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静止时,就注意腹部的起伏。当这样注意著的时候,如果小腿僵硬和身体任何一部份的灼热感生起了,继续注意它们。然后再回到“生起、落下”。当这样注意著的时候,如果想要躺下的意愿生起,注意它,还有当你躺下时,注意手臂和腿部的动作。手臂举起、移动,手肘靠在地板上,身体的摆动,腿部的伸展,当慢慢地准备躺下时,身体的倾斜,一切的动作都必须予以注意。
当你躺下时,这样子加以注意是很重要的,在这躺下动作的过程中,你会得到明确的知见(道和果的正智)。当三摩地定力和内明都强壮时,明确的知见随时都会出现。它会在一个屈肱或伸臂间来临。阿难尊者就是这样成为阿罗汉的。
在佛教第一结集的前一晚,阿难尊者正在彻夜极尽全力地趋证阿罗汉果。他正整夜修习著毗婆舍那禅思中的身观念处,注意著他的脚步,右脚、左脚,举起、推进和落下;注意著,念兹在兹,心理上的经行意愿和相关的身体动作。虽然持续到将近破晓时分,他仍然未能证得阿罗汉果。察觉到他已经修习经行禅思过久了,为了平衡禅定与精进,必须修习一下卧式禅思,他就走入寮房。他坐在卧榻上,然后躺下来。当这么做并注意著“躺下、躺下”时,他在瞬间证得了阿罗汉。
在他躺下之前,阿难尊者原来只是一个须陀洹(亦即入流者,通往涅槃道上的第一个阶位—初果)。从须陀洹果,他继续禅思而达到斯陀含果(亦即一来者的境界,证得了涅槃道上的第二个阶位—二果),阿那含果(亦即不还者的境界,证得通往涅槃道上的第三个阶位—三果),及阿罗汉果(亦即圣者的境界,证得了涅槃道上的究竟阶位)。到达正道上这三个较高层次的连续性阶位,只用了一会儿工夫。只要想想阿难尊者证得阿罗汉的典范,(就知道)这样的果证随时都会来临,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就是禅者必须时时以正智来念住的道理。他不能认为:“这小小的失误没什么关系。”而放松了他的念住。关系到躺下和调整腿臂的所有动作,都必须予以仔细地,不松懈地注意。如果没有任何动作,只是静止,就回去注意著腹部的起伏。即使已经很晚,到了睡觉的时间,禅者也不应该丢掉念住而就寝。一个真正严谨而精进的禅者,应该就好像要完全放弃睡眠那样地,修习念住。他必须继续修习禅思,直到他睡著了。如果禅思微妙而占上风时,他就不会睡著。另一方面,如果昏沈占上风时,他就睡著了。当他觉得想睡时。他必须如是注意:“想睡、想睡”,如果他的眼皮阖下,“阖下”;如果眼皮很沈重,“沈重”;如果眼睛刺痛,“刺痛”。这样注意著,昏沈可能就会消逝,而眼睛再度“明亮”起来。
禅者必须如是注意:“明亮、明亮”,并继续注意腹部的起伏。如果真的昏沈干扰,不论禅者如何坚毅地继续禅思,他都会入睡。入睡并不难,事实上,很容易。如果你以卧式禅思,你就会渐渐地昏沈,终于睡著了,所以禅思的初学者不要做太多的卧式禅思,他应该修习较多身体的经行和静坐禅思。但是当很晚,到了睡觉的时候,他就以卧式禅思,注意著腹部的起伏动作,他将会自然地入睡。
对禅者而言,睡觉的时候就是休息时间,但是对于一个真正严谨的禅者而言,他必须限制睡眠时间,大约在四个小时左右。这就是佛陀所许可的“中夜”(睡眠时间)。四小时的睡眠就很足够了。如果禅思的初学者认为四小时的睡眠对于健康还不够,他可以延长到五或六个小时。六个小时的睡眠很清楚地足够健康所需了。
当禅者醒来时,他必须立刻恢复念住。真正志在证得道、果、正智的禅者,只有当他睡觉的时候,才会从禅思的精进中休息。在其他时候,当他经行时,他就持续地注意著,没有休息。所以当他一醒来的时候,他就必须注意到心意的清醒状态为:“清醒、清醒”。如果他还不能察觉到这点,他就必须开始注意著腹部的起伏。
如果他想要从床上起来,他必须如是注意:“想要起来、想要起来”。当他调整腿臂的时候,必须继续注意所作的改变动作。当他举头时,注意著:“举起,举起”。当他坐著,注意:“坐著、坐著”。当他调整腿臂时,如果有任何改变的动作,所有这些动作也都必须予以注意。如果没什么改变,只是静静地坐著,他就回去注意著腹部起伏的动作。
当洗脸和洗澡的时候,也必须予以注意。由于这些活动所包含的动作很快,必须尽可能地去注意它们。接下来是穿衣、整理床铺、开关门户的活动,都必须仅可能密切地予以注意。
当禅者用餐而望著餐桌时,他必须注意:“看望、看望”。当他朝著食物伸展手臂,碰到它时,搜集并捏合它时,把它往嘴巴送时,低头并将搏食(一团食物)送入嘴里时,放下手臂又再度举起手臂时,所有这些动作都必须恰当地予以注意。(这是根据缅甸的用餐方式所说的注意方法,那些使用刀叉、汤匙或筷子的人,就要以适当的方式来注意这些动作。)
当他咀嚼食物时,他必须如是注意:“咀嚼、咀嚼”。当他觉知食物的味道时,他必须如是注意:“知道、知道”。当他品尝食物并吞咽它时,当食物通过喉咙时,他必须注意必有这些事情。当他取用一团又一团食物的时候,禅者就是这样地注意著。当他用汤的时候,所有相关的动作,例如伸臂、举匙并舀取汤汁‥‥等,所有这些都要予以注意。在用餐的时候,要这样注意著实在很困难,因为有许多事情要加以观察和注意。初学的禅者可能会失误好几件应该注意的事情,但他必须决心去注意一切。如果他疏忽并失误了一些事情,当然他是无可奈何的了;但是当他的三摩地定力强壮时,他就能够密切地注意到这一切。
好了,我已经提到许许多多禅者要注意的事情了。但是摘要而言,只有几件事要加以注意。当快走的时候,注意“右步”、“左步”;当慢走的时候,注意:“举起”、“落下”。当静坐时,只要注意腹部的起伏。当你躺著时也是一样注意著“腹部的起伏”。正当这样注意著,如果心意游荡,就注意生起的意识活动,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当僵硬、疼痛和痒痒的感受生起时,也要予以注意,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当曲伸和移动小腿时,俯仰头部时,摇摆或挺直身体时,当它们生起时,也要注意,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
当禅者持续这样注意著,他将能够注意到愈来愈多的这些事情。开始的时候,由于他的心意游来荡去,禅者可能会失误了许多事情,但他不应气馁,每一个禅思的初学者都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但是当他修习愈多,他就愈能觉察到每一个心意游荡的活动,直到最后心意就不再游荡了。心意于是锁定在它所注意的目标上,念住的活动与它所注意的目标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腹部的起伏。(换言之,腹部的隆起与注意它的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腹部落下时也是一样。)
所注意的身体上的目标和念住的心意活动是一并发生的。在这事件当中并没有所谓的人或本体,只有所注意的这个身体上的目标和念住的心意活动一并地发生而已。禅者将会及时真正地并亲自地体验到这些事项。正当注意著腹部起伏的时候,他将会区别腹部的隆起是身体的现相,念住它的活动则是精神现相;腹部的落下也是一样,因此禅者将会明确地证知这些身心现相是一并地同时发生的。
如是,由于念住的每一个活动,禅者本身将会清楚地知道,念住的对象只是物质的特性,而念住它的则是心意的特性而已。这辨别的知识就叫做“名色辨识智”,这是毗婆舍那(内明)智慧的开始。正确地获得这种辨识智是很重要的。当禅者持续努力,接下来就会得到区别因果的知识,这就叫做“缘摄受智”。
当禅者继续念住,他自己将会看到生起的都在短时间之后消逝。一般人都认为物质和心理的现相都是持续终生的,也就是从年轻到成年。事实上,并非如此。没有永远的现相。一切现相快速地生起和消逝,它们甚至持续不到一眨眼之间。当禅者持续念住时,他自己将会知道。他将会相信这一切现相都是无常的。这样的信念就叫做“明无常随观智”。
这种知识接下来就是“明苦随观智”,它证知这一切无常都是痛苦的。禅者也会碰到身体上的各种困苦,它就是痛苦的积蕴。这也是“明苦随观智”。其次,禅者将会确信一切的身心现相都以它们自己的步调发生著,并未遵循任何人的意志,也不屈服任何人的控制。它们不构成本体或我,这个认知就是“明无我随观智”。
继续禅思,当禅者坚固地证知一切现相都是无常、苦、无我时,他就会证得涅槃。过去一切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就是遵循这条正道而证得涅槃的。所有禅思的修行人都要认知他们自己现在正在这条念住的道上,实践他们成就道智、果智和涅槃法的心愿,并承继著他们圆满的波罗密(完美的德行)。他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并期望体验到贤圣的三摩地(由禅定所产生的心意宁静)和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们所亲证的智慧,这是他们自己从前所未曾体验过的。
不久之后,他们自己就能体验到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所亲证的道智、果智和涅槃法。事实上,在他们修习禅思的一个月,或者二十天,或者十五天之内,就可能会体验到这些。那些具有特殊波罗密的人,甚至在七天之内就可能会体验到这些法义。
在上述的时段里,禅者应当会安住于他将证得这些法义的信念中,他将解除萨迦耶见(我见)和疑法(犹疑不定)并免除转生于恶道(地狱、畜生和饿鬼)之中的危险。他必须在此信念中继续禅思的修习。
愿你们大家都能好好修习禅思,并且很快地证得诸佛、阿罗汉和圣弟子们所亲证的涅槃。 沙杜(善哉)!沙杜!沙杜!
(一九九五、十、十一译于台中远离轩)
《毗婆舍那禅修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