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宝的总集就是皈依上师。
藏传佛教中,是把上师当作人间三宝来皈依的,而不是说上师是三宝之外的第四宝。汉传佛教中,也是把师作为三宝代表来看待的,从《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中都可找到依据。
上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佛都是一样的,上师也都是一样的,但对自己来讲,恩德最大的就是根本上师,过去出现过很多佛,我们没有得到他的度化,现在上师示现色身来慈悲度化我们,教导我们分别善恶,就像是为盲人打开双眼、重见光明。可见,相比于所有的佛,上师对我们的恩德更大。所以要把皈依上师放在最前面。
因此我们要念皈依上师,并且放在最前面,这是如理如法的。不会有矛盾。
六、皈依的戒体
佛是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导师,法是我们迈向解脱的道路,僧是解脱路上帮忙我们的助伴。
相应地,皈依的戒体也就是决心和誓愿为:
皈依佛宝
第一,我从今天开始直至究竟成佛,生生世世都以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作为我的导师。导师是什么呢?就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指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走哪条路、不该走哪条路,这就是指导我们的导师。
第二,从今天开始,我们决心不将释迦牟尼佛以外的世间外道、鬼神以及不是佛教的法主,作为我们的导师。我们必须要下这个决心,才有这个皈依的戒体。从我们内心皈依的时候就要这样发誓!比如说我们受居士五戒的时候,自己心里要想“我从今天开始不杀生”,没有这个誓愿就领受不到居士五戒。因为没有誓愿,心里没有这样的决心与想法。所以,皈依时也是一样的,仅仅身体坐在这里是领受不到皈依戒的,而且其他的戒律也无法领受,因而有这样坚定的誓愿和决心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宝
第一,从今天起直至究竟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都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作为我的道。道是什么呢?比如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必须要有一条道路,没有这条道路就到达不了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希求解脱也需要一条道路,这条道就是修法。法就是我们的道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就如同我们的道,是我们必须修行的法,我们要这样下决心。
第二,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义,都不是我的道。现今世界,除了末法时代存在的几大外道宗教外,还冒出来很多小的宗教,他们宣说自己是佛教,其实并不是。所以一定要下定决心,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其它的都不是我的道。
皈依僧宝
第一,我从现在起直至究竟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都将学佛的僧众作为我的道友。道友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去很远、很漫长、很危险的地方,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有能力的朋友同行,就可以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这样的同伴,一个人独行,途中遇到意外或者很大的灾难发生,那就很危险。我们学佛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这样有能力的道友。虽然我们的父母、同学、同事、伴侣、兄弟、姐妹等等对我们也很好,有的甚至为了我们可以舍弃生命,但他们对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帮助,因此不能把他们作为我们的道友。我们的道友就是学佛的僧众,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帮助我们。
第二,除了僧众以外,其他邪魔外道和不学佛的人,都不是我们的道友。比如家里的亲戚或者身边的朋友这些没有学佛的人,虽然也是众生,但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是解脱的道友。
七、皈依的学处
皈依最重要的两个学处:
第一是不舍弃上师三宝。我们的身语意已托付给了上师三宝,纵然遇到再大的困难或障碍,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决不舍弃上师三宝。
如果我们没有好好观察就匆忙皈依,以后慢慢又发现有的上师显现上可能有问题,那么可以善巧远离他,这样不算舍弃上师三宝。善巧是说要这样想:“这位上师利益众生的显现不可思议,我自己根器浅薄、目前实在无法追随。”无论如何也不能毁谤皈依上师,也不能观察他的过失。
有弟子问是否不能和外道同住,比如母亲是佛教徒,儿子是基督徒,同住会犯戒吗?最关键是自己不要认为别的宗教好,如果舍弃佛教去学别的,这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在其他家庭成员信外道的情况下,只要自己对上师三宝保持坚定的正见和信心,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是不杀生。释迦牟尼佛宣说过,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也提过,所有众生无始劫以来互相做过对方父母的次数不可胜数,也就是说,大大小小的众生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必须相信这些话,并将所有众生真正看成与现世父母一样,这样的话当然不可能去杀生了。
八、皈依的修法
皈依之后,我们应该反复不间断地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串习,令自己生起如上所述的决心,这就称为皈依的修法。建立起了决心,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们要反复观察、训练和培养。皈依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这个。
皈依的发心
皈依的目的非常关键,它也有小、中、大不同的三种,我们称为下等发心、中等发心和上等发心。现在,不论汉地还是藏地的人学佛,目的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包含在这三种发心里面。
下等的发心
有些人希望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或者是害怕堕入地狱、恶鬼、旁生,为了得到人天安乐才皈依,这就是下等的发心。下等的发心通常是希望从三恶道解脱,得到人天的安乐。其实人天的安乐也只是暂时,不是永久的安乐。希望皈依后得到长寿、健康、发财等,这些都是自私的皈依。以自私心去皈依,就属于下等发心的范畴。
中等的发心
阿罗汉已经意识到了轮回里充满了痛苦,从上面的天道到下面的地狱,没有不痛苦的地方,在轮回里唯有备受煎熬。在这个前提下,希望自己脱离痛苦轮回,得到解脱。以这样的目的去皈依,就是中等的发心。
中等的发心希求的是自己的解脱,没有想过其他众生。虽然也能够得到一个安乐,但也并不是真正永久的安乐。这个发心只比下等发心大一点点。阿罗汉虽然也有慈悲心,但是他就像是一位没有双手的母亲,想要解救将被洪水冲走的儿子,因为没有双手,所以救不了自己的儿子。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同这位没有双手的母亲一样,看到众生受折磨而痛苦时,他虽然也生起慈悲心,但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无法救度众生。
上等的发心
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什么呢?不仅是为了自己解脱,更是为了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能获得解脱,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
我们大乘佛教的菩萨就像很勇敢的父亲,见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将被杀害时,想到“如果我再不去救他,那就会被敌人杀掉”。于是立即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救自己的儿子。大乘菩萨就是再苦再难都不怕,越危险的时候越去救,越困难的时候越去救,不顾自己的安危决心度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发心。
大乘菩萨和小乘菩萨的差别在哪里?小乘菩萨慈悲心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乘菩萨的发心不是为求人天安乐或者仅求自己能够解脱,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为了其他众生而皈依。所以我们也应有这样的发心。
救度众生的方式,不是饿了就给他吃,病了就去照顾他,或者布施给他需要的东西,像做慈善事业等等,而是要帮助众生解决产生痛苦的最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必须先把自己的心相续调整好。调整好了以后,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怎么调整呢?依教奉行地修法。修法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必须要如法皈依。
皈依具体的修法,我们可以依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有关内容的去观想、去修行,书里都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只看一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不够的,应反复地多阅读、多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
持教圣尊佛行恒广大
法音弘传龙吟遍三界
怙主上师金刚寿永固
教法兴如夏潮极增盛
《皈依的正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