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
根据大般涅槃经典所记载,佛陀对比丘们所说的遗言:「你们应该不疏忽的完成你的工作(修行)」
念亦称为不疏忽,并教导为法之至上。
Buddhagosha Thera言在每时刻都能保持正念是可喜的,犹如肴馔里的食盐,精通于所有事务的部长,随时都受用的。没有正念,就没有约束或激励。
因此,佛陀所教导的念是到处都能应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拥有念的意识是个庇护所;念能防贼;没有了念,心思便不努力和抑制。念是留心的御夫或忠诚的门犬。因此,所建立
的念有如四念处的意义,那是,它等待著和观照著我们如个监护者。
C.四念处经论说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三藐三菩陀指导四念处为唯一能净化众生的法门.....
「比丘们啊!这是唯一的方法能使众生清净,制胜悲哀和忧愁,克服痛苦和烦恼,
趋入正道,证入涅槃。」
四念处被指导为唯一的法门,因为这是高尚的修持,它能净化修持四念处者。众生执著生命,没有此道,他们的心便被那污染众生本性及行为的烦恼所迷惑。这些污染出自邪见,它把丑恶看成美丽,痛苦当著快乐,无常为有常及无我为有我。这致使贪、嗔、痴生起,并带来烦恼、悲哀、忧愁。这对众生来说,确实很危险。当众生依著此道(四念处)修行,他们将会见到真理,明了那驯服及把心安定下来的法门,并得到生命中最高喜乐,虽然修行者未得到神圣灭苦之道与果,可是在努力的修持中,他尚能定下来而不受扰乱。当修行者已断除烦恼,证入正道,即是证悟涅槃。
四念处,这唯一的法门,是以念为主的修持。这是因四念处以念为栋梁。Sati译为念。它检讨那混乱的心,调整重要的心思(如信心、精进、智慧...),并每时每刻注正确的举动、言谈和意念。
四念处也可译为念的目标。因为念须有现象为观照的目标,所以就以此现象来安定心。谈到这些现象,它们可分为四种:
*身念处以念观身体为目标。
*受念处以念观感受为目标。
*心念处以念观心意为目标。
*法念处以念观心态(法)为目标。
*身念处*
经典所记载有关身念处:「比丘们啊!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比丘(在这达磨昆奈耶)精进的,念念分明和注意的以身体来观身,则能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这段记载指示观照身体的方法是依于三个条件:(一)精进、(二)明觉、(三)正念。
它亦告知此观照是断绝痛苦的根源,即贪欲和悲痛。
这以「身体来观身」的修习是不可被参杂的。身念处须以身体为观照的目标;受念处观照感受;心念处观照心识;法念处观照诸法。就这样,以所说的目标来驯服心思。如果以复杂的方式来观照,比如以感受、心识或法来观照身体;以身体、心识或法来观照感受;以身体、感受或法来观照心识;以身体、感受或心识来观照法。那么,心将胡思和受支配以致不安和无法祛除我见。
身念处的目标可分为三种:(一)身体的状态,(二)身体的举动,(三)身体的四大元素。
*身体的状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观照入息和出息为安般念(Anapanasati)。呼吸对身体是很重要的,因身体是依于呼吸来生存。没有了呼吸,这身体就不能维持下去。如果,风界不调和,身体将受苦,疼痛及不适便是显明的证据。例如--一个完成粗重工作或攀登后已精疲力倦、生病或悲哀的人,他的呼吸就会短促和快捷。当他忿怒、憎恨或做一件困难的工作时,他的呼吸就会沉重。这一切显示出内心的困扰,所以佛陀教我要念念不离呼吸的入息和出息。我们观照和明觉入息和出息之长短,并明了它为何会如此,那时我们就会觉察到心的状态,因此我们便能观照和调顺呼吸而使心加以平定。
所以,要把心定下来,我们需要注意和念念不离入息和出息,时时刻刻观照每一呼每一吸,当心定下来时应明觉,这样心便无法激动。
有很多方法可以将心念集中于呼吸。其一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尖下的唇端,在那里可感觉到气息的接触。如此地做,心便集中在那儿而不分散。除此之外,每当我们出息时,我们也能数(数息须进行在感觉到呼出气息的接触那一刻)。首先是从一数至五,然后一至六,一至七,一至八,一至九,一至十,过后又从一至五开始。这是保持念力的最初
步骤,以安定那激怒、不安和粗犷不驯的心。虽然一个人能如此修行于合宜的时刻,但是在面对不愉快及令人激动的事物时,他也能即刻保持内心和镇定下来。这种观照身体的呼吸就叫著观身的身念处。
*身体的举动(姿势)*
这举动是行、坐、往前进、向后退、回顾前瞻、伸屈、穿衣、吃喝、咀嚼、□、大小解、眠、醒觉、言谈及静默。身体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要了了分明。那么,一切的举动都拘
谨正规。这是世间的利益。
另一方面,此观照可使一个人明了身体举动的实相。唯先有了欲念,才有所举动,并带来动作(风界)。这风界以种种方示来显现,形成各种各样的身体举动。这程序就如驾驶汽车,心如司机、动作如车的引擎、而身体如车身。如果司机没有经验并四处张望,他和他的车将会有危险(遭遇车祸)。同样的,没有正念,身体的举动就不宜并致亏损。另一方面,如果司机是经验丰富和谨慎,他会很小心驾驶和回避危险。同样的,正念将守护一个人的举动,使他镇定和保护他。
所见到的符合事实,能祛除那些认为身体里有个众生、我或人的存在的邪见。由于此邪见,渴爱和厌恶便生起。唯有见到实相,才能超脱「我们」或「他们」的观念。所以,只要还有身体,我们的举动和言谈应该检点和谨慎如个善人。
无论如何,人的态度是有差异的。一些人是内心善良但外表丑陋;他们就如装满的壶但开著。一些人是内外都好,就如装满的壶并套上盖。另一些人是内外都丑恶,就如未套上盖的空壶。此外,一个行为检点但不明实理的人,就如套上盖的空壶。一个明实理,但不知检点的人,就如装满的壶但未套上盖。一个检点又明实理的人就如装满的壶并套上盖。一个不明实理又不知检点的人就如未套上盖的空壶。这些动作都是身体的,所以观照这些动作是观身的身念处。
*身体的四大*
佛陀教导我们能以四大来观照身体的状态和举重。四大是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这四大的意思是具有它各自的特性。地界是坚硬性;水界是渗透或吸收性;火界是温度性;而风界是吹动或流动性。
地界不能独自生存,它须依水界来构合成固体叫身体。而身体依于火界来温暖和保养,防止腐坏。风界使它柔软并可调制和运用在工作及行动上。
这观照可深入至此或更深彻,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修持尚未完善。他可以以四大来观照身体各部份。头发、身体的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肉、筋、体、髓、肾、心脏、且、膜
、脾、大肠、小肠、未消化的食物、已消的食物和脑,这些都是属于地界,因为坚硬是它们的特性。胆汁、黏液、脓、血、汗、脂肪、泪、油、唾液、痰、关节液和尿,这十二部份是属于水界因为他们都有渗透或吸收的特性。
保暖身体的火、致衰老的火、以燃烧来维持的火及消化食物的火,这四项是属于火界,因为有温度的特性。
向上吹的风、向下吹的风、肚里的风、肠里的风、四肢里的风,这六项是属于风界,因它们有流动的特性。
此观照能显示出四大如何构合成身体的状态和举动,并祛除我见。观照身体的四大是叫观身的身念处。
观照可向内或向外来修行。一个人向内和向外观照,是当他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动作,以便使我们发觉自己可能也有他人所拥有的缺点,因为他人的过错较易于发觉但却不是自己的。比如见到他人可厌的举动时,我们就提醒自己不该像他人那样。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学习那些稳静及值得他人尊敬的举止。无论如何,他们只是四大构合而成的。
还有,一个人应该观照这些法的生起、消失以及法的生与灭。如此,我们可见到他们的生起和消失之因素,即是无明、欲望或执著,业和滋养物。
身体是依营养来维持。善恶业报也是身体的来源。善业装饰身体而恶业却使它毁容。无论如何,它还是跟随著自然现象,那是无常和不满。善恶业存在只是依于执著和烦恼。当我们清楚地见到身体如何因条件而生存,因条件而消失和灭时,我们将不再怀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这使我们不再贪婪和悲哀于那些对个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如此地观照,身体可摄住心念和启发明了实相的智慧,并从渴爱及执著于我、众生和世间的邪见中解脱。
唯有用不断的忆念、明觉和精力(以激起正念和明觉)修持身念处才将会完善。并唯有如此才能克服那导致疼痛和悲伤的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说:「比丘们啊!一个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体来观身精进、明觉和念念分明,则能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受念处*
佛陀告知有关修习观照一种物质的目标(rupakammatthana),即是以上所说的身念处。现在,我们要看看较微妙的非物质目标。佛陀讲完身念处后,接著是四念处经的第二部份是受念处。
修习观照的目标可以是非物质的。倾向于事物并对它了知是叫识或心。心识有许多状态和目标。其中有苦、乐或舍,这一组比其他较易察别。由于一般人都喜乐厌苦所以教过身念处后,更适合教导受念处,因此感受与心识被列为不同组。
「比丘啊!一个比丘在日常生活精进惊觉和念念分明地修受念处,便能祛除贪欲和悲痛。」
修受念处者需具有三项性质--精进、明觉和正念。这样则能祛贪婪和悲痛。
感受是领略目标的现象(法)。当接触后,感受便从心识中产生。当六根缘于六境而现起六识,这就产生接触。例如缘于眼根与色境而生眼识。其他感觉器亦是如此。
缘于触而生起苦、乐或非苦非乐的感受。当见到…
《四念处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