是生起定解而做皈依。
2.密相皈依
密的金剛乘的皈依是皈依如來叁身。
此佛的叁身如何皈依呢?對本體空性即爲法身、自性明了即爲報身、大悲周遍即爲化身産生定解而做皈依。
以上大概地宣講了皈依的分類。包括叁乘叁士道的皈依,大士道的皈依又支分爲外因法相乘的皈依方式、內相金剛乘的皈依方式以及密相大圓滿皈依本體自性大悲之皈依。我們應在如是了解之後而念誦皈依偈。
叁、補特伽羅
辛二、補特伽羅 外相畏懼惡趣、畏懼輪回、畏懼寂樂即叁;內相爲欲入密乘;密相爲上品者欲于坐墊上證得大覺果位。
補特伽羅包括:外相上怖畏叁惡道、希求叁善道的小士道補特伽羅;怖畏輪回痛苦、希求獨自寂滅的中士道補特伽羅;怖畏輪回與寂滅二邊而希求一切衆生獲證究竟佛果的大士道補特伽羅。內相上欲入金剛乘,修持氣脈、明點等密法之補特伽羅。密相上欲求即生解脫的大圓滿法之補特伽羅。
四、皈依行相
辛叁、皈依行相 頌雲:“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如上述所謂,外相爲未來獲得善道、聲聞阿羅漢、佛果;內相爲信念不退
而獲得雙運金剛持;密相爲即生或坐墊上獲得無上大覺果位。 此如大乘之傳授:爲充滿虛空之際一切有情父母故,修行而願獲得菩提。觀想自身之前蓮花墊上,本體爲根本上師,相爲邬金蓮花生大師,十方諸佛菩薩眷屬等圍繞。己右爲今生之父,左爲母,前爲怨敵與魔障二者爲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圍繞。祈請大悲叁寶不舍慈愍攝受,而起勝解信。次其皈依境放射無量虹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均獲得清淨刹土,最後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而作回向矣。
在念誦皈依偈的時候要明確了知顯宗、密宗、大圓滿各自所皈依的意樂、對境和時間之後再去念誦。
(一)皈依的修法
依照龍薩的傳承,念皈依偈的時候是將念誦和頂禮結合而修。
1.念修皈依
在念誦皈依偈的時候,同樣,前行的前行、入座的前行,一切都要做好,要具備身要、語要、意要,要祈禱上師受四灌頂。
之後念誦龍薩的前行,念到皈依的“畏懼惡趣淒切之險處,皈依最勝依處叁寶尊,遍空之際如母衆有情,祈請叁寶大悲哀攝受。”此處念誦叁遍之後,開始一邊頂禮一邊念誦皈依偈,並觀想所緣之形象。
2.觀想皈依境
(1)總說觀想方法
觀想自身之前的蓮花墊上,安住著邬金蓮花生大士。而其本體
爲自己的根本上師,形象爲蓮師。蓮師的周圍由十方諸佛菩薩及衆眷屬圍繞。
同時觀想自己的右側爲今生之父,左側爲母,前爲怨敵與魔障二者爲首的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圍繞。之後,祈請大悲叁寶不舍慈愍攝受,而起勝解信。之後皈依境放無量虹光,照觸自他一切有情,均獲得清淨刹土,最後皈依境化光融入己身,最後作回向。
以上是大概的觀想方法。
(2)細宣觀想方法
在念誦皈依偈的時候在自己的前方觀想皈依境。此時應…
《金剛精要引導文——初學悅耳·寶藏庫之前行引導 第二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