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選章▪P2

  ..續本文上一頁止。」

  根據大般涅槃經典所記載,佛陀對比丘們所說的遺言:「你們應該不疏忽的完成你的工作(修行)」

  念亦稱爲不疏忽,並教導爲法之至上。

  Buddhagosha Thera言在每時刻都能保持正念是可喜的,猶如肴馔裏的食鹽,精通于所有事務的部長,隨時都受用的。沒有正念,就沒有約束或激勵。

  因此,佛陀所教導的念是到處都能應用的。爲什麼呢?因爲擁有念的意識是個庇護所;念能防賊;沒有了念,心思便不努力和抑製。念是留心的禦夫或忠誠的門犬。因此,所建立

  的念有如四念處的意義,那是,它等待著和觀照著我們如個監護者。

  

  

  C.四念處經論說

  南無婆伽梵,阿羅漢.叁藐叁菩陀

  叁藐叁菩陀指導四念處爲唯一能淨化衆生的法門.....

  「比丘們啊!這是唯一的方法能使衆生清淨,製勝悲哀和憂愁,克服痛苦和煩惱,

  趨入正道,證入涅槃。」

  四念處被指導爲唯一的法門,因爲這是高尚的修持,它能淨化修持四念處者。衆生執著生命,沒有此道,他們的心便被那汙染衆生本性及行爲的煩惱所迷惑。這些汙染出自邪見,它把醜惡看成美麗,痛苦當著快樂,無常爲有常及無我爲有我。這致使貪、嗔、癡生起,並帶來煩惱、悲哀、憂愁。這對衆生來說,確實很危險。當衆生依著此道(四念處)修行,他們將會見到真理,明了那馴服及把心安定下來的法門,並得到生命中最高喜樂,雖然修行者未得到神聖滅苦之道與果,可是在努力的修持中,他尚能定下來而不受擾亂。當修行者已斷除煩惱,證入正道,即是證悟涅槃。

  四念處,這唯一的法門,是以念爲主的修持。這是因四念處以念爲棟梁。Sati譯爲念。它檢討那混亂的心,調整重要的心思(如信心、精進、智慧...),並每時每刻注正確的舉動、言談和意念。

  四念處也可譯爲念的目標。因爲念須有現象爲觀照的目標,所以就以此現象來安定心。談到這些現象,它們可分爲四種:

  *身念處以念觀身體爲目標。

  *受念處以念觀感受爲目標。

  *心念處以念觀心意爲目標。

  *法念處以念觀心態(法)爲目標。

  *身念處*

  經典所記載有關身念處:「比丘們啊!在日常生活中,一個比丘(在這達磨昆奈耶)精進的,念念分明和注意的以身體來觀身,則能隨處祛除貪欲和悲痛。」

  這段記載指示觀照身體的方法是依于叁個條件:(一)精進、(二)明覺、(叁)正念。

  它亦告知此觀照是斷絕痛苦的根源,即貪欲和悲痛。

  這以「身體來觀身」的修習是不可被參雜的。身念處須以身體爲觀照的目標;受念處觀照感受;心念處觀照心識;法念處觀照諸法。就這樣,以所說的目標來馴服心思。如果以複雜的方式來觀照,比如以感受、心識或法來觀照身體;以身體、心識或法來觀照感受;以身體、感受或法來觀照心識;以身體、感受或心識來觀照法。那麼,心將胡思和受支配以致不安和無法祛除我見。

  身念處的目標可分爲叁種:(一)身體的狀態,(二)身體的舉動,(叁)身體的四大元素。

  *身體的狀態*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將觀照入息和出息爲安般念(Anapanasati)。呼吸對身體是很重要的,因身體是依于呼吸來生存。沒有了呼吸,這身體就不能維持下去。如果,風界不調和,身體將受苦,疼痛及不適便是顯明的證據。例如--一個完成粗重工作或攀登後已精疲力倦、生病或悲哀的人,他的呼吸就會短促和快捷。當他忿怒、憎恨或做一件困難的工作時,他的呼吸就會沈重。這一切顯示出內心的困擾,所以佛陀教我要念念不離呼吸的入息和出息。我們觀照和明覺入息和出息之長短,並明了它爲何會如此,那時我們就會覺察到心的狀態,因此我們便能觀照和調順呼吸而使心加以平定。

  所以,要把心定下來,我們需要注意和念念不離入息和出息,時時刻刻觀照每一呼每一吸,當心定下來時應明覺,這樣心便無法激動。

  有很多方法可以將心念集中于呼吸。其一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鼻尖下的唇端,在那裏可感覺到氣息的接觸。如此地做,心便集中在那兒而不分散。除此之外,每當我們出息時,我們也能數(數息須進行在感覺到呼出氣息的接觸那一刻)。首先是從一數至五,然後一至六,一至七,一至八,一至九,一至十,過後又從一至五開始。這是保持念力的最初

  步驟,以安定那激怒、不安和粗犷不馴的心。雖然一個人能如此修行于合宜的時刻,但是在面對不愉快及令人激動的事物時,他也能即刻保持內心和鎮定下來。這種觀照身體的呼吸就叫著觀身的身念處。

  *身體的舉動(姿勢)*

  這舉動是行、坐、往前進、向後退、回顧前瞻、伸屈、穿衣、吃喝、咀嚼、□、大小解、眠、醒覺、言談及靜默。身體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要了了分明。那麼,一切的舉動都拘

  謹正規。這是世間的利益。

  另一方面,此觀照可使一個人明了身體舉動的實相。唯先有了欲念,才有所舉動,並帶來動作(風界)。這風界以種種方示來顯現,形成各種各樣的身體舉動。這程序就如駕駛汽車,心如司機、動作如車的引擎、而身體如車身。如果司機沒有經驗並四處張望,他和他的車將會有危險(遭遇車禍)。同樣的,沒有正念,身體的舉動就不宜並致虧損。另一方面,如果司機是經驗豐富和謹慎,他會很小心駕駛和回避危險。同樣的,正念將守護一個人的舉動,使他鎮定和保護他。

  所見到的符合事實,能祛除那些認爲身體裏有個衆生、我或人的存在的邪見。由于此邪見,渴愛和厭惡便生起。唯有見到實相,才能超脫「我們」或「他們」的觀念。所以,只要還有身體,我們的舉動和言談應該檢點和謹慎如個善人。

  無論如何,人的態度是有差異的。一些人是內心善良但外表醜陋;他們就如裝滿的壺但開著。一些人是內外都好,就如裝滿的壺並套上蓋。另一些人是內外都醜惡,就如未套上蓋的空壺。此外,一個行爲檢點但不明實理的人,就如套上蓋的空壺。一個明實理,但不知檢點的人,就如裝滿的壺但未套上蓋。一個檢點又明實理的人就如裝滿的壺並套上蓋。一個不明實理又不知檢點的人就如未套上蓋的空壺。這些動作都是身體的,所以觀照這些動作是觀身的身念處。

  *身體的四大*

  佛陀教導我們能以四大來觀照身體的狀態和舉重。四大是地界、水界、火界和風界。這四大的意思是具有它各自的特性。地界是堅硬性;水界是滲透或吸收性;火界是溫度性;而風界是吹動或流動性。

  地界不能獨自生存,它須依水界來構合成固體叫身體。而身體依于火界來溫暖和保養,防止腐壞。風界使它柔軟並可調製和運用在工作及行動上。

  這觀照可深入至此或更深徹,如果個人認爲自己的修持尚未完善。他可以以四大來觀照身體各部份。頭發、身體的毛發、指甲、牙齒、皮膚、肉、筋、體、髓、腎、心髒、且、膜

  、脾、大腸、小腸、未消化的食物、已消的食物和腦,這些都是屬于地界,因爲堅硬是它們的特性。膽汁、黏液、膿、血、汗、脂肪、淚、油、唾液、痰、關節液和尿,這十二部份是屬于水界因爲他們都有滲透或吸收的特性。

  保暖身體的火、致衰老的火、以燃燒來維持的火及消化食物的火,這四項是屬于火界,因爲有溫度的特性。

  向上吹的風、向下吹的風、肚裏的風、腸裏的風、四肢裏的風,這六項是屬于風界,因它們有流動的特性。

  此觀照能顯示出四大如何構合成身體的狀態和舉動,並祛除我見。觀照身體的四大是叫觀身的身念處。

  觀照可向內或向外來修行。一個人向內和向外觀照,是當他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動作,以便使我們發覺自己可能也有他人所擁有的缺點,因爲他人的過錯較易于發覺但卻不是自己的。比如見到他人可厭的舉動時,我們就提醒自己不該像他人那樣。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學習那些穩靜及值得他人尊敬的舉止。無論如何,他們只是四大構合而成的。

  還有,一個人應該觀照這些法的生起、消失以及法的生與滅。如此,我們可見到他們的生起和消失之因素,即是無明、欲望或執著,業和滋養物。

  身體是依營養來維持。善惡業報也是身體的來源。善業裝飾身體而惡業卻使它毀容。無論如何,它還是跟隨著自然現象,那是無常和不滿。善惡業存在只是依于執著和煩惱。當我們清楚地見到身體如何因條件而生存,因條件而消失和滅時,我們將不再懷疑它的根源,生起和消失。這使我們不再貪婪和悲哀于那些對個人和他人同意或不同意的事物。如此地觀照,身體可攝住心念和啓發明了實相的智慧,並從渴愛及執著于我、衆生和世間的邪見中解脫。

  唯有用不斷的憶念、明覺和精力(以激起正念和明覺)修持身念處才將會完善。並唯有如此才能克服那導致疼痛和悲傷的貪婪和悲痛。所以佛陀說:「比丘們啊!一個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體來觀身精進、明覺和念念分明,則能隨處祛除貪欲和悲痛。」

  *受念處*

  佛陀告知有關修習觀照一種物質的目標(rupakammatthana),即是以上所說的身念處。現在,我們要看看較微妙的非物質目標。佛陀講完身念處後,接著是四念處經的第二部份是受念處。

  修習觀照的目標可以是非物質的。傾向于事物並對它了知是叫識或心。心識有許多狀態和目標。其中有苦、樂或舍,這一組比其他較易察別。由于一般人都喜樂厭苦所以教過身念處後,更適合教導受念處,因此感受與心識被列爲不同組。

  「比丘啊!一個比丘在日常生活精進驚覺和念念分明地修受念處,便能祛除貪欲和悲痛。」

  修受念處者需具有叁項性質--精進、明覺和正念。這樣則能祛貪婪和悲痛。

  感受是領略目標的現象(法)。當接觸後,感受便從心識中産生。當六根緣于六境而現起六識,這就産生接觸。例如緣于眼根與色境而生眼識。其他感覺器亦是如此。

  緣于觸而生起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當見到…

《四念處選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毗婆舍那禅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