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寶的總集就是皈依上師。
藏傳佛教中,是把上師當作人間叁寶來皈依的,而不是說上師是叁寶之外的第四寶。漢傳佛教中,也是把師作爲叁寶代表來看待的,從《法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中都可找到依據。
上師的功德與十方叁世諸佛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佛都是一樣的,上師也都是一樣的,但對自己來講,恩德最大的就是根本上師,過去出現過很多佛,我們沒有得到他的度化,現在上師示現色身來慈悲度化我們,教導我們分別善惡,就像是爲盲人打開雙眼、重見光明。可見,相比于所有的佛,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更大。所以要把皈依上師放在最前面。
因此我們要念皈依上師,並且放在最前面,這是如理如法的。不會有矛盾。
六、皈依的戒體
佛是爲我們指明方向的導師,法是我們邁向解脫的道路,僧是解脫路上幫忙我們的助伴。
相應地,皈依的戒體也就是決心和誓願爲:
皈依佛寶
第一,我從今天開始直至究竟成佛,生生世世都以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作爲我的導師。導師是什麼呢?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指導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走哪條路、不該走哪條路,這就是指導我們的導師。
第二,從今天開始,我們決心不將釋迦牟尼佛以外的世間外道、鬼神以及不是佛教的法主,作爲我們的導師。我們必須要下這個決心,才有這個皈依的戒體。從我們內心皈依的時候就要這樣發誓!比如說我們受居士五戒的時候,自己心裏要想“我從今天開始不殺生”,沒有這個誓願就領受不到居士五戒。因爲沒有誓願,心裏沒有這樣的決心與想法。所以,皈依時也是一樣的,僅僅身體坐在這裏是領受不到皈依戒的,而且其他的戒律也無法領受,因而有這樣堅定的誓願和決心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寶
第一,從今天起直至究竟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都將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作爲我的道。道是什麼呢?比如我們要到一個地方去,必須要有一條道路,沒有這條道路就到達不了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希求解脫也需要一條道路,這條道就是修法。法就是我們的道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就如同我們的道,是我們必須修行的法,我們要這樣下決心。
第二,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法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義,都不是我的道。現今世界,除了末法時代存在的幾大外道宗教外,還冒出來很多小的宗教,他們宣說自己是佛教,其實並不是。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其它的都不是我的道。
皈依僧寶
第一,我從現在起直至究竟成佛之前,生生世世都將學佛的僧衆作爲我的道友。道友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去很遠、很漫長、很危險的地方,如果能夠找到一個有能力的朋友同行,就可以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如果沒有這樣的同伴,一個人獨行,途中遇到意外或者很大的災難發生,那就很危險。我們學佛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這樣有能力的道友。雖然我們的父母、同學、同事、伴侶、兄弟、姐妹等等對我們也很好,有的甚至爲了我們可以舍棄生命,但他們對我們的解脫並沒有幫助,因此不能把他們作爲我們的道友。我們的道友就是學佛的僧衆,只有他們才有能力幫助我們。
第二,除了僧衆以外,其他邪魔外道和不學佛的人,都不是我們的道友。比如家裏的親戚或者身邊的朋友這些沒有學佛的人,雖然也是衆生,但我們不能把他們當成是解脫的道友。
七、皈依的學處
皈依最重要的兩個學處:
第一是不舍棄上師叁寶。我們的身語意已托付給了上師叁寶,縱然遇到再大的困難或障礙,哪怕是犧牲生命,也決不舍棄上師叁寶。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觀察就匆忙皈依,以後慢慢又發現有的上師顯現上可能有問題,那麼可以善巧遠離他,這樣不算舍棄上師叁寶。善巧是說要這樣想:“這位上師利益衆生的顯現不可思議,我自己根器淺薄、目前實在無法追隨。”無論如何也不能毀謗皈依上師,也不能觀察他的過失。
有弟子問是否不能和外道同住,比如母親是佛教徒,兒子是基督徒,同住會犯戒嗎?最關鍵是自己不要認爲別的宗教好,如果舍棄佛教去學別的,這就有問題了。也就是說,在其他家庭成員信外道的情況下,只要自己對上師叁寶保持堅定的正見和信心,也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是不殺生。釋迦牟尼佛宣說過,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裏也提過,所有衆生無始劫以來互相做過對方父母的次數不可勝數,也就是說,大大小小的衆生都曾無數次做過我們的父母。我們必須相信這些話,並將所有衆生真正看成與現世父母一樣,這樣的話當然不可能去殺生了。
八、皈依的修法
皈依之後,我們應該反複不間斷地訓練自己,養成良好的串習,令自己生起如上所述的決心,這就稱爲皈依的修法。建立起了決心,目的就達到了,所以我們要反複觀察、訓練和培養。皈依最重要的含義就是這個。
皈依的發心
皈依的目的非常關鍵,它也有小、中、大不同的叁種,我們稱爲下等發心、中等發心和上等發心。現在,不論漢地還是藏地的人學佛,目的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可以包含在這叁種發心裏面。
下等的發心
有些人希望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或者是害怕墮入地獄、惡鬼、旁生,爲了得到人天安樂才皈依,這就是下等的發心。下等的發心通常是希望從叁惡道解脫,得到人天的安樂。其實人天的安樂也只是暫時,不是永久的安樂。希望皈依後得到長壽、健康、發財等,這些都是自私的皈依。以自私心去皈依,就屬于下等發心的範疇。
中等的發心
阿羅漢已經意識到了輪回裏充滿了痛苦,從上面的天道到下面的地獄,沒有不痛苦的地方,在輪回裏唯有備受煎熬。在這個前提下,希望自己脫離痛苦輪回,得到解脫。以這樣的目的去皈依,就是中等的發心。
中等的發心希求的是自己的解脫,沒有想過其他衆生。雖然也能夠得到一個安樂,但也並不是真正永久的安樂。這個發心只比下等發心大一點點。阿羅漢雖然也有慈悲心,但是他就像是一位沒有雙手的母親,想要解救將被洪水沖走的兒子,因爲沒有雙手,所以救不了自己的兒子。阿羅漢的慈悲心就同這位沒有雙手的母親一樣,看到衆生受折磨而痛苦時,他雖然也生起慈悲心,但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所以無法救度衆生。
上等的發心
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什麼呢?不僅是爲了自己解脫,更是爲了度化衆生、利益衆生,希望所有的衆生能獲得解脫,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我們大乘佛教的菩薩就像很勇敢的父親,見到自己的兒子在戰場上將被殺害時,想到“如果我再不去救他,那就會被敵人殺掉”。于是立即奮不顧身地沖過去救自己的兒子。大乘菩薩就是再苦再難都不怕,越危險的時候越去救,越困難的時候越去救,不顧自己的安危決心度衆生,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
大乘菩薩和小乘菩薩的差別在哪裏?小乘菩薩慈悲心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大乘菩薩的發心不是爲求人天安樂或者僅求自己能夠解脫,一切都是爲了度化衆生、利益衆生,爲了其他衆生而皈依。所以我們也應有這樣的發心。
救度衆生的方式,不是餓了就給他吃,病了就去照顧他,或者布施給他需要的東西,像做慈善事業等等,而是要幫助衆生解決産生痛苦的最根本問題,要解決這些根本問題,必須先把自己的心相續調整好。調整好了以後,才有能力去度化衆生。怎麼調整呢?依教奉行地修法。修法的基礎就是皈依,所以必須要如法皈依。
皈依具體的修法,我們可以依照《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裏有關內容的去觀想、去修行,書裏都講得非常清楚,大家只看一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是不夠的,應反複地多閱讀、多思考,這是非常重要的!
持教聖尊佛行恒廣大
法音弘傳龍吟遍叁界
怙主上師金剛壽永固
教法興如夏潮極增盛
《皈依的正見》全文閱讀結束。